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研究与实践
余红
身份证号码:51112719****186228
1 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的优势
1.1 保障居民健康饮水
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能够对水源地、制水过程以及供水末端的水质进行全面且持续的监测。通过专业的设备和科学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水中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一旦检测到水质异常,便可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加大消毒力度、调整水处理工艺等,从而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从源头上减少因饮用不洁水而引发的各种疾病,有力地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1.2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有助于合理调配水资源,通过对水质的监测,可以准确了解不同水源的水质状况。对于水质较好的水源,可以优先进行开发利用,避免对优质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供水过程中,能够根据水质情况合理调整水处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处理环节,降低能源和药剂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 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稳定性
完善的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是农村饮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及时发现供水管道、水处理设备等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如管道老化、设备故障等。通过提前预警和及时维修,避免因设施损坏而导致的停水、水质恶化等情况的发生,保障农村饮水工程的稳定运行,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1.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良好的水质是农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重要保障。优质的饮用水可以满足农产品灌溉、养殖等用水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地区,干净卫生的饮用水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农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2 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的完善措施
2.1 加强水源地保护体系建设
水源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源头保障,其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首先,要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特征,合理确定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在边界处设置永久性警示标识、围栏等隔离设施,建立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对于地表水水源保护,要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时建设生态缓冲带,利用植被拦截净化径流污染物。对保护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针对地下水水源,要建立开采总量控制制度,科学规划开采井的布局密度,避免超采引发水位持续下降;同时要防范地表污染物通过渗井、渗坑等途径污染地下水。此外,要建立健全水源地巡查监测机制,配备专业巡查队伍和监测设备,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和环境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污染隐患。
2.2 优化水质净化处理工艺流程
农村饮水工程的水处理工艺选择直接决定了供水水质的达标程度。要根据不同水源的水质特征,因地制宜地设计处理方案。对于浊度较低、污染物含量少的水源,可采用" 混凝- 沉淀- 过滤- 消毒" 的常规处理工艺;而对高浊度、高色度或存在有机污染的水源,则需要增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单元。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引入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有效截留水中细菌、病毒及溶解性有机物;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异味和有机污染物;对于含铁锰超标的地下水,可增设曝气过滤装置。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设备运维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絮凝剂投加系统、过滤介质、消毒设备等关键部件进行检修更换;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各工艺段处理效果,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此外,还要加强操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处理工艺的理解和应急处理能力。
2.3 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
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是保障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首先,在监测点位布局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设,不仅要重点监测水源地保护区和水厂出水口等关键部位的水质状况,还要全面覆盖供水管网末梢和用户终端,形成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监测网络,确保整个供水系统的水质安全无死角。其次,在监测频次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季节性变化和水质波动特点,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实施差异化监测方案,对易发生水质变化的区域适当增加采样频次,实现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同时,要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测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水质数据,为水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要高度重视监测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考核,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最后,要建立健全水质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手机APP 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村民公布水质检测结果,增强供水服务的透明度,让群众喝上明白水、放心水。
2.4 强化管理与维护
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必须依托于科学规范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着力组建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营管理队伍,切实强化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体系,进一步细化水行政主管部门、供水单位和管水员的职责分工,构建权责明晰、协调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体系,重点完善水质检测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应急抢修制度、水费收缴使用制度等关键环节,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水的规范化管理目标。在工程维护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检修机制,配备专业检修设备和工具,重点加强对供水管网的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管道渗漏、破裂等问题,杜绝因管网破损导致的二次污染。要定期对清水池、高位水箱等储水设施进行彻底清洗消毒,保持设施内部清洁卫生,防止藻类滋生和微生物污染。同时,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开展饮水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设置警示标识等多样化形式,向广大村民系统普及节水用水科学知识,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建共管长效机制,齐心协力筑牢农村饮水安全防线,共同守护好农村饮水安全这一重大民生工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对农村居民健康、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稳定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在水质保障与监测方面面临挑战,可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优化净化处理工艺、健全监测体系、强化管理维护等措施提升水质保障水平。未来,需持续关注其发展动态,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更科学高效经济的技术方法;加强地区间经验交流合作,推广先进理念与成功模式;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让农村居民长期稳定饮用安全优质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魏曼 . 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研究与实践 [A]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广西生产力学会,广西生产力学会,2025 :3.
[2] 张吉飞. 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质保障与监测体系研究与实践[J]. 新农民,2024,(2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