环境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相关措施研究
赵娜
山东凯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
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在飞速扩张,产生了大量废水,若未经相应的处理,或者在处理不达标的情况下就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势必会污染水生态系统,从而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根据 2022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条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并着重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性。环境监测作为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1 环境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1 能够明确水环境污染的程度及范围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水资源面临的供需矛盾愈发紧张,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健康,还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威胁。而在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环境监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分析,环境监测能够精准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环境监测还能在污染发生前对潜在的污染源进行预警。在应对已存在的污染时,监测工作主要关注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变化和分布情况,以全面了解水环境的污染状况;而在面对潜在污染源时,环境监测则不仅限于水质变化,还涉及对周围环境的监控,包括空气质量和土壤情况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识别出可能的污染源并进行排查。在掌握了水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之后,相关部门就能根据监测数据制订出针对性的污染治理计划,明确污染治理的目标和具体任务,从而有效遏制水污染的蔓延,恢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2 确定污染源及范围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对水温、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一系列水质参数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并初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以便于污染物来源的追踪,锁定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在监测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空间布点采样和时间序列分析,确定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和扩散趋势。例如在应急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需要及时抵达现场进行布点采样,在第一时间检定其污染物质的具体种类,并按照线管要求得出定量或者半定量的监测结果,进而确定污染程度和可能污染的范围。
1.3 水资源管理
评估工作的重点则是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情况,通过监测不同水源的水质变化和各类水体的水量分布可以判断水资源管理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这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环境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
为使我国的水环境监测水平得到提高,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水质污染防治中的重要功能,必须将其与特定的水质监测内容及指数相联系,加强水质监测的质量管理,使其能够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提高水质检测的水平。在水环境监测中,要根据水质控制的方法、流程及技术要求,制订一套清晰的水质控制规程。
2.2 优化监测断面及采样点的布设
监测断面应充分考虑水体的流动特性、污染源分布、水质变化趋势等因素,技术人员应根据水体的流向和流速,合理设置监测断面,以全面反映整个水体的污染状况。而针对重点污染源区域和潜在的风险区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采样点的数量,以获取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水质数据。在布设采样点时,则应注重考虑水体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性。对于深水水体,应设置不同深度的采样点,以了解不同水层在水质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广阔的水域则应按照网格化布局的原则,均匀地布设采样点,以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应根据季节变化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方案。具体来说,如果当地处于雨季,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该地区的水质条件势必会发生变化,若其中存在污染物,也会因为水的流动而不断扩散,因此应加强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监测频次和采样点密度,以应对可能因降雨引起的水质变化。
2.3 加大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为提高水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必须加强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确保相关法律条文的科学完善性,只有在明确的法律框架下才能有效规范监测行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另外,为确保法律规定能够得以真正落实还应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除包括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外,还应包括对企业和公众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法律的氛围。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奖惩机制,对守法者给予奖励激励,激励可分为精神嘉奖和物质嘉奖,对违法行为则应予以严惩,有效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促使各方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推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
2.4 监测数据与污染治理措施紧密结合
形成完善的治理方案。例如在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时可以依赖监测数据对污染源进行定位,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升治理效率。监测数据还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2.5 理效果评估
水质监测手段是评价水质污染防治成效的关键步骤。在整治之前,通过建立监测点,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和仪器,对整治前后的水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获得整治之前的水质信息。整治完成后,对处理后的水质重新进行检测,得到处理后的水质资料。对整治前、后的水质资料进行对比,掌握整治前和整治后的不同。根据各种污染种类及处理方法,可将它们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对防治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污染物去除率,水质改善程度,生态修复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将各指标进行整合,得到整治成效评估的结论,对整治项目进行优化和修正。对成效不显著的,要剖析其成因,完善其工艺方法;对取得明显成效的,可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总结和推广。进一步完善水质评价体系,提升水质监测精度与效果。整治工程完成后,应持续开展水质监测,以掌握其长远发展趋势。通过对连续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可以更好地掌握控制效应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工作也应加快进程,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为核心主旨,积极完善质量监测体制,实时掌握监测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情况,并根据其污染程度及类型选择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芹瑶 . 浅谈环境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措施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1):141-143.
[2] 李小川 , 王龙 . 环境监测在当前水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自然科学, 2022(8):3. .
[3] 孙玥,贾美,赵加庆 . 水处理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