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兴技术融合下危货运输企业设备数智化管理的创新发展趋势

作者

冯倩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危货运输设备管理的复杂性源于其“高风险、强合规、全链条”的特性,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孤岛、响应滞后、协同低效等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随着《“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智慧物流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数智化管理正从单点技术应用向多技术融合演进。2025 年全球智能制造投资预计突破 1.5 万亿美元,危货运输领域通过 5G、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协同,构建“精准感知-智能决策-透明协同”的新型管理体系,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核心路径【1】。

1 新兴技术融合下的三大创新趋势

1.1 全域感知网络,从单点监测到多维联动

多模态传感器的协同部署。在传统车载终端(OBD)、压力传感器的基础上,新兴技术推动监测维度向“物理-环境-行为”拓展。例如,新奥能源物流研发的岗前一体机、在岗手环等设备,动态采集驾驶员的速度估计、注意力分配等 8 类生理指标,累计收集 5000 余万条数据,构建驾驶员健康画像。这种“设备状态+人员行为”的双维度监测,使风险预判从单一设备故障延伸至人机协同失效场景。

边缘计算与5G 的实时响应。边缘计算节点与 5G 网络的结合,解决了传统云平台的延迟瓶颈。中国石化扬子石化通过 5G+北斗技术实现危化品车辆的厘米级定位,并在边缘云平台实时分析车载布控球视频,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识别延迟低于 200 毫秒。边缘端的实时处理能力,使设备异常处置从“事后补救”转向“事中干预”。

1.2 智能决策系统,从规则驱动到自主进化

数字孪生的虚实映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实时交互,实现设备状态的动态推演。某大型危化品陆路运输企业为其 500 余辆汽柴油运输罐车构建数字孪生体,实时集成车辆定位、罐体压力、油温、刹车系统状态等 12 类核心数据,结合路况、天气等外部信息在虚拟空间完成行驶模拟。当系统预测到罐体压力异常或下坡路段刹车负荷过高时,会提前 15-30 秒向驾驶员推送预警并同步至调度中心,使运输途中的设备异常预警准确率提升至 92% ,紧急制动导致的罐体晃动风险降低40‰ 。这种“仿真-预测-优化”的闭环,为车辆动态管控提供了精准的数字依据。

人工智能的自优化学习。深度学习算法推动维护策略从静态阈值向动态自适应演进。DHL 使用AI 平台 Resilience360 分析实时交通、天气数据,规划避开高风险区域的运输路线,事故率降低 30% ;某危货运输企业通过 LSTM 模型分析发动机振动频谱,将故障预测 F1 值提升至 92% ,并通过模型蒸馏技术将推理延迟压缩至原生模型的 1/10

1.3 跨链协同生态,从信息孤岛到价值互联

区块链的可信数据流通。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实现运输数据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某石化运输企业将500 余辆汽柴油罐车的运输资质、罐体检测报告、驾驶员从业资格等关键信息上链,沿途检查站通过区块链节点直接调取核验,无需重复提交纸质文件,使跨区域运输的合规检查效率提升 65% ,虚假资质冒用风险下降至 0

跨链协作的价值网络。不同主体通过跨链技术实现数据互通。某省危化品运输监管平台与石化企业、高速交警、应急管理部门建立跨链协作,实时共享罐车位置、押运员状态、应急物资配置等数据,当车辆偏离备案路线或驾驶员连续驾驶超 4 小时,系统自动触发多部门协同干预,异常处置响应时间缩短 55% 。

2 实施路径,技术-流程-组织三位一体

3.1 技术层构建“云边端”协同架构

终端层按危货品类风险等级差异化部署传感器,如运输硝酸铵的车辆额外加装 3 组振动传感器,剧毒化学品储罐配置气体泄漏( 0.1ppm 灵敏度)与紧急切断阀状态监测设备。边缘层采用 LoRaWAN低功耗广域网解决山区信号盲区问题,部署支持5G MEC 的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预处理与实时预警。云端层:建立包含 500 万+历史故障记录的知识库,通过联邦学习训练跨企业预测模型,结合数字孪生实现设备寿命动态推演。

3.2 流程层重塑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

流程重构需实现“数据驱动决策”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采购阶段依托数据中台的“设备选型智能看板”,自动调取同型号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年度维修成本、供应商响应速度等 12 项指标,生成量化评分。

运维阶段构建“健康度-调度-维护”联动机制:“设备健康度”模型基于 15 项核心参数(制动系统效能、传感器故障率、历史维修记录等)动态评分,80 分以上为“优”、60-80 分为“中”、60 分以下为“差”;调度系统优先为“优”级设备分配剧毒、易爆品类运输任务,使高风险任务安全完成率提升 20% ;预测性维护模块通过 AI 算法预判故障(如刹车片剩余寿命 <500 公里时),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推送至维修人员移动端,同步在司机 APP 显示“建议维修时间:2025-07-10 09:00 前”,避免非计划停机。

报废阶段建立“动态阈值”评估体系,安全评分由累计风险次数(权重 40% )、近 2 年维修成本增长率 (30%) )、合规检查不合格项( 30% )加权计算,当评分 <60 分时触发报废预警。某央企实施后,通过该体系淘汰 200 余辆“超期服役”罐车,设备平均服役年限从 8 年缩短至 6 年,因设备老化导致的事故率下降 68% ,同时系统会自动对接回收企业,生成含危险品设备拆解规范的处置清单,确保合规回收。

3.3 组织层: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组织保障需破解“技术孤岛”与“能力断层”问题。数据会审机制实行“三会三报”制度:技术部、安全部、运营部每周三召开联合会议,技术部汇报传感器数据完整率、边缘节点算力负荷;安全部分析红色预警处置率(目标 100% )、风险趋势变化;运营部反馈调度与维修的协同效率。会后形成《风险改进清单》,明确责任部门与整改时限。

人才培养实施“分层赋能”计划:驾驶员每月开展 4 次“1 小时微课堂”,通过 VR 模拟系统训练预警代码解读(如“E013”对应“紧急切断阀卡滞”),考核通过率与准驾资格挂钩;维修人员每季度参加 Python 数据分析、预测模型调优培训,需通过“基于 LSTM 模型预测发动机寿命”实操考试,中级认证者月津贴增加 800 元,高级认证者纳入技术骨干库;管理人员每年参加“数据决策工作坊”,掌握用健康度评分优化资源分配的方法,某企业实施后,管理层基于数据调整维修预算分配,使高风险设备维护资金占比从 35% 提升至 55% ,预警处置准确率从 62% 升至 91% 。

结论: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危货运输设备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未来,随着量子计算、6G 通信等技术的成熟,设备管理将呈现三大趋势,数字孪生与物理世界的同步精度从分钟级提升至秒级,实现设备状态的“全息投影”。人工智能模型从单一故障预测向多设备协同优化演进,如通过强化学习动态调整车队调度策略。跨链生态从企业间协作扩展至行业级联盟,形成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可信数据网络。在此过程中,企业需持续优化“技术架构-管理流程-组织能力”的协同适配,方能在数智化浪潮中筑牢安全防线,实现效率与合规的双重跃升。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 一体化供应链智慧物流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石油企业,2025(1):81-84.

【2】张博艺. H 运输公司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优化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