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歌声聚民心:基层声乐艺术普及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作者

黄柳柳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文化馆 547400

引言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基层文化设施覆盖面持续扩大,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与能力显著提升。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内容的传播与互动开辟了新空间,线上平台深度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声乐艺术的传播与实践呈现出线上线下交融、传统现代共生的鲜明特征。从社区合唱团的蓬勃兴起,到线上 K 歌平台的广泛交流,再到短视频平台上如“广西歌王大赛”“东兰山歌汇”等话题的流行,无不彰显声乐艺术在基层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1]。广西东兰县拥有丰富壮族歌谣文化(如“武篆民谣”“长排歌”“三石调”等),声乐艺术不仅可以文化娱乐生活,更是维系乡情、传承文脉的重要纽带。

一、声乐艺术:直抵人心的文化纽带

声乐艺术以人声为核心媒介,将歌词、旋律和节奏与情感融合,传递思想与审美价值。它依托人体发声器官,通过呼吸调控、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呈现出独唱、合唱及重唱等多种形态,兼具艺术表现力与文化承载功能。其最大魅力在于超越语言与地域的普适感染力,能直抵心灵深处引发共鸣。无论是古典声乐的典雅、民间声乐的质朴(如东兰的壮族山歌),还是流行声乐的多元,都在不同层面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在社会文化传播、情感凝聚与精神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当一首首悠扬熟悉的旋律响起,如长排歌、武篆民谣等在东兰的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回荡时,往往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乡土情怀。在婚丧嫁娶、传统节庆、家族聚会上,壮族山歌必不可少,这些正是其作为基层文化纽带力量的生动体现。

二、基层声乐艺术普及的核心价值:以东兰实践为例

1. 激活社区情感的“黏合剂”

声乐艺术在基层的普及,首先在于其强大的情感联结力。歌声天然具有凝聚集体记忆、唤起共同情感的特性。当社区居民在排练合唱(如东兰县某社区组织的“夕阳红合唱团”)、节庆歌圩(如泗孟“歌坡节”和“三月三山歌会”等活动)或线上歌房同唱一首歌时,个体在旋律的共振中体验到非语言的深度情感交流,这种体验超越了日常交往的疏离感,将分散的个体融入为一个共享情感与审美的共同体,使抽象的“社区”概念获得了具身化的情感支撑 [3]。例如,东兰县武篆镇组织各村屯中老年人传唱本地革命历史山歌,开展山歌公益培训班,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更在歌声中重温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强化村民之间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广西三月三·东兰嘉年华活动中新创的东兰山歌将《长排歌》《三石调》《武篆民谣》加入伴奏和新词串烧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山歌的创新传承。其中新编创歌词(壮语):壮族传统三月三啊咧,同水心晚斗高劳。体现了三月三唱山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通过山歌的内容和旋律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传统佳节,壮族山歌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 滋养个体心灵的“减压阀”

声乐实践为基层群众提供了表达内心、释放压力的有效渠道。在日常生活压力与琐碎中,通过有意识地发声与旋律演绎,人们能将难以言表的情绪转化为有序的音符与节奏,实现情感的外化、梳理与升华。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还能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自我调节能力。东兰县文化馆在铜鼓舞台举办的文艺活动中,可以看到许多普通居民(如社区工作者、返乡农民工及退休教师等群体)走上舞台,用歌声倾诉心声,台下观众感同身受,掌声与鼓励交织,形成了一个温暖的情感宣泄与支持空间。

3. 传承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声乐艺术是传承地域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像民间歌谣、地方戏曲唱段及特定仪式里的吟唱等声乐形式(如东兰的山歌“壮音‘欢’‘比’”),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价值观念与审美偏好。这些文化基因并非静态遗产,而是通过持续的演唱实践得以活态传承。当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声乐活动,传唱本土曲目时,他们不仅是学习旋律歌词,更是在亲身传递独特的文化密码与情感结构。东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开展的“非遗进校园”项目,组织老歌师教授中小学生原生态壮语歌谣,并鼓励他们结合现代生活创作新词,就是让古老歌谣在年轻一代中持续传承焕发新生。

三、推动基层声乐艺术普及与发展的创新路径

1.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保障基础

纳入考核,压实责任:提高对声乐艺术的重视,基层文化部门可将声乐活动纳入年度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创新声乐艺术传播形式,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声乐爱好合唱团,村“两委”协助音乐辅导员定期组织开展声乐主题活动、理论知识学习讲座等。设定具体的声乐活动开展频次、参与人数以及活动效果等量化考核标准,促使各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基层文化单位积极地组织声乐活动。例如,规定每个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大型声乐主题活动,如合唱比赛、声乐讲座等,且参与人数需达到一定规模。

专项投入,改善条件:设立“基层声乐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金用途需具体化:一是购置或更新基础设备,如便携式音响(每站/ 中心至少1 套)、电子琴(重点站配备)、合唱台(根据需求);二是支持创作,资助挖掘、整理、改编本地特色歌谣(如设立“东兰原生态歌谣采编”小额项目);三是保障师资,建立“声乐专家资源库”,与省市级专业院团、高校音乐院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专家下基层的频率(如每季度至少 1 次集中辅导)和内容(技巧培训、曲目编排、创作指导)。

2. 深耕内容创新,激发参与热情

活化传统,对接当下:超越简单复制经典。大力开展“本土声乐创新工作坊”。例如,“民歌新唱”工作坊:组织居民(特别是中老年歌者与青年志愿者搭档)系统采集本地濒危童谣、山歌和小调(如东兰的“长排山歌”“文龙调”)。邀请专业音乐人参与,运用现代编曲理念(如加入简单吉他伴奏、鼓点节奏,或山歌结合摇滚风格编排)进行创造性改编,保留方言韵味与核心情感,同时增强时代感和可听性,成果可在社区晚会或网络展示。

“生活之声·社区创作”工作坊:引导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家庭主妇)观察记录日常声音(集市吆喝、孩童游戏歌、邻里寒暄、劳作号子),将其节奏化、旋律化,创作成简短、朗朗上口的“声音小品”或“社区主题歌”。武篆镇那烈村尝试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墨米”的种植过程和叫卖声编成简单 Rap,在武篆丰收节上表演,深受年轻人喜爱。让居民参与到声乐内容的生产中,使声乐艺术真正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形式新颖且富有亲和力,有效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与文化认同感。

3. 巧用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故事化传播,塑造亲和力:宣传部门可制定年度声乐主题宣传计划,以“歌声里的东兰故事”为主线,用镜头捕捉田间地头的即兴对唱、院落里的家庭合唱,让山歌伴着稻浪、红歌融着家常。通过短视频、广播剧等形式,让旋律里的奋斗与牵挂自然流淌,褪去宣传的生硬感,让群众在故事中感受声乐艺术的温度。

“声乐微课堂”系列:制作 1-3 分钟短视频 / 图文,普及基础发声练声、本地音乐故事知识背景及情感处理。

“身边好声音”人物志:深度采访报道普通居民歌手(如坚持唱歌的环卫工、带动全家合唱的退休教师、自学弹唱的农家乐老板),讲述其与歌声结缘、克服困难、在歌唱中找到快乐和归属感的真实故事,展现平凡人的热爱与坚持。

“活动全记录”传播:活动前发布引人入胜的预告(精彩片段、参与亮点、便捷报名方式);活动后及时推出精彩回顾(高清照片、短视频集锦),重点捕捉参与者笑脸、互动瞬间、集体合唱的震撼场面,传递活动的温度与感染力。

4. 拓展传播矩阵,打破时空限制

构建“线上 + 线下”立体网络。专属线上社群:建立县域或乡镇层级的声乐爱好者微信群/ 小程序。功能包括:定期推送优质短视频教学(5-10 分钟,基础发声、歌曲教唱、本地歌谣解析,由文艺骨干或专家录制)。设立“每日一练”打卡区,鼓励成员分享练习录音 /视频,营造互助氛围(点赞、简单评语)。重要活动直播:对社区汇演、专家讲座进行简易手机直播,覆盖无法到场的居民(如外出务工者、行动不便老人)。直播后剪辑精华片段(短视频)多渠道分发。

“流动声乐角”:利用文化下乡车或简易移动音响设备,在农闲傍晚、乡镇集市、易地搬迁安置点等人群自然聚集地,开展“快闪式”声乐互动(领唱教唱、自由点歌、方言对歌),让歌声主动“找”人。东兰县部分乡镇利用圩日,在集市角落设置“东兰山歌大家唱”移动点,配有简易歌词本和麦克风,吸引赶圩群众即兴参与,效果显著。

结语

声乐艺术在基层的普及与发展,远不止于技能的传授或娱乐的提供,它是一场关乎情感共鸣、文化赓续与社区共生的生动实践。它让高雅艺术回归烟火人间,让个体在集体的和声中寻得归属,使珍贵的文化记忆在代际的传唱中生生不息。作为东兰县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既是这场实践的推动者,也是其成效的见证者。每一次社区合唱的排练、每一次线上歌房及线下舞台的互动、每一次老人教唱童谣的场景、每一次新编山歌获得的掌声,都在点滴汇聚成提升基层文化活力、滋养群众精神家园的强大力量。展望未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持续增长,声乐艺术必将在构建和谐社区、培育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发挥更加深远而独特的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需要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持续探索,让动人的歌声永远回荡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间。

参考文献

[1] 丁鹏举 .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发展分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0):66-68.

[2] 唐 宁 艳 . 声 乐 艺 术 在 群 众 文 化 传 播 中 的 发 展 思 路 探 析 [J]. 文 存 阅 刊 ,2023(13):0088-0090.

[3] 谭丽梅 . 探究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中的声乐艺术 [J]. 电脑校园 , 2023:7995-7996.

[4] 田壮壮 . 浅谈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 [J]. 戏剧之家 , 2022(2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