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与路径
姚小梅
江苏省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省丹阳市 212300
引言:面对全球工业革新的工业化 2.0 环境及中国高水准发展的环境,地区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转型升级成为各地竞逐的竞争力核心命题。党校作为党的重要思想路线建设的思政课堂和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造人基地”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囊智库”,本文着重分析其理论教育、人才培育和建言献策等功能,探讨了其如何以功能翻新对地区经济转向所作的智识支持和道路引导。
一、党校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一)理论武装与战略引领:筑牢转型思想基础
党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宣教工作主要阵地,以课程设定方式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将思想运用于对干部培养过程中。如浙江省委组织部党校开设“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课程专题,并将浙江省“一号工程”相关实例融入课程,帮助干部把握好数字化转型路径。据统计,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干部带动企业上云应用增幅 42%。间接带领地区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上升2.8 个百分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干部的“技能恐惧症”,为转型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二)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锻造复合型领导队伍
针对发展转向所需干部“专业知识结构转型”,党校坚持“党校 + 高校 + 企业”协同培育,如苏州市委党校与南京大学合作推出“先进制造业集群管理”研修班,引入德国工业 4.0 经验案例,研修班学员中八成以上地方领导人在培训后促成了当地智能园区的建成。同时坚持“实战化学习”,把课堂搬到产业园区,如广东省委党校 2022 年带学员走访 23 家省域经济开发区,形成了有关产业转型升级的 17 项政策建议,其中 9 项被纳入了当地“十四五”规划。实战化学习提升了干部把握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
(三)政策咨询与智库支持:构建科学决策支撑体系
依托其雄厚的学科优势,党校开设了一批涵盖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主动参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由武汉市党校研究团队研发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产业转移提供数据支持,促成二十六个跨区域合作签订协议。同时积极进行政策评估,在政策效果上做出积极贡献,如山东省委党校的“新旧动能转换政策效果评估”研究项目运用大数据研究发现某城市税负减免政策 30 个百分点的损失,并给出反馈,改革意见落实后该城市纳税额减少了十二亿元人民币。“研—咨—反”模式让党校发挥成为政府决策的“外脑”。
(四)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凝聚转型发展合力
通过渠道开展现场宣讲、政策宣讲等方式建立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对话通路。如成都市委党校组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宣讲团”,先后对 15 个区(市、县)开展宣讲 68 场,2300 余名企业负责人聆听报告,带动 92 户传统产业开展了技术改造。如杭州市委党校组建“政产学研”对接平台,先后落实校地项目17 项,例如某区区委党校引入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之后,该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模提升18 亿元。这些社会活动能力调动起了市场主体创新变革的动力。
(五)文化塑造与生态培育: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公司党委以企业文化、领导干部能力提升项目等活动形式,创造了有利于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文化生态,如宁波市委党校所推出的“专精特新型企业战略思考”课程,已经帮助 30 多家制造型单项冠军企业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提升了企业研发、投入占比 1.5%。又如环保上,云南省委党校将“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理念贯穿到领导干部教育课程,促成了普洱市成为中国第一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示范点,并且 2022 年实现了超过 85 亿人民币的生态旅游收入。这些文化培养功能,成为经济转型重要的助推力量。
二、党校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与研究:构建转型认知框架
要形成以“经典理论—前沿实践—地方特色”为框架内容的三元融合课程体系,党校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再造。在理论上要深挖和整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的发展理念,如浙江省党委党校开设的《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课程,很好地将《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引入到平台经济发展中,帮助领导干部掌握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过程。在操作层面上要建立“一地一特色”的案例库,例如苏州市党委党校的“苏州工业园三十年来的更迭史”,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发展更迭的逻辑。此外要进一步增强科研力量,设立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承接重大项目,例如山东省党委党校 2023 年即将完成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果评价》,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九省之间的产业发展协作程度,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了硬数据。以这样的“教—研—反刍”学习路径,使得理论教学真正能够结合本地实际。
(二)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打造精准能力提升体系
案例:设置转型教学案例库。教学案例设置针对学科实际特点,重点对课程经典讲义的改革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设计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示。构建“成功转变 + 问题警告”2 种实例,如宁波市党校搜集的《雅戈尔集团智能化工厂改造》和《某某市城市开发区环保监察典型案例》,借助对比提取显著的成功因子。经 2022 统计显示,使用这两种案例作为教学的课后错误决定概率减少了 37% 。生产式教学:构筑产业转型的真实情境课堂。设计了以“中心城市和特色板块”为主导的实地实践路线,如广东省党委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化工厂考察,包括美的智能化工厂、东莞松山湖材料与测试研究基地等共 12个点。在实地踏勘中,学生测算出某城市5G 基站覆盖比例仅为要求覆盖比例的15%,随即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良。在线教育:开发数字化转型平台。开发在线教学平台,把部分理论课的教学搬到网上,由任课老师利用现有的课程视频进行在线讲解,课堂内容则借助企业提供的在线技术平台,例如 BIM、二维码等展开现场教学。设计“云端党校”智能学习平台,拥有人工智能课程推荐、仿真模拟试验等功能,杭州市委党校开发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挥中心”采用虚拟现实 (VR) 模拟体验跨境贸易流程,学生学习失败率较以往传统教育方式下降 62%。预计 2023 年平台使用人数突破 80 万,其推出的 43 项数据化政策建议在政府得到采用。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激活创新驱动引擎
打造技术转化快车道。举办“党校 + 风险投资”宣讲会推介我们的科研成果、寻找合作伙伴。2022 年成都市委党校积极推动的19 个项目完成商业化使用,其中有一所大学科研团队的“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以 2300 万的价格转让给了一家公司,根据行业专家预计该技术应用后,可以为受让方每年节约约 800万的水资源使用费。
组建一个专门化产业转转型研究院。我们携手中国社科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建立“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智能知识网络”,发布《中国城市产业发展提升指数报告》。据该报告统计,在加入这个联盟的 28 个城市中,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增速比中国平均增速快3.4 个百分点。
(四)强化政策宣传与培训:筑牢执行落地基础
围绕落实“双碳”目标及 RCEP 实施,开展可视化解读材料制作,比如青岛市委党校研发制作的《自贸试验区政策宣传手册》,运用流程图、对比表等形式让企业更快掌握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效率提高 70%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政策进行影响效应模拟,例如南京市委党校自主研发的“土地成片开发政策模拟器”,通过设定新区规划方面的数据,能够自动计算得到包括就业推动力、财务收支平衡等共十八项指标的数据,以定量的参考依据辅助决策。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获得存在问题信息,2022 年由广东省委党校撰写的《制造业长期贷款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呈交省政府后,促使中国人民银行适当调整利率,增加放贷量230 亿人民币。
(五)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营造协同发展生态
企业问诊、技术诊断、市场分析等综合服务,比如厦门市委党校的“小个专转型升级服务中心”,已辅导 137 家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转型,68 家已经启动,未来三年总产出可达 18 亿元。聘请百名专家进企业、千名干部下车间、万名党员动真情的措施。河北省党委学院提出“精品、精细、品牌、特色”的企业保安工作新模式,挑选出 32 名经济学科专家作为科技创新辅导员,在企业内提交专利申请报告 160 多篇,帮助企业解决了 89 项技术难题。搭建转型文化的研学基地。在转型文化实践中,我们梳理了学校传统、历史发展,根据校本研修的主题,设计校史馆研学。引领教师通过寻找学校文化特征、价值和意义的过程,经历了一次次的文化体验和感悟。在体验式学习中,研修群体成员将某些隐藏在特定行为和事件中的学校文化显露出来;并对理解的学校文化加以重新解读并重构新的实践图式。建立企业家精神的安身之所,如杭州市委党校建立的“浙商博物馆”,通过展现宗庆后、鲁冠球等企业家的精神成长过程,每年有超过十二万人前去参观,积极传播、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结论:党校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发展质量提升发挥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转变教学内容与深化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进行学习方式方法创新与创设产业 - 学校 - 科研院校合作机制、加大政策宣讲与培训力度与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等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从长远来看,党校要不断推进党校教改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发挥党校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实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磊 , 刘亚强 . 转变与定位 : 中国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职能研究 [J].江海学刊 ,2025(3):39-51.
[2] 王曙光. 地方知识、制度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兴福模式”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52(2):8-22.
[3] 牛江 . 文旅文创融合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策略研究 [J]. 商展经济 ,2025(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