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素养

作者

马敬

大庆第一中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

在教育领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1]。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与人类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将心理健康素养渗透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能丰富生物学教学的内涵,还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关联

(一)生物学知识对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支持

生物学中的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知识,为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了生理基础。例如,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时,能够明白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的作用等机制,这有助于解释焦虑、抑郁等情绪产生的生理原因。当学生了解到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时,就能从生物学角度理解为什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因为这些行为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调节[2]。此外,生物学中的遗传学知识也与心理健康存在联系。某些心理疾病具有遗传倾向,通过学习遗传规律,学生可以认识到遗传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减少对患有心理疾病人群的歧视,同时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自身可能面临的心理风险,提高心理预防意识。

(二)生物学实验与活动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价值

生物学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力和抗挫折能力。例如,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需要重新调整实验步骤。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失败不气馁,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品质,这对于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物学课外活动如生物模型制作、生物调查等,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协调分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素养的教学策

(一)挖掘教材内容,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讲解“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历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让学生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从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减轻因对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3]。

在教师教学“生物的进化”内容时,通过介绍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面临的生存挑战与适应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学习生物的适应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勇气,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困难时,要像生物进化一样,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

(二)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讲解“免疫调节”时,教师可以引入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如面对疫情的恐慌、焦虑等情绪,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和积极的心理调适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引导学生认识到免疫系统不仅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害,良好的心理状态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关系,学会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心理免疫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困扰等,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引导。例如,讲解压力对激素分泌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考试焦虑产生的生理机制,进而指导学生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来缓解焦虑情绪,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效果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生物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思考。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后生物的生存状态,然后类比到人类社会中,让学生思考当个人心理状态失衡时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意识。

运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尊重,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信心,促进了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论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例、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将生物学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生物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今后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素养的渗透,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明玉, 朱桂兰, 钟能政.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 , 2025(2).

[2] 郑汝丽 , 甘小洪 .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途径——以”免疫调节”一章为例 [J]. 科学咨询 , 2024(16):213-216.

[3] 史可, 邓自发. 心理健康素养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 2023(20):33-36 .

姓名:马敬 出生年月:1978.10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黑龙江大庆 学历:本科 职称:一级 研究方向: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