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智能优化器的性能研究

作者

詹宇

合肥市国电投新能源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逐步向清洁能源方向演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因其具备就近发电与消纳的特性,应用范围日益拓展。实际运行中,该系统受光照分布差异、局部阴影遮蔽及环境温度波动等因素影响,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易出现波动,进而对系统整体发电效能产生一定制约。智能优化器作为电力电子领域的创新设备,可实现对光伏组件的精细化调控,在改善系统运行状态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对其性能展开系统性研究,或能为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与技术效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与智能优化器的工作原理

1.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工作原理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通常包含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核心设备,根据实际需求还可配置储能装置与相关配电设备。其中,光伏组件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这些直流电经汇流箱汇集后,再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用于满足负载用电需求或接入电网。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组件的发电性能会受到光照强度、环境温度以及阴影遮挡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当这些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组件的输出特性可能会出现明显波动,进而影响系统对最大功率点的追踪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整体的发电效率。

1.2 智能优化器工作原理

智能优化器一般部署于光伏组件与逆变器之间,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光伏组件输出情况开展动态监测与调控,从而实现接近最大功率点的运行状态。通过获取光伏组件电压、电流等数据,借助特定的 MPPT 算法,对组件工作点进行适度调节,促使其尽可能维持在高效工作区间。与此同时,智能优化器还具备一定的隔离与保护特性,在光伏组件出现故障或异常状况时,可考虑采取切断电路等处理措施,以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此外,部分智能优化器具备通信拓展功能,能够将组件运行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为用户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提供了潜在可能。

2 智能优化器的关键性能指标

2.1 转换效率

转换效率作为评估智能优化器性能的关键参数,表征其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例关系。一般而言,转换效率越高,意味着智能优化器在能量转换进程中的损耗相对越低,对光伏组件输出电能的利用率也更为可观。从实际工程应用数据来看,多数智能优化器的转换效率普遍维持在 95% 以上,部分具备优异性能表现的产品甚至可达 98% 以上。值得关注的是,电路拓扑架构的选型、开关器件的电气特性,以及控制算法的设计方案等,均可能对转换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电路设计进行针对性优化、选用性能更优的开关器件,结合控制策略的精细化调整,或有助于提升智能优化器的能量转换效率。

2.2 MPPT 精度

MPPT 精度反映了智能优化器对光伏组件最大功率点的追踪能力。一般认为,该精度越高,系统在最大功率点附近的运行稳定性越佳,进而有助于提升发电效率。MPPT 精度常通过跟踪误差衡量,即实际工作点与最大功率点之间的功率差值占最大功率点功率的比例。在实际应用中,性能表现较为突出的智能优化器,其 MPPT 跟踪误差往往控制在 3% 以内。值得关注的是,MPPT 算法的性能优劣、采样数据的精确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速率等,均会对 MPPT 精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实践表明,通过引入更为先进的 MPPT 算法、优化采样策略并提升算法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有望进一步改善智能优化器的 MPPT精度表现。

2.3 抗阴影能力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阴影遮挡问题往往难以完全避免,这一现象可能致使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产生较为明显的衰减,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热斑效应,进而对组件造成潜在损害。智能优化器的抗阴影性能主要体现在,于阴影环境下仍具备维持光伏组件较高输出功率水平的能力。具有良好抗阴影性能的智能优化器,通常借助对各光伏组件实施独立的 MPPT 控制策略,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局部组件受阴影影响而对组串整体输出功率造成的不利干扰。此外,部分智能优化器通过独特的电路设计构思与算法优化,在阴影条件变化时能够实现较为迅速的响应与处理,为提升系统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的发电效率提供了有益尝试。

3 智能优化器性能优化方法

3.1 优化 MPPT 算法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中,环境条件与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对智能优化器的 MPPT 算法适配性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尝试将扰动观察法与增量电导法等传统算法进行融合,或探索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的引入,有望为算法性能优化提供新思路。这种融合与改进策略,在理论层面可增强算法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提升跟踪精度与响应速度。此外,考虑通过构建参数自适应调整机制,使 MPPT 算法能够动态响应环境变化,不失为优化智能优化器性能的潜在方向。

3.2 改进电路设计

在智能优化器的设计过程中,电路拓扑结构的优化与高性能元器件的选用,或对提升其转换效率与可靠性具有积极作用。例如,交错并联技术或许能够有效降低开关器件所承受的电流应力,进而实现电路效率与功率密度的提升;选用具备低导通电阻、高开关速度特性的 MOSFET 作为开关器件,有可能减少电路的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

散热设计的强化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通过采用散热性能优良的散热器,或是对散热风道进行合理优化等方式,或许能够实现设备温度的有效控制,从而对智能优化器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在电路设计中适当加入过压、过流、过温等保护电路,也可能有助于提高智能优化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3 加强散热设计

智能优化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热量积聚,当散热效率无法满足热耗需求时,设备温升可能对内部元器件性能及使用寿命产生潜在影响,进而对系统整体可靠性与稳定性带来一定挑战。从工程实践角度来看,优化散热设计是提升智能优化器运行性能的有效技术路径。在散热策略选择方面,可依据设备功率等级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于低功耗场景,可优先考虑自然散热方案,通过精细化设计散热器几何参数来增强对流换热效果;针对高功率工况,可引入主动散热技术,如轴流风扇、液冷循环等系统以强化散热能力。此外,在设备布局规划阶段,宜充分考虑热场分布特性,合理优化空间布局,确保散热通道的流畅性。

结束语

智能优化器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构成单元,其性能表现与系统发电效率、可靠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通过对智能优化器工作机制、性能评估指标及提升策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关键性能可从转多维度衡量。实践中,可尝试通过优化 MPPT 算法参数、改进电路拓扑结构、强化散热设计方式,为智能优化器性能提升提供可能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晓娜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研究 [J]. 科技与创新,2024(13) :119-121.

[2] 董大群,赵计生 .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趋势与困境分析 [J]. 光源与照明,2024(5) :120-122.

[3] 孙学艳 . 分布式光伏发电智能组件控制优化器解决方案 [J]. 自动化应用,2023,64(21)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