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戏剧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机制研究
侯衍楠 丘雯嫣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00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背景下,戏剧美育因其独特的艺术中介属性与情感实践形式,成为涵育价值观、塑造主体性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刻揭示了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实践的本质,强调戏剧美育植根于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具象化、情感化的审美活动承载思想教育功能。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性、意识形态中介性及人的全面发展观,聚焦戏剧美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首先,剖析戏剧审美情境如何为价值引导提供认知情感基础;其次,解构移情与角色体验驱动的价值观内化机制;最后,阐释集体实践对集体意识建构的核心作用。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灌输模式局限,构建戏剧美育“情境 - 内化 - 协同”的理论框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学理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戏剧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观照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戏剧美育 刻观照,源于其独特的理论根基——实践唯物 历史现实的纯粹精神产物, 式基础上展开的人类掌握世界 能量及其价值导向并非超然物外的 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实践性与历史 属性。它要求我们超越审美表面 式中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政治倾向。 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戏剧美育方 与社会进步的思想教育有效路径。
更进一步审视,马克思主义美 形态本性的经 为深入挖掘戏剧美育作用于个体思想情感的内在机制 它既承担着社会主导思想价 情感认同建构。这一理论穿透力为戏剧 化、具象化与情感化载体,天然具备 的场域情境性、体验沉浸性与情感感 则与社会规范,转化为具体角色、 与者(观赏者或表演者)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 戏剧艺术的这种特殊中介功能,为我们把握其思想政治教 坚实的理论锚
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美 极追求,构成了其观照戏剧美育思想政治教 展视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图 体性建构过程。在这 塑造或情感上的态度培 集体协作特性、情境中的 会关系、处理人际冲突、 训练,更深层次上是在 剧美育活动,参与者在 情能力,并逐步内化对人的“类本质”实现路径 世界与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过程 所具有 不 治教 值潜
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其辩证统一的核心视域,对戏剧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观照:既深刻揭示了该功能赖以存在的实践根源与现实土壤,也精辟阐释了其借助戏剧艺术内在中介属性得以展开实现的重要机制路径,更牢牢锚定于人的主体性发展与价值建构的高度对戏剧美育予以精准功能定位,从而构建起系统揭示戏剧美育特殊教育功能本质的完整理论框架。这一观照超越了传统艺术教育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有力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逻辑,为戏剧美育在新时代有效实现其思想教育价值使命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其蕴含的深刻洞察力持续启发我们认识并珍视戏剧美育在个体精神家园与集体价值大厦构筑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戏剧美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机理
戏剧美育之达成思想政治教 其自身艺术实践形式与主体参与特性所 戏剧场境中经历认知重构、性— —交织成为思想政治教 达或理解;交互性蕴含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沉浸 想价值意义建构的人物抉择之中,使正是通过这种超越立场确立的认知桥梁与情感阶 ,其内在引导力由此自然生成
戏剧美育引导个体价值体认的 角色体验心理机制的深度运用。当个体(无论作为表演者还是 模仿其行为模式并感受其情感波澜时,一种独特的“化身 角色精神领域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刻的暂时性联接。此种联接 以角色视角感知其所处社会关系网络,面对其所遭遇的价 的判断与行动。此种深刻的替代性经历与角色代入,构成了个体价 些 潜在调整的关键契机。
戏剧美育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与集体意识培育层面所具备的重要教育功能,则与其强调协同创作、集体审美与公共表达的内在实践模式密不可分。戏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组织化与依赖集体力量的实践行为。从文本解读、角色分配、舞台调度到最终呈现,各个环节皆需参与者不断进行意见交换、分工协作、彼此倾听以及在共同目标下寻求共识。这种持续的集体劳作过程,本身就是个体学习理解社会角色责任、实践沟通协商策略、内化集体规则意识以及体验归属感与凝聚力形成的微缩社会课堂。在这一动态实践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团结协作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准则、共同体荣辱与共的深刻体验,均不再停留于理念层面,而是转化为参与者每日必须亲身践行与真切体认的具体行动。更为根本的是,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叙事行为,具有强烈的公共议题聚焦性与社会情感唤起力。戏剧作品的选择、情节主题的设定、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触及特定时代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深层焦虑或共同愿景。个体在合力将这类具有公共价值负载的戏剧内容外显于舞台的过程中,既是对集体历史经验与情感世界的集体性复现与审视,也是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精神追求的一次深层次校准与融合。此种以艺术为载体的集体仪式感与公共情感共振,能有效催生和强化成员之间的共有价值认同感、责任归属感与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构建思想政治建设所需的深厚集体意识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这正是戏剧美育参与集体精神大厦建构的深层运行逻辑。
戏剧美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皇 层次交织互动的复杂系统:其基础乃戏剧艺术独特的审美情境 情感的初始导入空间;其核心驱动力在于 其拓展高度则体现在集体创作与公共叙事实践中所培育的 机整体,共同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外在引导向内在生成、 集体认同的多维度、立体化转化进程。此内在机理的存在,确证了戏剧美 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
三、深化戏剧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学策略与保障
深化戏剧美育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构建覆盖教学设计、实施过程、资源支撑、质量监控的完整闭环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层面,需要将抽象的历史主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叙事,例如在改革开放主题教育中,通过创作以小商品经营者为主角的剧目,展现其从街头摊贩到民营企业家的三十年创业历程,在原料采购困境、政策调整应对、家族代际冲突等具体情节中,自然呈现市场经济变革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关系;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可选取后方医疗队女护士的视角,借助绷带短缺时的应急智慧、伤员转运中的风险抉择等细节场景,使学习者从医疗箱、煤油灯等实物道具的运用中理解抗战精神的具象载体。在价值冲突构建方面,需设计具有现实痛点的道德困境场景,例如基层公务员面临旧城改造项目时,在文物保护诉求与居民安置需求间的两难选择,通过角色家庭背景设定( 的本地科员)增强戏剧张力,让学习者在模拟决策过程中体会公共政策执行的复杂性。政治理念传 的创造性转化,灯光设计可通过冷暖色调交替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肢体动作编 应体现人物品格特质(如扶贫干部佝偻身躯表现出的奉献姿态),舞台空间布局宜采用阶梯式结构隐喻社会层级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直观的审美呈现。
教学实施过程需着重把握三个关键环节:集体创作阶段组织学习者围绕乡村振兴、人工智能伦理等社会热点开展剧本共创,要求每个创作小组在角色设定环节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立场的代表性人物(如返乡创业者、留守老人、基层干部),通过角色背景档案编制强化社会认知深度;在情节推进中设置强制性的矛盾解决节点,规定必须体现民主协商、法治原则等规范要素。体验教学环节应广泛应用参与式戏剧技术,论坛剧场技术允许观众在剧情关键点(如环保事件中的企业施压场景)中止演出并接管角色,通过即时决策实践价值判断;角色互换训练要求表演者在同一剧目中轮流饰演对立立场人物(如劳资纠纷中的企业主与工人),在情感转换中培养多元视角理解能力;即兴创作环节则设置道德突发情境(如拾获贵重物品的现场考验),训练行为选择的敏捷性与一致性。反思深化机制建立三层递进结构:个体层面通过角色日记记录每次排练中的价值抉择心理轨迹,重点描述两难情境下的思想斗争过程;小组层面采用焦点访谈形式解析剧本中特定情节的合理性(如《红旗渠》剧中技术员家庭成分问题的处理方式),由指导教师引导辨析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的差异;集体层面组织主题辩论会,针对排演中出现的典型价值冲突(如科研诚信与学术竞争间的平衡)形成书面共识宣言。
制度保障体系需要多维度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阶梯式培养方案,重点掌握剧本改编中的价值元素植入技巧(如在《焦裕禄》剧目中加入兰考儿童视角增强感染力),通过红色经典复排实践(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当代改编)提升思想引导能力,资深教师则牵头开发思政戏剧案例库并承担督导评估。教学资源配置实施三大基础工程:空间改造工程将学校礼堂升级为智能教育剧场,配备可移动舞台模块与沉浸式投影系统,实现运动场景的等比例还原;课程开发工程建立分级剧目资源库,引入《柳青》等社会剖析剧;社会协同工程与革命纪念馆共建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文物背后的故事”主题即兴创作活动,邀请老战士参与《长津湖》片段排演的历史真实性指导。管理机制创新设立双轨运行制度,校级戏剧美育工作组负责制定《思政元素植入操作手册》,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课堂层面执行“双大纲”备案制,每场排练需同步提交艺术训练计划与思政目标清单,确保表演技巧提升与价值认知深化的同步实现。
风险防控需 常态化预警机 施内容双轨审核制:由戏剧专业教师组成 理是否失真),避免 感情戏的适度把握)。针对 (如排演《邓稼先》前 特质清单编制(如铁人王进喜的 建立“预演- 反馈-修正” 支教动机的功利性解读)进 认知补充。通过教学策略、资源 的独特效能,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载体。
结 语
戏剧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掌握世界”理论在育人实践中的具象化。研究表明,其核心机制在于以审美情境为基底、移情内化为枢纽、集体实践为拓展的三维联动体系,有效促成个体价值体认与社会主流规范的有机融合。这一机制既彰显了戏剧艺术“润物无声”的意识形态传导优势,也凸显了主体在艺术参与中实现自我建构的辩证逻辑。未来深化该功能,需进一步强化师资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完善制度化的资源协同保障,推动戏剧美育从艺术实践升华为价值观培育的系统工程。唯有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个体发展与集体诉求的统一,戏剧美育方能真正成为构筑时代新人精神家园、夯实集体价值大厦的可持续路径。
参考文献:
[1] 魏扬 .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18):25-27.
[2] 郝开颜 . 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6):13-15.
[3] 钟以鸣. 美育浸润视角下教育戏剧赋能大学生情感发展的路径研究[N]. 企业家日报, 2025-06-21 (003).
[4] 王树黎 . 江西戏剧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J]. 大观 ( 论坛 ),2025,(05):119-121.
[5] 韩清玉 , 黄长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文艺美学的人民性与时代化建构——以吕荧的文艺美学观为考察对象 [J]. 文艺评论 ,2025,(01):10-17.
[6] 包恒瑞 , 李钰雯 , 杨明刚 .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视角下民族高校美育工作研究 [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34(03):65-66+71.
* 本文系嘉应学院 2024 年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CJY20242010)、嘉应学院 2025 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新文科视域下高校美育通识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以中外戏剧名作鉴赏课程为例(项目号:PX-29253527)阶段性成果。
侯衍楠(1995- ),男,山东泰安人,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丘雯嫣(2000 - ),女,汉族,广东人,女,广州美术学院 2023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美术研究、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