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创新策略思考

作者

朱帆

金东区傅村镇人民政府

群众文化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奉献自身的闲暇时间、文化知识、技艺本能等,为各类社会组织或文体活动提供无偿服务的行为。为有效保障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已被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纳入全民艺术普及之中,成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 2010 年以来,金东区在围绕“献礼二十大·‘艺’心跟党走”“文艺赋美迎亚运”“文润金东·艺塑新区”等重大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中,整合资源,营造氛围,形成全力,通过常态化服务、制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金东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新的展势,对金东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及其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一、金东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

金东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伴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在配合开展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奉献、友爱、互助的独特作用。

(一)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环境日益优化

近年来,省、市、区各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及金东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章程等,这些政策对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性质、义务和权益作了明确的规定,肯定了文化志愿服务对维护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的保障作用,为推动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总的来说,金东区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总体社会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要求相比,更细致的政策配套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供给的内容日益丰富

2017 年 9 月,金东区成立群众文化志愿者支队。目前,区直属文化单位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已成立 13 支群众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事先、事中、事后文化活动服务;二是在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及文化驿站和城市书房内开展文艺巡演、书画展览、培训讲座等服务;三是参与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红色文旅季启动仪式、金华市第九届全民阅读节启动仪式、金东区第二届全民艺术节、金东区少儿声乐大赛等重大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很好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例如金东区连续多年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受到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公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供需的融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线上数字化服务水平仍需加强。

(三)群众文化志愿服务领域日益广泛

一是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地区不断拓展,群众文化志愿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二是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深入。将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引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非遗保护等诸多领域;三是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对象不断拓宽。文化志愿服务更多地关注于孤寡老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流动农民工、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群体,突出志愿服务人文关怀,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新时代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的新趋势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也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一)群众文化志愿服务政策保障有力

发展壮大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提升群众文化志愿服务质量始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2016 年 7 月,国家文化部印发了《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对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单位、文化志愿服务及相关激励与保障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同年 12 月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对文化志愿者有一个完整的条文进行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了在文化志愿服务推进中,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所应担负的职责。可以说,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社会重视、政府支持、法律保障、基层推动的全民参与阶段,正处于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机。

(二)民俗文化志愿服务掀起热潮

进入共同富裕新时代,伴随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独特价值和普遍魅力。文化志愿者队伍在文化馆站的引领下,深入到各乡村,结合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帮助各村挖掘民俗元素,提炼传播特色文化,集中反映在乡村文化墙、宣传栏、公众号和书报刊上。金东区本地文化特色丰富,历史人才辈出,民俗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多样,既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乡风、新文明、新文化、新政策,也创作乡村社区的文化记忆、民间趣闻和传说故事。

(三)志愿服务组织专业规范发展

全民艺术普及的广泛开展,使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人员素质趋向专业化,服务项目趋向品牌化,组织建构趋向规范化。文化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群众文化志愿者能在开展活动前接受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以便掌握更多精准服务的文艺技能。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志愿者能在各项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艺术特长或专业才能,将自身拥有的文艺技能用到活动策划、艺术创作中去,助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如金东区文化馆积极参与 2023“点亮童心”浙江省百名文艺志愿者面向农村未成年人开设美育课堂项目,组织业务干部多次下乡展开培训,走进金东区实验小学和金东区江东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带去声乐和美术课程。

三、提升新时代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和创新的策略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和实现仅靠公益文化机构和专业团体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的深入开展,面对城乡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在人才管理、活动内容、供给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

(一)坚持需求导向,创新群众文化志愿服务运作机制

目前来看,金东区的文化志愿服务大多围绕主题性的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但这并不代表文化志愿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文化志愿服务的重心仍在基层群众身边,已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已任,要通过以点带面,上下联动、信息互通,及时掌握基层需求,了解城乡发展差异,合理调配全区志愿服务资源,集中力量帮扶短板,秉持文化馆站、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文化空间服务一个不能少,群文业务人才培养一个不能少,全民艺术普及一个不能少的理念。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基础上,实现群众文化志愿服务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互助互补,打通最后一公里文化惠民服务的“网络末梢”,真正实现“全

区一盘棋”的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大网络。

(二)整合扩充阵地,发挥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供给功能

新时代全民艺术普及的主体力量是群众文化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要围绕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有效盘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婺剧团等公共服务空间资源,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践所、实践站三级联动,在不断强化文化搭台、文体活动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文化、革命文化、社区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按照时代要求、地域特色、服务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适应发展要求,提升数字化志愿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多年来,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习惯于线下的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方式,形成了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文化项目为载体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党的十九大以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及加快建设数字化服务提上议事日程。近年来,文广旅等部门迅速调集和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了“e 家书房”“文化馆直播频道”等在线文化服务平台,使网上“一站式”“一键通”的公共文化便民服务模式广泛应用。因此,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也要适应网络时代新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线上服务模式,培育数字化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人才,助力公共文化均等化、标准化服务,努力建设一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的高素质文化志愿者队伍。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激励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 , 使群众文化志愿者的价值得到肯定与激励,将群众文化志愿者活动纳入职称评定考核体系,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综合评定中得到有效体现,强调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公益责任;将群众文化志愿活动纳入文化馆站考评定级之中,增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群众文化志愿经历纳入文化馆站招考条件之一,通过媒体的宣传,打造群众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设立群众文化志愿者表彰基,使群众文化志愿者得到充分的肯定与激励。

(五)着眼长远,强化志愿服务人才培训计划

群众文化志愿服务贵在常态化运行、专业化指导,要通过制定更加翔实、系统、长效的群众文化志愿者工作计划,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和持续的辅导。任何群众文化志愿者的培养和教育推广贵在坚持,只有不断地智力投入,才能取得应有的培训成果。目前,群众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不连贯、不系统的突出问题,需要进行有多门类、有针对性的长期规划,精准扶持那些文化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不断夯实已取得的全民艺术普及成果。

参考文献:

[1] 阮静. 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研究[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 -07

[2] 良警宇 . 中国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创新 [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第 41卷 (1):19-27.

[3] 张聪 . 浅谈如何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以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为例 [J]. 辽宁开放大学学报 , 2024,(1):89-92.

[4] 朱华菁 .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文化志愿服务 [J]. 文化产业 ,2023, (13):157-159.

[5] 马凯, 谭建光. 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志愿之城关系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第 41 卷 (6):30-37.

作者姓名:朱 帆工作单位:浙江省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