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作者

蔡啸

湖南省陶瓷技师学院 湖南  醴陵 412200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今时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育人体系,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与“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逻辑关系

(一)“三全育人”概念阐释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系统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全员维度”要求教职工、家庭及社会力量协同担责,构建责任共担的教育共同体;“全过程维度”贯穿学生从入学至职业发展的全周期培育,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性与实效性;“全方位维度”整合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品德塑造、身心培育等多重目标,依托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元路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三全育人”理念旨在构建主体协同、时空覆盖、维度交融的立体教育生态,通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与专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时代变革的诉求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大思政”育人体系概念阐释

“大思政”体系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课程”为核心支点,通过“课堂 - 平台 - 师资”三维联动突破育人边界:以思政小课 “大课堂” ,以校内教学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大平台”,以思政教师引领多元教育主体组 本质是以 思政” 为内核、以“课”为载体、以“大”为特质,通过构建大课程体系、 堂场域、 完善大运行机制,深度融合课程育人与实践管理功能,打造兼具思想深度、 的育人新格局 大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强化思政课核心地位、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创新 键育人环节,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视野、系统格局与整体效能。

(三)“三全育人”与“大思政”的逻辑关系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体系辩证统一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首先是目标层面,二者都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共承立德树人使命;其次是功能层面,“三全育人”为“大思政”提供主体协同、过程衔接、场域融合的实施载体,“大思政”则为“三全育人”注入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与方法论支撑;再次是实践层面,二者协同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模式创新,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深度互融。总之,“三全育人”是顶层设计的宏观育人框架,“大思政”则是其在思政领域的具体实践形态,前者奠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基础,后者通过课程全覆盖、过程全渗透、方法全革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优化,共同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逻

(一)响应国家教育战略要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党和国家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将“大思政课“建设定位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高职教育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类型,构建“大思政”体系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通过“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能够将国家发展要求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为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办学优势,在专业教育中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双向融合既适应了国家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使育人工作切实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二)践行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才培养 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层面 系的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在育人主体方 促进思 过程方面,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周期; 等多种教育场景。这种整体性的设计思路有效克服 够自然地体现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的特点,通过系统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建立专 等重要价值理念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得到有效渗透。

(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转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大思政”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在知识学习方面,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构建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体系;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人格塑造方面,注重校园文化熏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这种整体性的育人模式改变了职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技能培养的倾向,将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引导。通过建立学生发展跟踪机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成长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统一标准向个性发展的转变。

(四)创新协同育人实践机制

协同育人作为教育改革的重 方式创新。高职院校“大思政”体系的创新实践主 相关制度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作为教 ,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构建多部门协同配合 入客观中立的评估方式,建立涵盖学生发展 效整合了各类育人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开 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创新实践 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现

(一)育人理念认知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在推进“大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育人理念认知方面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来看,虽然学校领导班子能够准确理解政策要求,但教学管理干部和一线教师对“大思政”内涵的把握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在政策落实方面,存在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现象,部分院校仅停留在会议传达和文件制定等表面工作,未能将育人理念切实转化为办学实践;在责任划分方面,不少专业教师仍然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职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课程思政”建设难以取得实效;在价值取向方面,受职业教育实用主义倾向的影响,一些院校过分强调技能竞赛成绩和就业率等显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对“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产生根本性的制约。

(二)协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协同运行机制问题,主要集中在组织架构、资源分配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从组织架构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党委统筹下的专门工作机制,部门间的协作多表现为临时性的会议沟通,缺乏系统化的工作规范和持续性的运行程序。在资源分配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结构不尽合理,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主要经费支持的同时,其他专业院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资源保障明显不足。就考核评价而言,现行的评价体系过分关注理论考核结果和教学工作量等可量化指标,而对育人质量的实际效果以及部门协同工作的综合成效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标准。这种分散化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还导致各部门工作衔接不畅,最终影响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育人主体能力存在短板

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人主体的专业能力,当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面临数量短缺的困境,在专业素质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普遍遇到能力瓶颈,多数教师尚未掌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有效方法。辅导员队伍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难以投入足够精力参与系统的思政教育设计与实施工作。此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三类育人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协作机制,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与育人环节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可能会从根本上制约“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源平台建设亟待升级

资源平台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教学载体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从课程资源来看,不同专业领域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存在明显差异,工科类专业的资源相对丰富,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的资源则较为匮乏,这种不平衡状况影响了育人内容与专业特色的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合作建立的思政实践基地数量有限,且多数合作仍停留在形式层面,无法形成实质性的育人项目。数字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院校尚未构建统一的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导致各教学单位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上出现重复投入现象。此外,不同专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还使得育人过程难以形成系统连贯的整体。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对现有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育人观念更新与认知深化

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 育人体系的首要前提 这种理念更新需要从思想认识、主体意识和价值取 于政治理论教学的局限,确立其作为贯穿人才培 传授的有机融合。主体意识方面需要通 程都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如何立足专业 引导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大思政 在要求。只有当思想认识得到深化、主体意识得到强 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育人新格局。

(二)协同机制建设与资源整合

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良 制度保障作为体系运行的基础条件,需要在组织管 建党委统筹协调、党政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置方面要着力打通部门间的资源壁垒,搭建统 度融合。评价机制改革应当突出育人导向,将育人 体系,防止简单量化的评价偏差。同时要重视校 建等途径,实现产业需求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 又能够为 " 三全育人 " 提供长效保障,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生态

(三)师资队伍优化与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 整体素质。作为育人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不同类型教师的 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 治教育的能力,探索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 性工作的比重,将主要精力转向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 员之间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 建设路径既能够解决各类教师育人能力发展不均衡的 “大思政”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教学载体创新与空间拓展

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发展需要依托教学载体的革新与教育空间的延展。课程教学作为基础载体,应当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探索符合当代学生认知规律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要依托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实现技术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协同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构建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实施途径。同时,要注重拓展教育空间,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校园的物理边界。这些举措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又能增强教育过程的感染力,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金鹏 , 赵景欣 . 职业教育“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内涵解析、现实痛点与实践策略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05):105-112.

[2] 张阳, 翁伟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能的泛化与回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9)

51-55.

[3] 章海玲. 善用“大思政课”完善“三全育人”体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6):89-90.

[4] 姚静仪.“思政教育+ 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大思政教育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

68-70.

[5] 陈海娜 . 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模型与路径探索 [J]. 职教论坛,2021(04):129-134.

作者简介:蔡啸,男,1980 年4 月生,湖南湘阴人,湖南省陶瓷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学管干事兼年级组长,班主任,职业道德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