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王思奇
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奋斗的结果,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是价值观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将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探索其融合的理论重点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深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提供有益借鉴。
一、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价值
1、精神谱系的形成及其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百年党史孕育百年精神,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基本脉络,涵盖四个重要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百年磨炼之中,最终铸就而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2]精神谱系是百年奋斗发展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进而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共同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坚守信仰、实事求是、心怀人民、无私奉献、开拓进取。
2、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价
2.1 优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精神谱系教育的开展不谋而合、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掘”、“怎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怎么建”成为不可回避的难点和重点。精神谱系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和丰富的实践内涵,是新时期可被发掘、可被利用、可被系统性融入的重要思政元素集合,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高效、持续、永久的教学资源。为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需主动迎合、积极探索,发掘精神谱系的教育教学价值,尝试将精神谱系有机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课程性质和特点,结合高校学生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提炼精神谱系中的内涵,应用好精神谱系的内在资源。不仅如此,高校在优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利用精神谱系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显现出的时代价值,与时俱进,形成协同效应,宣传好、讲解好、利用好精神谱系这一丰富资源,构建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2.2 丰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者,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但在现阶段高校课程的认知和教学效果上,一些高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很多高校学生存在过于功利的思想。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应自觉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3]对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而言,如何培养其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将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可以提供稳定、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从而弥补了专业课对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力度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精神谱系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有助于青年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3 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千秋伟业,心系祖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辉煌的创新实践,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更需要延续并继承着前辈的精神血脉。精神的力量需要代代相承,百年而来的精神谱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结果,延续和传承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比如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就是要“让塞罕坝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骨髓血脉,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初心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创新意识等,真正发挥塞罕坝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5]通过课程设计和展示,让大学生自觉接受百年精神血脉的指引,引领新时代的青年人吸收精神谱系之养分,延续精神动力之源泉,永葆精神血脉之传承。
二、精神谱系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1、价值契合性
从高校层面看,“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重要作用”[6],高校不仅是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肩负着为党、国家、民族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使命。精神谱系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契合,可以不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丰富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从学生个体角度看,精神谱系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契合,有利于提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个体的融合教育,引导共同的价值追求。“课程思政中将这些精神完美的融入其间将能够极大地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7]精神谱系可以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时的精神源泉,精神谱系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契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功能契合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功能定位指出:高校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为此,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应始终以传播党的指导思想为首要目标,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这与精神谱系的宣传教育功能作用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在功能上是完全契合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融入整合,并在新时期下发挥着新的功效。
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将精神谱系有机融入,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养分,从而增强高校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政治觉悟。只有主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和功能作用,才能使广大高校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有效发挥着精神谱系的功能性作用,正是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尝试用精神谱系去主动引领课程思政教学,发挥两者的功能合集作用,确保党的指导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
三、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选择
1、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习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9]精神谱系构建是有基本遵循的,需要不断继承发扬、守正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案例教学、交流互动、情景虚拟的方式,借助课程思教学体系建设,将精神谱系教育有机融入,优化教学方案设计,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灌输方式,用精神力量去感召,去激发学生的时代热情,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积极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2、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已经在高校开展多年,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因此将精神谱系融入其中,要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避免“面面俱到”,要突出其精神方面的引领作用,突出精神血脉的传承。例如,运用建党精神中的红色基因,引领大学生真正读懂我党百余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冲破思想困惑的藩篱,理解党的初心、使命、精神要义等等,涵养爱党、爱国情怀。
另一方面,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要遵循科学的规律,价值认同并不是产生于纯理论的灌输之中,而是产生于学生的情感共鸣之中。高校学生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因此要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精神内容进行融入,例如面对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就要重点讲解和宣传精神谱系中的北大荒精神;面对医学院的大学生则应注重“非典”精神、抗疫精神的融入;针对理工科的学生应科学的融入“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等。
3、坚持实践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自然呈现精神谱系中的思想政治要素,还要注重精神谱系讲授过程中的教学技巧,从而将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这两个关键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精神谱系中的思想政治要素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还要把控好舆论的大方向,并结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进行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不同的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也不尽相同。现阶段大学生教育环境、生活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引导他们去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自身所学领域内大显身手,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
四、结语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长期执政的精神血脉。将其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既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也有助于丰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延续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党的精神谱系存在价值契合、功能契合与实践契合。需要全方位、系统性的设计,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理论、课程实践等方面将精神谱系中相应的思想政治要素融入课程的整体设计,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优化舆论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通过科学、系统、创新的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19.
[2] 习近平.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19.
[3] 人民日报评论部 . 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 [N]. 人民日报 ,2021-01-04(1)
[4]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EB/OL]. https://news.ifeng.com/c/8K9l4qcZtaw,2022-10-16.
[5] 岳爱华 . 塞罕坝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美育向度及实践路径研究 [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42(0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四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2:339.
[7] 江冰 .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维思考 [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29(03):124-127.
[8] 教 育 部 . 高 等 学 校 课 程 思 政 建 设 指 导 纲 要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1-11-10.
[9] 人民日报评论部 .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N].人民日报 ,2021-02-21(1).
作者简介:王思奇(1990-),男,江苏张家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历史学。基金项目:皖江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ZL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