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短视频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宣传策略

作者

徐雯静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830002

随着 5G 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智能终端持续发展,短视频渐渐成为大众主流的信息传播载体,对文化传播方式以及受众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乌鲁木齐市作为多民族聚居的中心城市,群众文化建设任务繁重且基础呈现出多元态势,传统宣传手段已无法契合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借助短视频媒介来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文化服务从“送文化”朝着“种文化”的方向转变。

一、创新活动形式与技术应用

短视频技术不断发展,给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及别样的表现形式,借助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把短视频拍摄、直播、AR/VR 等新技术加以融合,可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以及参与度,让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得以提高[1]。在乌鲁木齐这座文化多元交融的城市里,创新活动形式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挖掘并展示本土特色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乌鲁木齐市可依靠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出一系列与短视频相结合的创新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多民族文化短视频挑战赛”,鼓励市民群众用短视频形式呈现民族风俗、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地方美食,凭借设立奖项进行激励,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在技术方面,乌鲁木齐市文化部门可以和本地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公司开展合作,搭建技术支持平台,提供视频制作工具以及直播设备租赁服务,降低参与的门槛。结合 AR 技术,在民俗节庆活动现场设置互动拍摄点,观众可依靠手机体验虚拟民族服饰试穿或者传统舞蹈动作捕捉,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与沉浸感,文化活动中引入网络直播,让无法到现场的群众通过短视频平台实时观看,既扩大了受众范围,又提高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活跃度。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多样化活动,比如:中老年人可以参与民族歌舞、广场舞、太极拳等的教学短视频拍摄,上班族、青年群体则参与新媒体内容创作比赛,少年儿童可参与美育及素质拓展等的短视频展示,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依靠上述创新活动形式以及技术应用,乌鲁木齐市可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自信的建设。

二、强化情感共鸣与互动性

群众文化宣传需要着重关注情感共鸣,借助讲述那些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故事以及呈现真实的情感,以此来拉近文化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短视频具有直观且生动的特性,它可强化互动体验以及情感传递,提高受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在乌鲁木齐多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当中,重视文化表达里的情感共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有着一定的帮助 [2]。

乌鲁木齐市可以依靠社区以及社会文化团体、群众文艺团队,去挖掘身边普通人的文化故事,把这些故事当作短视频内容的关键源头,例如:拍摄讲述不同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生活变迁以及文化传承的真实故事,凭借朴实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激发广泛的共鸣。在互动设计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的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话题讨论。文化部门可定期发布带有互动话题的短视频,诸如“你心中的乌鲁木齐味道”“最难忘的传统节日”,吸引群众用视频、文字分享个人感受,形成文化互动社区。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比如“文化故事征集”活动,把精选出来的群众故事拍成短视频并在社区展播,邀请故事主人到现场分享,提高情感链接。利用短视频的直播功能,组织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行线上互动答疑,实时回应群众的关切,拉近文化传递者与受众的距离。凭借这些情感共鸣以及互动手段,乌鲁木齐市可提高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参与热情,促进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朝着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三、搭建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平台

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平台是达成文化资源整合以及传播的关键载体,构建具备多渠道、多功能的宣传平台,可帮助统筹发布文化资讯、活动预告以及文化成果,提升宣传效率以及覆盖面,就当前短视频时代而言,融合了多媒体传播手段的综合平台可契合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传播朝着精准化以及常态化发展。

乌鲁木齐市可建设一个集短视频发布、活动报名以及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宣传平台,借助整合市文广旅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各区县文体旅游局、文化馆(站)的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并发布本地群众文化活动信息,形成一个权威且便捷的文化信息集散地,该平台应当支持短视频内容的上传与分享,以便基层文化工作者以及群众可参与文化内容的创作与传播。平台还可以开设特色栏目,例如“乌鲁木齐非遗展示”“文化大讲堂”等,凭借定期推送高质量视频内容,提高平台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扩大平台的影响力,乌鲁木齐市还可推动该平台与主流短视频应用展开合作,实现内容的互联互通,借助主流平台的流量优势提升宣传效果,结合线下场馆、文化节庆活动,设立宣传站点以及体验区,推动线上线下形成联动。并且平台应当建立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在每项大型活动结束时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及时优化内容以及服务,凭借打造“文化 + 潮玩”、“文化 +AI ”、“文化 + 科技”等相融合的群众文化宣传新载体,提升文化资源整合以及传播效率,推动乌鲁木齐市群众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四、建立新媒体群众文化宣传队伍

在新媒体时代,专业化的群众文化宣传队伍对于达成高质量文化传播起着保障作用,借助培养那些熟悉短视频制作、内容策划以及网络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可让文化宣传的专业水准以及传播效果得以提升 [3]。于乌鲁木齐而言,构建一支包含专业人员、基层文化工作者以及青年文化志愿者的多元宣传队伍,可发挥各方优势,达成群众文化宣传的精准覆盖以及持续推进。

乌鲁木齐市可以制定群众文化新媒体宣传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基层文化站人员以及热心群众展开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短视频拍摄剪辑技巧、内容创意策划、网络传播规律以及舆情应对等方面,借助集中授课、实操演练与线上辅导相结合这种方式,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鼓励高校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参与文化宣传工作当中,设置实习岗位以及志愿服务项目,为基层文化宣传增添新鲜活力,可以同新疆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院校展开合作,建立“文化宣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市、区(县)两级新媒体宣传网络,形成市级进行策划指导、区县负责执行落实的梯度体系。各区县组建专门的新媒体小分队,配备必要的拍摄设备,开展区域文化特色宣传,依靠定期举办短视频创作比赛以及经验分享会,激励成员不断创新内容,提高宣传质量,另外注重调动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组建“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参与文化活动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工作,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及群众参与度。借助这些举措,乌鲁木齐市可打造出一支专业化、多元化且充满活力的新媒体群众文化宣传队伍,推动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与升级。

结语

综上所述,短视频时代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机遇与传播路径。要充分发挥短视频传播快、覆盖广、互动强的优势,推动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机制完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唯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才能让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中焕发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 毛天俊 . 短视频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陶瓷文化的宣传策略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 2024, 58(1):10-11.

[2] 谭俊超 . 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短视频发展探究 [J]. 大众文艺 ,2024(3).

[3] 黄姝慧 . 短视频在群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探究 [J]. 艺术科技 , 2024,37(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