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

徐瑶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6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与现实诉求

新媒体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正在重塑传媒行业的底层逻辑。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同时,媒体传播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都在摸索阶段,新媒体传播技术及实训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目前,高校教育和市场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就业面窄、就业困难等问题突出 1。因此,当前的行业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 “内容 + 渠道 + 运营”的复合型能力需求。

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

其一,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脱节。现有课程内容多停留在对新媒体特征、传播模式的静态描述,缺乏对短视频平台算法逻辑、内容分发机制等实操性知识的深度解析。其二,课程协同性不足。与同学期配套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而与大三进阶课程的能力衔接存在断层。因此,《新媒体传播》课程改革需以“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为原则,构建“理论筑基、实践赋能、协同育人”的新型教学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型。

二、课程定位重构: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枢纽”

(-) 纵向衔接:构建阶梯式能力培养链条

基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新媒体传播》的定位应突出“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兼顾基础认知与能力铺垫: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导论、传播学理论等模块,帮助学生建立对媒介生态的宏观认知;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营销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大三《新媒体运营》中的用户增长、社群运营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横向协同:与平行课程形成教学合力

针对同年级《新媒体视频创作》课程的协同需求,两门课程需建立“内容生产 - 传播推广”的闭环教学机制。《新媒体视频创作》聚焦短视频内容的拍摄与剪辑,《新媒体传播》则同步开展该视频的传播策略设计与效果分析;在实践环节,两课程结合校企合作需求,联合开展“短视频大赛”,前者负责作品创作,后者负责赛事传播与数据复盘,使学生完整经历“内容从生产到传播”的全流程。

三、教学内容优化:构建“理论- 案例- 实践”三维体系

(一)理论模块:从 “经典理论” 到 “动态更新”

在保留拉斯韦尔 5W 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经典传播学框架的基础上,需及时纳入新媒体时代的新理论与新现象。例如:在“传播效果分析”章节,新增算法推荐机制对“议程设置”理论的重构;在“受众分析”部分,补充“Z世代亚文化圈层传播”等前沿议题,通过案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适应性演变。

(二)案例教学:从 “个案解析” 到 “模式提炼”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具象地了解发生在新媒体领域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2,因此教学案例选择需兼顾典型性与时效性。在“新媒体营销”模块,采用“经典案例 + 年度案例”的组合方式:经典案例如《甄嬛传》的长尾营销、《流浪地球》的家国情怀营销,帮助学生掌握营销的底层逻辑;年度案例则选取近 2 年的现象级作品,如《狂飙》的社交媒体裂变传播、《乘风破浪的姐姐》的 IP 衍生开发,引导学生提炼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新范式。

(三)实践内容:从 “模拟训练” 到 “真实项目”

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向是“去模拟化”,结合校企合作需求,引入真实的传播项目进课堂。结合成都高投集团铁像寺水街的合作方案,开展“春日短视频比赛” 项目,学生需完成受众分析、内容策划、平台分发、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操作。

针对不同实践内容,需设计差异化的训练重点:

数据分析实训:要求学生熟练使用清博指数、新榜等第三方工具,完成 “某综艺节目的舆情日报”,包括数据抓取、情感倾向分析、风险预警建议三个层次。

营销方案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为即将上映的影视作品制定全渠道营销方案,需包含小红书推文策划、抖音挑战赛设计、线下活动引流等具体执行细节。

四、实践体系创新:打造“阶梯式”实战训练模

(一)基础实践:聚焦“工具使用与方法掌握”

在数据分析模块,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例如:在 “第三方数据平台实训”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某明星的微博指数分析”,包括数据抓取、图表制作、结论提炼三个步骤;在“受众调查”环节,通过设计问卷、焦点小组访谈等,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形成《大学生短视频使用习惯报告》。

(二)综合实践:强调 “全流程能力与团队协作”

在新媒体营销板块,开展跨模块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某部即将上映电影的全周期营销方案”,涵盖通过受众分析确定核心目标群体(前期);设计抖音挑战赛、微博话题等传播矩阵(中期);通过数据分析评估营销效果,提出优化建议(后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需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设置“预算限制”“突发舆情”等变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新实践:鼓励 “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

新媒体时代的专业教学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价值,并且转变以往固化的实践方式,引入社会调查、观摩、岗位实践等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使实践教学更具时代感3。因此在课程进行中,可引入相应校企校政合作项目,开展项目式实践。例如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为其产品设计新媒体推广方案;优秀方案可由企业采纳并落地执行,学生通过跟踪实际效果完成最终复盘。这种“教学 - 服务 -实践”的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实战经验,也增强了课程的社会服务价值。

五、改革成效与反思

自2022 年《新媒体传播》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与《新媒体视频创作》联合开展的“铁像寺水街春日短视频大赛”,学生作品累计传播量达 100 万 +,实现了与行业接轨的实践目标;同时,为大三年级的新媒体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毕业生在新媒体运营、内容策划等岗位的就业率得到明显提升,企业反馈学生“上手快、适应力强”。

但是改革过程中仍面临挑战:一是第三方数据平台的使用权限有限,影响数据分析的深度训练;二是行业案例更新速度快,教学资源库的迭代需进一步加速。未来可通过校企合作争取数据平台支持,并建立“行业导师驻校”机制,实时更新教学案例。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新媒体传播》课程改革,本质是重构“理论认知 - 实践能力 - 行业适应” 的培养逻辑。通过课程定位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实践体系的阶梯式设计、评价机制的多元改革,能够帮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建立“内容生产与传播推广” 的一体化思维,为其成长为复合型传媒人才奠定基础。课程改革需持续跟踪媒介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变化,在“变与不变”中把握平衡: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的深度探究,变化的是适应媒介环境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扎根理论又面向未来的新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立群 .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新媒体传播教学改革 [J]. 传播与版权 .2020 (06)

[2] 郭燕飞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西部广播电视 . 2025,46(02)

[3] 王妍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记者摇篮 .2022(01)

作者简介: 徐瑶(1990-),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研究方向: 新闻与传播、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