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吴传君

福建省武夷山市桂林逸夫小学 354300

引言

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生活的教学使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以及习惯的培养,数学是一个连贯性的学科,在小学时期除了打好基础,也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校以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借助生活场景,让数学知识具象化

数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理解的有效方法。教师需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或实物操作等方式,让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其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场景的真实性和数学目标的明确性,既要保证学生能够轻松代入,又要确保数学知识点得到充分练习。以北师大版“20 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为例,可以设计“班级小超市”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带有价格的文具实物或卡片(铅笔 2 元、橡皮 1 元等),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环境。学生分组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顾客需要计算购买两件文具的总价,收银员则要计算找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 20 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还理解了货币交换的实际意义。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买3 元的笔记本和 5 元的彩笔一共多少钱?给 10 元应该找回多少?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表达式。这种设计避免了复杂的道具准备,用学生每天接触的文具作为教具,既保证了教学效率,又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二)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将日常现象转化为可研究的数学问题。这类活动的设计需要注意问题的适切性,既要来源于真实生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具备明确的数学探究价值。例如,在教授“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开展班级垃圾分类观察员项目。连续一周让学生记录教室垃圾桶中各类垃圾的数量: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每天放学前,各组汇报数据并在黑板表格中汇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这周哪类垃圾最多?总数接近 100 吗?如果减少 10 个塑料瓶,数量会变成多少?通过处理真实数据,学生不仅巩固了100 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还培养了环保意识。

(三)开展学科融合,提升数学应用价值

跨学科教学能展现数学的工具性价值,打破学科壁垒。在设计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活动时,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保持数学的主体地位,二是寻找自然的结合点。艺术领域尤其适合与数学结合,因为两者都涉及模式、对称、比例等概念,这种融合既能提升学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北师大版“图形大变身”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数学 + 美术创意活动:教师先讲解基本图形特征,然后要求学生用彩色卡纸剪出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拼贴成一幅有规律的装饰画。创作前明确数学要求:必须包含至少 3 种图形,使用两种以上排列规律(如 ABAB 或 AABB 型)。完成后学生需要描述作品中的数学元素:我用了 4 个黄色正方形和 8 个红色三角形,每两个三角形后面跟着一个正方形。这种活动避免了单纯的手工制作,通过明确的数学任务设计,确保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巩固图形认知和模式发现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生活化教学带来的转变正在课堂教学中悄然发生。当抽象的数学概念被具象化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出显著变化。在数学概念理解方面,将平均分的除法概念转化为分配水果的具体操作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把握运算本质。教师观察发现,采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深度明显提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迁移能力。课堂互动模式也随之改变。当学生被赋予设计教室装饰的实际任务时,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特征探究变得积极主动。课堂上自发的讨论和提问明显增多,学生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最为可贵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孩子们开始自发地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世界,从计算购物优惠到分析家庭开支,数学不再只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三、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素材选择要贴合教材。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素材的选择应与教材知识点紧密对应。一年级教学“20 以内数与加法”时,可采用学生熟悉的玩具分类、课间排队报数等日常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建立数感。素材的难易程度要循序渐进,确保既能激发兴趣又不会超出学生理解范围。

第二,避免形式化生活化。生活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于数学本质的理解。在设计购物情景教学时,要明确区分教学重点,若目标是训练加减法运算,就需设置具体的计算任务和要求,避免学生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模拟购物过程本身。教师应通过清晰的引导语和任务单,帮助学生聚焦数学问题,防止活动流于表面热闹而失去教育价值。

第三,评价方式多元化。改变单一笔试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的评估体系。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家庭月度用电分析报告”等实践作业,考察学生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校园中的几何图形手抄报评比,检验空间观念的形成。课堂中可采用小组合作解题、数学日记分享等形式,结合教师观察、同学互评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的表现。

结论

生活化教学让数学回归“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取生活问题、融合其他学科,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形成用数学思维观察世界的习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辅助(如用 APP 模拟生活场景),让生活化教学更贴近当代学生认知特点。

参考文献

[1] 冯牛牛 . 基于生活实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 [J]. 数学小灵通 ,2025(11):34-35.

[2] 陶静 .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融合探析 [J]. 考试周 刊 ,2025(19):53-56.

[3] 佘祖玲 .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5(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