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水锤现象分析与防护措施研究
牟相潜 周科
山东鸿嘉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省 256400 致同(北京)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齐鲁分公司 山东省 255400
引言
近年来,伴随城市用地紧张与建筑技术进步,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设计、运行控制、结构配置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典型水锤实例,提出一整套水锤防护策略,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一、水锤现象的机理与高层建筑中常见诱因分析
水锤是一种由液体流速突变引起的压力波动,常发生于阀门骤闭、水泵启停等瞬间,液体因惯性产生强烈冲击波,在管道中往复传播,导致压力剧增或骤降,严重时可损坏管壁、接头及设备。在高层建筑中,水锤尤为常见,主要原因包括系统压力高(为高区供水需多级加压)、用水波动大(集中启闭阀门)、设备运行不稳定(泵启停频繁、停电重启无延时保护)以及防护设施缺失(无缓冲区或防水锤装置)。水锤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广等特点,必须在设计与运行阶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二、水锤对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影响与常见问题
水锤现象一旦发生,其破坏性不仅体现在局部压力波动对管道造成的机械损伤,还会波及整个给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影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管道结构破坏,水锤产生的高频冲击力易导致金属管道产生疲劳裂纹,塑料管道因应力集中而破裂,连接件松动甚至脱落。其次是设备功能失效,泵站、止回阀、压力罐等关键设备在水锤作用下可能出现震动、变形、噪音或内部结构损坏,影响其正常运行与寿命。再次是系统密封性能下降,长时间水锤冲击将导致管道接口密封垫变形老化,出现滴漏、渗水等隐患,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此外,水锤还可能引发结构共振,特别是在管道靠近楼板或墙体敷设时,产生的噪音与震感不仅干扰住户生活,也加剧结构局部应力集中,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从建筑运行管理角度来看,频繁的水锤现象还会增加维修成本与运行风险,甚至造成事故赔偿,严重影响物业运营效率与用户满意度。因此,全面认识水锤对高层建筑系统运行的多维影响,是开展有效防护措施制定与实施的前提条件。
三、高层建筑水锤防护的设计优化策略
针对高层建筑中水锤易发的特点,需在给排水系统设计阶段即采取主动防护策略,从源头上控制水锤产生的条件。首先,应合理划分供水区域,高层建筑应采用变频供水或分区加压方式,避免整个系统处于高压状态,同时减少水柱高度和水锤波动范围。其次,在关键部位设置缓闭型阀门和止回阀,避免流速突变,减缓启闭过程带来的冲击力。缓闭阀门具有自动调节启闭速度功能,能有效抑制水流突然中断带来的压力变化,是控制水锤形成的有效装置。此外,在系统末端或高位处设置排气阀与气压罐,形成缓冲空间,可吸收水锤冲击波,降低系统瞬时压力;在竖向管道中设置消能器,如膨胀节、柔性连接器等,也能有效缓解振动冲击。同时,设计人员应合理规划管径与坡度,避免管道截面突变或回水死角导致压力回流。在布管布局中应减少弯头、三通等管件数量,优化流线设计,提升流体连续性与稳定性。在泵房设计中,应加设延时启停系统、旁通缓冲回路与压力监测装置,提升泵站运行的智能化与安全性,降低人为操作误差造成的系统扰动。
四、水锤防护的施工控制与运维管理措施
除了设计环节的优化,施工质量与运行管理同样是水锤防护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管道安装精度,确保支架、连接件、阀门等安装牢固,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因松动而加剧水锤传播。管道连接应采用柔性接口,在保证密封性能的基础上预留一定位移空间,缓冲压力波动带来的结构应力。在设备安装方面,水泵、止回阀等需根据制造商规范进行调试,确保启动、关闭过程符合操作标准。对涉及高压供水系统的部分还应组织专项验收与压力测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运行管理中,应制定完善的启停操作规程,对系统运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高其对水锤风险的识别与应急处理能力。应配置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压、水流变化,若发现异常波动,可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运行参数或发出预警,及时干预。对于已运行系统中存在水锤隐患的建筑,可通过技术改造,如增加缓冲设施、更换老化管材等手段进行补强。物业管理单位应建立系统运行维护档案,定期对管道系统、加压泵站、阀门装置进行检测与保养,避免水锤风险因设备老化、功能退化而升级。
五、水锤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智能建筑与绿色施工理念的发展,水锤防护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目前,新型电子缓闭阀、智能变频控制器、管道负压抑制器等技术产品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为水锤的监控与控制提供更多可能。一些研究还提出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对水锤现象进行数值预测,并结合 BIM 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建立水锤风险模型,实现精细化设计与优化。此外,人工智能在建筑运维中的应用也为水锤预判与响应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在高层建筑水锤防护技术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推动水力模型、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融合应用,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调节能力。同时,应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统一水锤防护产品性能指标与施工验收要求,提高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在推广层面,应加强对相关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普及,提升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人员的专业能力,形成全链条、全周期的系统防护机制,推动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朝着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
结论
水锤现象作为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常见水力冲击问题,其隐蔽性与破坏性决定了其在设计、施工与运维各阶段都应被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水锤的成因机制及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影响,指出其防护应从系统设计优化、设备选型、布管方式、施工精度与运维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与技术路径。研究认为,只有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水锤防护体系,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才能有效降低水锤带来的安全隐患与运行风险。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控制手段的广泛应用,未来水锤防护将更加依赖于多技术融合与全过程协同管理,推动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实现高质量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晓雯 . 基于低碳技术的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优化设计 [J].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24,(09):38-40.DOI:10.19307/j.cnki.ctrr.2024.09.009.
[2] 张 世 贵 . 医 院 建 筑 给 排 水 系 统 的 思 考 [J]. 中 国 住 宅 设施 ,2023,(08):37-39.
[3] 庞治邦 , 韩宏 . 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J]. 山西建筑 ,2016,42(09):205-206.DOI: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6.09.109.
[4] 夏国彬, 李永明, 臧占晓. 浅谈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噪声的控制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上旬刊 ),2012,(0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