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能源箱式变电站中结构部件的优化与可靠性分析

作者

赵玉勇

河北电力装备有限公司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0

一、引言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扩大,箱式变电站作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关键枢纽,其结构部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传统箱式变电站结构设计存在冗余与性能短板,难以适应新能源场景复杂工况。开展结构部件优化与可靠性分析,对提升新能源箱式变电站能效、降低运维成本、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意义重大,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二、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现状分析

2.1 结构部件组成与功能

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主要包括外壳、支架、内部隔板等。外壳承担防护功能,需抵御风雨、沙尘及机械碰撞;支架用于支撑内部电气设备,确保设备稳定安装;内部隔板则实现电气隔离,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各部件协同工作,构成稳定的空间结构体系。

2.2 现有结构设计问题

当前箱式变电站结构设计多基于经验与传统方法,存在部件材料利用率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部分外壳厚度过大,导致材料浪费且增加运输难度;支架设计未充分考虑设备动态载荷,易引发振动疲劳;内部隔板电气隔离效果不佳,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整体可靠性。

2.3 可靠性影响因素

结构部件的可靠性受材料性能、制造工艺、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不足会降低部件使用寿命;制造过程中的焊接缺陷、尺寸误差等工艺问题,易引发应力集中;户外复杂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湿度侵蚀等,加速结构老化,威胁系统稳定运行。

三、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优化设计

3.1 材料优化选择

新能源箱式变电站多部署于户外复杂环境,面临风沙、雨雪、盐雾等多重侵蚀,且需兼顾设备运输与安装便捷性,因此材料选择至关重要。高强度铝合金凭借密度仅为钢材三分之一却具备相近屈服强度的特性,成为外壳材料的理想之选。以 6061-T6 铝合金为例,其经过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可达 310MPa ,在保障外壳抵御强风、冰雹等外力冲击的同时,大幅降低箱体重量,使运输能耗减少约 20% 。此外,铝合金表面可通过阳极氧化处理形成致密氧化膜,显著提升耐腐蚀性,有效避免传统钢材因锈蚀导致的结构强度下降问题。对于内部隔板,采用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兼具优异的电气绝缘性能(体积电阻率 >1014Ω⋅cm, )与机械强度(弯曲强度达 300MPa; ),既能满足高电压环境下的绝缘要求,又可承受设备安装与运行时的机械载荷,相比传统绝缘板材,使用寿命延长超 50% ,同时降低因绝缘失效引发的安全事故风险,显著减少维护频次与成本。

3.2 结构布局优化

拓扑优化技术通过数学算法在给定设计空间内寻找最佳材料分布,为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布局优化提供了创新路径。针对支架结构,基于设备重量、重心分布及运行时的动态载荷数据,利用 Optistruct 等优化软件,以结构刚度最大、重量最轻为目标函数进行迭代计算。例如,通过拓扑优化可将支架的支撑结构从传统规则形状调整为仿生蜂窝状,使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应力集中区域减少约 40% ,有效避免疲劳断裂风险。在内部布局优化方面,依据电气设备尺寸、散热需求及检修通道标准,运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与空间模拟。通过优化隔板位置与开孔尺寸,将变压器、配电柜等设备的安装空间利用率从75% 提升至 88% ,同时合理规划电缆走线通道,减少电磁干扰;结合声学仿真调整内部空腔结构,使设备运行噪声降低 5-8dB,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

3.3 连接方式优化

传统焊接与螺栓连接在新能源箱式变电站长期运行中易出现焊缝开裂、螺栓松动等问题,新型连接技术的应用成为提升结构可靠性的关键。高强度螺栓连接采用 8.8 级及以上规格的摩擦型螺栓,通过预紧力使连接件表面产生摩擦力传递载荷,相比普通螺栓,抗疲劳性能提升 3 倍以上。例如,在支架与底座的连接中,采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配合专用电动扳手精确控制预紧力,可有效避免因振动导致的松动现象,且安装效率较传统焊接提升 60% ,便于设备后期更换与维护。在焊接工艺优化上,引入激光焊接技术替代部分传统电弧焊,激光焊接具有能量密度高、热影响区小的特点,可实现薄板材料的精密焊接,减少焊接变形与气孔、夹渣等缺陷。

四、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可靠性分析

4.1 可靠性评估模型构建

在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的可靠性评估中,故障树分析(FTA)与可靠性框图(RBD)方法的结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故障树分析以结构部件失效为顶事件,通过层层分解,将复杂的失效现象拆解为多个基本事件,如材料疲劳、连接件松动、环境侵蚀等,清晰呈现各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当分析外壳结构失效时,可将外力冲击、材料腐蚀等作为中间事件,进一步追溯至制造工艺缺陷、防护涂层老化等基本事件。而可靠性框图则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展示各部件在系统中的功能逻辑关系,明确串联、并联或混联结构对整体可靠性的影响。

4.2 有限元仿真分析

有限元仿真技术是验证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优化方案合理性的关键手段。借助 ANSYS、ABAQUS 等专业有限元软件,能够对优化后的结构部件进行多物理场耦合下的力学性能仿真。在建模过程中,依据实际工况对部件施加准确的边界条件和载荷,如模拟强风作用下外壳所受风压、设备运行时支架承受的动态振动载荷等。通过网格划分将结构离散化,计算不同工况下部件的应力、应变分布,可精准定位应力集中区域与潜在失效点。例如,在分析支架结构时,仿真结果能直观显示因形状优化不足导致的局部应力过高问题,为设计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4.3 试验验证

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运行是验证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材料性能测试,通过拉伸试验、硬度测试、盐雾腐蚀试验等,验证材料是否满足高强度、耐腐蚀等性能指标;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如振动疲劳试验、冲击试验,模拟部件在实际运行中的受力情况,监测其疲劳寿命与损伤程度。例如,对外壳进行抗冲击试验,检验其在极端天气下抵御冰雹等外力冲击的能力。现场试运行阶段,选取典型新能源电站安装优化后的结构部件,长期监测实际运行中部件的性能变化,记录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参数及部件变形、连接部位松动等状态数据。结合在线监测技术与无损检测手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对比实验室数据与现场运行数据,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结构部件在真实场景中满足设计要求与使用需求,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五、结论

本文对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结构部件的优化与可靠性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材料优化选择、结构布局优化及连接方式改进,可有效提升结构部件性能;构建的可靠性评估模型结合有限元仿真与试验验证,能准确评估结构可靠性。优化后的结构在减轻重量、提高强度、增强稳定性等方面效果显著,为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对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天广 , 周能奇 , 张林 , 等 . 新能源箱式变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策略研究 [J]. 机电技术 ,2024,(06):99-102.

[2] 李渊博 . 新能源预装式变电站的通风散热要点分析 [J]. 电工技术 ,2024,(0 5):69-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