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低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角色扮演游戏的应用策略

作者

巴音花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杭锦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017400

引言

小学低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弱。传统阅读教学易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角色扮演游戏通过具身参与,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体验,符合低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科学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使其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抓手。

一、角色选择:贴近生活,降低参与门槛

(一)以教材角色为起点,夯实文本理解基础

低学段课文多以童话、寓言为主,角色行为具体、情感表达直接,是开展角色扮演的天然素材。选择此类角色时,需重点关注两点:其一,角色动作与语言具有可模仿性,如《小蝌蚪找妈妈》中青蛙的蹲坐、摆尾动作,鲤鱼的摆鳍游动姿态,学生能通过肢体表达快速进入情境;其二,角色情感指向明确,如青蛙妈妈的慈爱、小蝌蚪的急切,学生能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体会情感差异。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梳理角色行为链:小蝌蚪游—问—看的动作,青蛙妈妈蹲—笑—答的反应。然后让学生选择单一角色进行模仿,重点捕捉甩尾巴、瞪大眼睛等细节动作,并结合你们是谁呀?我们是小蝌蚪等简短对白,强化角色特征。此过程无需复杂表演,仅通过动作与语言的重复练习,即可帮助学生建立对角色行为的直观认知。

(二)延伸生活化角色,搭建文本与现实的桥梁

部分课文角色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距离,直接扮演易导致理解偏差。此时需将文本角色转化为生活中的熟悉形象,通过类比降低认知难度。例如《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可关联班级中遇到难题能巧妙解决的同学,其借势行为与学生日常借文具、借思路的经验相通,通过讨论:如果你是狐狸,会怎么利用老虎的威风?,引导学生将文本策略迁移至生活场景。教师可先提炼角色核心特质,再让学生列举班级中具有类似特质的同学,讨论其具体表现(如小明忘记带彩笔,向同桌借时说老师说过要互相帮助,你能借我吗?)。随后,将狐狸的行为与小明的做法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借势的本质是利用现有资源解决问题。此过程既降低了角色扮演的抽象性,又强化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结。

二、情境创设:趣味驱动,深化文本理解

(一)多感官体验,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教学刺激,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体验。其中,《小小的船》这首富有想象力的儿童诗,描绘了夜空中弯月与小船的有趣联想。为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教师只需准备三样基础教具:蓝色大卡纸(1m×1.5m)、银色荧光贴纸、手机播放器。上课时将蓝色卡纸贴在黑板中央作为夜空,关闭教室灯光后,用手机播放轻柔的摇篮曲。邀请学生轮流将月牙形荧光贴纸粘贴在夜空中,每贴一枚就轻声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当所有星星(荧光贴纸)布置完成后,打开紫外线手电筒照射卡纸,整个星空立刻在暗室中莹莹发亮。此时让学生双手交叠模仿小船摇晃,同步观察“星空”里忽明忽暗的光点时,“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的诗句意境便自然浮现。这种设计通过最简化的光影变化与肢体动作,实现了视觉刺激(荧光星空)+ 听觉渲染(摇篮曲)+ 动觉体验(身体摇摆)的三维感知融合,所有材料均可收纳进普通文件袋,实施过程无需清理复杂道具。

(二)任务驱动,构建互动式文本探究

任务导向型教学通过设置阶梯式活动任务,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这类教学设计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任务指令要简明具体,任务链条要环环相扣。教师应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主任务,再分解为若干可操作的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然达成教学目标。以《要下雨了》课文教学为例,可设计气象小侦探主题任务。将教室划分为山坡、草地、池塘三个区域,指定学生分别扮演小白兔、小燕子、小鱼等角色。向小白兔发放任务卡:为什么天空的朋友们都说要下雨了?请采访其他小动物收集证据。这种角色化的任务设置,促使学生主动研读文中燕子低飞、鱼跃水面等细节描写,在互动表演中理解物候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任务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验证发现,形成完整的认知闭环。

三、教师引导:精准把控,提升思维层次

(一)分层式问题设计,推动思维渐进发展

低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直接提问抽象问题易导致理解困难。教师需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将文本分析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性提问,聚焦角色行为与文本细节;另一类是推理性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行为动机与文本主旨。以《坐井观天》教学为例,表演前可提问:青蛙和小鸟分别住在哪里?(事实性提问),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位置差异;表演中暂停并追问:如果你是青蛙,听到小鸟说天很大,你会怎么想?(推理性提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表演后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归纳性提问),强化对视野与认知关系的理解。此过程通过问题难度的阶梯式提升,逐步引导学生从表面模仿走向深度分析。

(二)动态调整活动节奏,平衡游戏与学习

角色扮演的实效性取决于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需重点关注两种情况:其一,学生因道具或动作分心,偏离文本核心;其二,学生因表演难度高产生畏难情绪,参与度下降。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简化外部刺激,强化语言互动。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减少雪花抛撒次数,转而引导学生关注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等文本描述,通过提问为什么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将注意力拉回文本。针对第二种情况,可将大组表演拆分为 2 人小组,降低心理压力;或提供台词提示卡,用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对话内容。此过程通过灵活调整,确保游戏始终服务于文本理解。

结语

角色扮演游戏为低学段阅读教学注入活力,教师应在保持游戏性的同时,强化文本与生活的联结,让学生在玩中学中实现语言积累与思维发展。未来可探索跨学科融合,如结合美术绘制角色面具,进一步拓展阅读教学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陈金玉. 角色扮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N]. 科学导报,2025-01-16(B03).

[2] 徐春华 .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的应用 [J]. 学苑教育 ,2024,(32):10-12.

[3] 郭兴云 . 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为例 [J]. 作家天地 ,2024,(12):162-164.

本文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职业素养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总课题组最终科研成果2025 年度课题“语文课堂中游戏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编号:ZHGCX685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