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科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刘丽萍
天津农学院
随着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国家提出“新农科”建设战略,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新农科不仅强调农业科技的革新,更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承担着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偏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价值观引领,难以满足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其契合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新农科理念为指导,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新农科背景下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拓展课程思政与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为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通过挖掘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设计符合新农科需求的英语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农业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本研究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和课程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课程设置
本研究将大学英语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每个阶段均设置精读 + 听说+ 泛读三个教学模块,即“两个阶段 + 三个模块”。每个阶段和相应的教学模块的教学重点不同。基础阶段主要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英语能力。在此教学环节中,精读与听说课程着重系统讲解英语词汇运用、语法结构、篇章组织及语言实际应用等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培养基础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同时,通过融入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多元主题内容,助力学生拓展全球化视野,增强跨文化认知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在泛读教学中,有机融入农耕文明、思源精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文化元素,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持续深化学生对农林科学、社会人文等领域的认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视野与文化积淀,引导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农耕文化故事。
在提高阶段,精读与听说课程引入学术英语、实用英语等多元化教学内容,旨在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为其升学深造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泛读模块则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商务沟通类课程及考试辅导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与学术职业素养,凸显大学英语的实用性特点。针对农林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课程内容侧重农林领域的基础学术英语,而非过于专业的学术英语知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则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增强跨文化认知,提升其社会语言运用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
二、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基础阶段,每周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精选文章及配套微课视频,构建系统的自主学习体系。线下课堂实施“产出导向法”教学,贯穿“任务驱动 - 知识促成 - 成果评价”三大环节。教师首先聚焦文本核心要素,系统讲解重点词汇、特色短语和文化背景知识,针对性地解析复杂句式结构,并集中解答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语言难点和内容疑惑。随后布置实践性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基于课程内容延伸涉农主题,完成英语视频创作和PPT 辅助的口语展示双重作业。优秀视频作品通过农业英语公众号进行校内外展示,实现学习成果的社会化应用;课堂汇报则着重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认知提升,教师通过专业点评引导学生深化农业认知,培养知农爱农的专业情怀和讲好农业故事的文化传播使命。
进入提高阶段后,课程内容呈现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大英 3 课程精选真实职场文本,包括职业指南、商务信函、会议记录等实用文体,着力培养学生在农业领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大英 4 则聚焦农业科技前沿,选取创新理念、智能技术等主题内容拓展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现代农业建设者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延续“输出驱动”理念,构建“课前准备- 课堂研讨- 课后拓展”的闭环学习系统。学生课前完成基础性知识获取,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深度研讨:首先系统解析负责文本的语言要素,主要包括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和篇章逻辑,然后针对预设议题进行观点陈述和实证分析。教师通过点评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想深度三个方面提升研讨质量,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跨组互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升华。
三、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在基础阶段,本研究根据农科院校的特点,遵循“爱农、懂农、践农”的理念,将农耕文化、我校的思源文化及校史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弘扬农耕文明精神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我校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农科高校的历史,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农科院校历史和中国农耕文化故事,增强他们对农业文化的兴趣和认同[2]。
在提高阶段,本研究引入农林学科的前沿理念,并通过分析学术文章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国际学术交流中讲好中国农林故事的能力。针对农林专业的英语交际需求,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交际技巧,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四、课程评价方式
本研究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旨在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对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
本研究采用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线上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自主学习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部分;教师评价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以及线上学习情况;自主学习评价是学生在智能平台学习的形成性与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自主综合、自主听说、自主测试;终结性评价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素养的考核,采取闭卷无纸化考试,依托本学期教材配套题库和校本题库,通过智能考试平台完成,考试性质为英语能力水平测试。阅卷方式以智能机坪和人工评阅相结合。教师评价和自主学习评价体现为平时成绩,占 60% ,终结性评价体现为期末考试成绩,占 40‰ 。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新农科的发展需求,通过挖掘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开发思政教学资源,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新农科理念的深度融合,将为农业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阳. 农林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J].《邢台学院学报》. 2016 (02): 171-174.
[2] 刘丽萍 .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分层 + 模块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以天津农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3(02) : 91-94.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外语教育)(项目编号:2023ZXWY-YB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外语教育)(项目编号:2023ZXWY-YB06)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4- ),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生成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