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文化主题式教学”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研究
李智慧
涡阳县城西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省亳州市 233600
1 初中英语文化主题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主题式教学的实施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从教学目标来看,多数教师仍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首要任务,文化意识培养常被边缘化[1]。课程标准虽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压力的影响,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准确率和考试分数,对文化内容的讲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与深度。
从教学内容来看,现行教材虽包含一定量的文化素材,但存在主题分散、文化视角单一等问题。例如,部分教材在介绍西方文化时,过度侧重英美国家的主流文化,对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关注不足,导致学生形成片面的文化认知。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多以阅读材料形式呈现,缺乏与听说读写技能的有机结合,难以转化为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师多通过 PPT展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探究与体验的机会。文化主题式教学所需的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跨文化交际模拟等活动因耗时较长、组织难度大,在课时紧张的课堂中难以有效开展。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难以胜任文化主题式教学的要求。
从评价体系来看,当前英语教学评价仍以知识性测试为主,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科学评价。考试内容侧重语言技能的考查,对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标准缺失,导致文化意识培养缺乏有效的反馈与激励机制。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不仅无法反映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还会削弱教师与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
2 文化主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构建
2.1 主题选取与内容整合
文化主题的选取需遵循关联性、层次性和多元性原则。关联性要求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学习目标紧密结合,如“校园生活”“家庭关系”“环境保护”等主题,既能满足语言学习需求,又能引发学生的文化共鸣。层次性指主题难度应循序渐进,从低年级的“饮食文化”“节日习俗”等具象主题,逐步过渡到高年级的“社会礼仪”“价值观念”等抽象主题。多元性则强调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既要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也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包容度 [2]。
在内容整合方面,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主题式文化单元。例如,围绕“社交礼仪”主题,可整合教材中关于问候方式、餐桌礼仪、礼物赠送等分散内容,补充不同国家的礼仪差异(如握手、鞠躬、亲吻礼的适用场景),并结合中国传统礼仪(如拱手礼、待客之道)进行对比教学 [3]。引入课外资源(如英文纪录片、原版书籍、文化访谈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需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如在“节日”主题中,通过写作练习“给外国朋友写一封介绍春节的信”,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文化表达能
2.2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2.2.1 情境体验活动
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交际中感受文化差异。例如,在“购物”主题教学中,设置中西方商场购物的情境,学生分别扮演店员与顾客,体验不同文化中讨价还价的习惯差异(西方商场价格固定,东方市场常可议价),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2.2.2 项目探究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化研究项目,如“中西方婚礼习俗对比”“不同国家的手势语含义”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交流、制作报告等环节,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与跨文化分析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英文数据库、文化研究网站)收集信息,并鼓励使用英语进行成果展示。
2.2.3 文化反思活动
通过日记、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认知。例如,在学习“家庭观念”主题后,让学生对比中西方家庭的代际关系,思考“孝道”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撰写“我的文化思考”短文,促进文化认知的内化与升华。
2.3 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文化主题式教学效果的关键。评价内容应涵盖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态度四个维度:文化知识包括对中西方文化符号、习俗、历史事件等的认知;文化理解指对文化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侧重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态度则关注学生的文化尊重、包容与自信程度 [4]。
评价方式应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项目报告、文化反思日记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可采用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文化主题演讲、英语戏剧表演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参与性。例如,在小组文化项目完成后,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估,再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综合评定,形成多维度的评价结果。
3 结语
本研究针对初中英语文化主题式教学的现实困境,构建了系统的实施路径,为解决文化意识培养边缘化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主题选取的关联性、层次性与多元性原则,教学活动的体验性与探究性设计,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共同形成了文化教学的闭环。实践表明,此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自信。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情下的教学适配策略,强化教师跨文化素养培训,推动文化主题式教学常态化,最终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梦笛 . 初中英语主题式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析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4):70-72.
[2] 郭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主题式教学的路径研究 [J]. 中学生英语 ,2024,(34):23-24.
[3] 曹欢欢 . 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英语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思考 [J]. 英语广场 ,2024,(S1):87-90.
[4] 廖燕慧 . 初中英语主题式教学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 ,2021,(53):95-96.
作者简介:李智慧(1991.12—),女,汉族,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人( 籍贯),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当前职称),研究方向:初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