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小芳
宜宾市珙县实验小学校 四川 宜宾 6445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阶段,而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将家庭的教育优势与学校的专业资源相结合,能够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更全面的支持。珙县实验小学近年来积极探索家校合作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相关经验。
一、家校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沟通不畅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往往只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沟通内容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不良行为上,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交流较少。家长也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对学校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了解不多,无法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例如,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但部分家长并不知晓活动内容,无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强化。
(二)家校责任划分不清
部分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将教育孩子的全部任务推给学校,在家庭中忽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和法治教育。而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没有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没有明确家长在教育中的责任和角色。这种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导致家校合作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方面,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但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不诚信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家校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家长会、家访等传统形式为主。这些形式往往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家庭和学生的需求。家长在合作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例如,家长会通常是教师单方面向家长传达信息,家长缺乏表达自己观点和建议的机会,无法真正参与到教育决策中来。
二、家校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
1. 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
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微信群、QQ 群等线上沟通平台,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教师定期在平台上分享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并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家长意见箱,鼓励家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定期对意见进行整理和回复。例如,在学习“家庭责任”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微信群中分享了相关的教育文章和亲子活动建议,家长们积极反馈孩子在家中承担家务的情况,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开展个性化沟通交流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情况,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沟通交流。对于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主动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及时向家长反馈,分享教育经验,激励家长继续做好家庭教育。有一名学生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到,该学生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对孩子缺乏关爱和教育。教师与家长进行了深入沟通,建议家长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在学校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经过家校共同努力,该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开展多样化家校协同活动
1. 主题亲子活动
学校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定期开展主题教育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在“关爱家人”主题活动中,学校组织了亲子厨艺大赛,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饭,在活动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家人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家长和孩子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孩子更加懂得了关爱家人的意义,家长也认识到亲子互动对孩子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2. 家长志愿者活动
学校鼓励家长担任志愿者,参与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家长志愿者可以协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等。在“遵守公共秩序”实践活动中,家长志愿者带领学生到公共场所进行观察和体验,向学生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家长志愿者的参与不仅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形式,还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了教育的说服力。
(三)搭建家校资源共享平台
1. 共享教育资源
学校建立了家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收集整理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书籍、视频、课件等资源,供家长和教师免费使用。家长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教育资源,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师也可以借鉴平台上的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平台上分享了很多关于法治教育的动画片和纪录片,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观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
2. 开展家长经验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分享自己的做法和心得。其他家长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在一次经验交流活动中,一位家长分享了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她的方法得到了其他家长的认可和借鉴,很多家长表示在尝试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家校合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道德品质明显提升
通过家校合作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学校,学生们更加遵守校规校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家中,学生们能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关心家人,懂得感恩。学校开展的道德品质测评显示,学生的优秀率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例如,在“诚实守信”品质测评中,优秀率从原来的 65% 提高到了 85%。
(二)家长教育观念转变
家校合作让家长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家长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开始主动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和法治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在家长满意度调查中,家长对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 90% 以上。
(三)学校教育氛围优化
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优化了学校的教育氛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活动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家长的参与也为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
四、结论与展望
家校合作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珙县实验小学通过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开展多样化家校协同活动、搭建家校资源共享平台等实践路径,有效解决了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家校合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明确家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不断创新合作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家庭和学生的需求,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相信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