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一线应用研究
吴海燕
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751100
民生新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在一线采访中,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关键。记者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能深入挖掘民生问题,展现社会百态。研究民生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一线应用,对提升新闻质量、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民生新闻采访沟通的重要性
1.1 利于获取真实信息
真实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生命力,而良好的采访沟通是获取真实信息的关键。记者通过真诚互动消解被采访者的心理防线,使其愿意敞开心扉分享实情。例如在采访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政策的评价时,若记者以平和态度耐心倾听,居民会更主动地反馈政策实施中的真实体验,为新闻报道注入可信的细节支撑,让报道更具说服力。
1.2 提升新闻的贴近性
民生新闻的核心在于贴近民众生活,沟通技巧的恰当运用能强化这种贴近性。记者通过共情式交流与被采访者建立情感联结,用民众熟悉的语言对话,深入理解其生活困境与真实需求。这种沟通能让报道精准捕捉百姓关切的话题,将民生百态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从而增强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力与情感感染力。
1.3 推动问题解决
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之一在于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有效的沟通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桥梁 [1]。记者通过与民众、相关部门的双向沟通,精准传递民众诉求与问题细节,同时向部门阐释问题的社会影响,推动双方形成解决共识。这种沟通协调能促使职能部门更积极地采取整改措施,让新闻报道成为推动社会问题改善的实际力量。
2 采访前的沟通准备
2.1 资料收集与分析
采访前,记者要全面搜集政策文件、行业报告、历史报道等相关资料,经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把握事件背景、现存问题及各方立场,明确采访核心与逻辑。如老旧小区改造采访,需研读政策细则、摸排小区现状、梳理居民投诉,为针对性提问打基础。
2.2 与被采访者初步联系
记者应通过电话、邮件或第三方引荐等方式与被采访者建立初步联系,清晰说明采访的媒体背景、核心议题及信息用途,争取对方配合。沟通时需保持谦逊礼貌的语气,主动表达对被采访者观点的重视,同时细致询问其基本情况、擅长领域及时间安排,根据反馈灵活调整采访计划,为正式沟通营造互信氛围。
2.3 制定采访提纲
结合资料分析结果与采访目标,制定层次清晰的采访提纲。提纲需包含核心问题链、递进式提问逻辑及备选追问方向,既确保覆盖事件起因、发展现状、影响后果等关键信息,又预留弹性空间以应对突发话题。例如针对物业纠纷采访,提纲应涵盖矛盾导火索、双方诉求、协商过程等基础问题,同时准备关于历史积怨、政策依据的拓展问题,便于根据现场回应灵活调整。
3 采访中的沟通技巧运用
3.1 营造良好沟通氛围
采访伊始,记者可通过自然的微笑、温和的问候开启交流,结合被采访者的身份与场景选择恰当话题寒暄,如提及对方熟悉的工作环境或近期生活热点,逐步消解其紧张感。例如采访社区志愿者时,先询问日常服务中的暖心片段,用共情话语认可其付出,在轻松互动中拉近心理距离,让对方更放松地进入表达状态,为深度沟通铺垫基础。
3.2 运用恰当提问方式
开放式提问:开放式问题能让被采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挖掘更丰富的信息。如“您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能激发被采访者深入思考和讲述。
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用于确认具体信息,答案通常是“是”或“否”。在采访中适时运用封闭式问题,能快速获取关键信息,提高采访效率。例如“这项政策实施后,小区的环境卫生是否有明显改善?”
追问:当被采访者的回答不够清晰或有价值信息未充分展开时,记者要及时追问。追问要紧扣主题,有针对性。比如被采访者提到小区停车难问题,记者可以追问“停车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车位数量不足还是管理不善导致的?”
3.3 倾听与反馈
采访中,记者需全神贯注倾听被采访者表述,通过专注的眼神交流、适时点头与微笑传递关注。在对方停顿间隙,用“这点很关键”“您接着说”等简短回应强化互动,或复述核心信息如“您是说政策落实存在滞后?”确认理解,以此鼓励对方深入讲述,挖掘更丰富的信息。
3.4 处理突发情况
一线采访时,常可能遭遇各类意外状况,像被采访者情绪失控、不愿回应问题等。记者需保持镇定,运用沟通方法合理应对。若被采访者情绪亢奋,记者应先安抚其心情,表达体谅与敬重,待其平复后再继续访谈;要是被采访者回绝作答,记者要弄清楚缘由,耐心阐释采访意图,努力争取其协作。
3.5 跨文化沟通技巧
对于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采访对象,记者应事先钻研其文化风俗、忌讳以及交流模式,防止因文化差别产生误会。沟通时选用通用词语,避开方言或特定文化的表达方式,借助简洁的语句保证信息准确传达。同时秉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沟通方式,保障采访顺利进行。
3.6 特殊群体沟通策略
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沟通方式 [2]。和老年人交流时,放慢讲话速度、提高声音音量,用贴近生活的话语解释问题;采访儿童可以利用玩具、图画书等物品,用讲故事式的提问引导他们表达;与残疾人沟通时,避免关注其身体方面的特点,以平等的姿态交流,通过细微之处传递尊重,确保信息沟通没有阻碍。
3.7 团队协作中的沟通
进行团队采访时,成员之间要建立即时的沟通体系。提前确定各自的任务,比如主采访者负责发问、辅助采访者记录细节并补充问题。采访过程中通过眼神示意或简短的手势传递信息,避免重复提问;间隙时间快速交流新发现的线索,及时改变采访方向,确保全面捕捉到关键信息,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
3.8 借助新媒体工具沟通
采访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新媒体工具来辅助沟通。用手机实时拍摄采访片段方便后期整理,通过微信小程序分享采访提纲实现团队内部同步;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采访预告,吸引被采访者主动提供线索;采访结束后通过社群保持互动,不断获取事件的发展情况,丰富报道的角度和内容。
3.9 利用肢体语言沟通
记者的肢体动作是一种隐性的沟通纽带。保持自然的站立或坐姿,避免交叉双臂等具有封闭性的动作;倾听时身体微微前倾,用点头、皱眉等表情回应对方的情绪;提问时配合适当的手势强调重点,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得体的肢体语言能够增强信任感,让被采访者更愿意畅所欲言。
3.10 建立长期沟通关系
采访完成后,可以通过添加社交账号、定期问候等方式维持与被采访者的联系。分享报道成果体现对其的重视,节日发送祝福加深情感联系。这种长期的关系能让对方在后续发生相关事件时主动提供信息,既为持续报道积累素材,也能提高媒体在群众中的信誉度。
结束语
民生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一线应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采访中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以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线采访中更好地与被采访者沟通交流,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民生新闻报道,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昕 . 浅析民生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提升的几个方面 [J]. 网络视听 ,2025,(08):120-122.
[2]訾彤 . 感知价值视角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居民支付意愿提升对策研究[D]. 天津城建大学 ,2023.
姓名:吴海燕,出生年月:1983 年3 月,性别:女,民族:回族,
籍贯:宁夏吴忠市,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