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鞠鹏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体育不仅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即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健康生活方式。然而,当前高职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依然延续以往的技能成绩和体能指标为主要考核依据,这种单一化、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综合能力。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所面临的职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仅凭体能和技能水平已不足以满足岗位要求。因此,构建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并探讨实施策略,以期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期末考试中的技能测试、体能达标测试和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模式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明确的特点,但存在明显局限。首先,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合作表现和情感态度,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过于强调结果考核,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运动习惯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再次,评价标准缺乏弹性,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学生缺少差异化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仍停留在应付检查和完成任务的层面,缺乏基于数据分析与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这也限制了评价的育人功能。
二、高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评价要素
高职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体育认知与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评价应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体能指标以及专项技能水平。体育认知与思维涉及对运动原理、战术策略、规则制度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评价可通过课堂表现、理论测验和问题解决任务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及对体育的热爱程度,评价可通过观察、访谈与自我报告等方式收集证据。健康生活方式则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行为模式,评价可结合学生的运动日志、健康记录及问卷调查进行。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水平。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应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方法创新和评价过程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在指标体系设计上,应建立由技能与体能、认知与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生活方式四大维度构成的多层次指标结构,并根据各维度的重要性和可测性分配合理权重。在评价方法创新方面,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训练参与度、合作互动等,终结性评价包括技能测试、体能达标、理论测验等。同时,应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增强评价的参与性与多元性。在过程管理方面,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其调整学习策略与行为习惯。
四、实施保障与优化建议
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制度、师资与资源的保障。制度方面,学校应将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评价纳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评价目标、流程与标准,并与学生发展指导和课程改革相衔接。师资方面,应加强体育教师在核心素养理念、评价方法与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评价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资源方面,应配备必要的测评设备、数据管理系统和体育场地设施,为多维度评价提供条件。此外,应建立评价体系的定期评估与优化机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与社会变化不断调整指标与方法,以保持评价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在推进过程中,还应注重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竞争的校园体育氛围,使评价不仅是考核工具,更成为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五、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体系的实践案例参考
在部分高职院校的试点实践中,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已展现出积极效果。例如,某建筑类高职院校结合专业特色,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团队协作项目 ( 如户外拓展、集体体能挑战赛等 ),并将学生在项目中的沟通协调能力、责任担当意识纳入评价指标。通过过程性记录 ( 如小组互评表、教师观察日志 ) 与终结性成果 ( 如项日完成质量 ) 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社会适应素养。数据显示,试点班级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提升 30% ,课后自主锻炼频率增加 25% ,团队合作意识测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评价班级。
另一所高职院校则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采用“基础达标 + 特长发展”的分层评价模式 : 基础层以体能达标和通用运动技能为考核底线,确保学生掌握必备身体素质 ; 特长层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 如篮球、瑜伽、武术等 ),通过技能等级认证、自主锻炼计划完成度等维度评价其终身运动能力。这种模式既保障了评价的标准化,又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有效激发了不同运动基础学生的学习动力。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突破传统评价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认知、情感态度与健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与素养形成,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法和完善实施保障,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与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与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评价,推动高职体育教育的持续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国, 张文静.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体育与科学 , 2022(3): 55-62.
[2] 王鹏, 李娜. 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 2021(12): 88-93.
[3] 陈思远, 赵慧.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学科评价体系构建[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0(15): 110-112.
姓名:鞠鹏 年月:1984.11 籍贯:河北 民族:满 性别:男 学历:大学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