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 教学评” 一致性教学设计与思考
邸拴英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红旗小学 035200
引言
“ 教学评” 一致性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统一性,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注重情境创设、问题解决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高度契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教学评” 一致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 教学评” 一致性的内涵
1.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统一
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 教学评” 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致性的首要前提便是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统一性。具体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划和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之初,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教学素养,对每一节课乃至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细致入微的界定。这种界定不仅仅是简单的目标陈述,而是要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能力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向,确保这些具体而微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标准保持高度一致。
教学过程的连贯与互动
“ 教学评” 一致性还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互动性这两个关键方面。连贯性方面,它要求教学活动之间必须具备紧密的逻辑联系,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且系统的教学链条。这样,学生便能够按照科学的顺序,循序渐进地逐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出现知识断层或学习盲区。互动性方面,则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积极开展互动与合作。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讨论、探究等互动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还能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进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这种连贯性与互动性的有机结合,正是“ 教学评” 一致性所追求的理想教学状态。
二、小学数学“ 教学评” 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教学策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发展特点,精心设计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和内在动力。通过巧妙运用情境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促进“ 教学评” 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在情境导入的过程中,明确的问题导向和具体的评价目标能够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 分层设计,满足差异
鉴于小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特别重视并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以确保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而言,这种分层教学策略涵盖了多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分层,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明确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最后是教学评价的分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准确反映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3. 反馈调整,持续优化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及时有效地收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所在。基于对这些反馈信息的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教师需要灵活地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这具体涵盖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换、教学节奏的合理把控,以及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不断完善等方面。通过这种基于学生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教师能够持续不断地对教学方向进行精准的修正和改进,确保实际的教学活动始终紧密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进而有效促进“ 教学—学习—评价” 三者之间的高度融合与一致性,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实现“ 教学评” 一致性的关键思考
1. 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提升“ 教学评” 一致性意识
教师应当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类专业培训,以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 教学评” 一致性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熟练掌握将这一理念有效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通过参与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自身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实施的整体把握与掌控能力,还能够确保各项教学活动始终紧密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这样一来,便能够顺利实现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 教学评” 一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有效地辅助实现“ 教学、学习、评价” 三者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这一现代技术工具,实时且精准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细致挖掘,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所在。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3.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推动“ 教学评” 一致性落实
家校合作是实现“ 教学评” 一致性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为了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应当与家长保持密切且频繁的沟通,及时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家长不仅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标准,还能根据这些信息为孩子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家长也应当积极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遇到的困难等,这些宝贵的反馈信息能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良性互动,可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 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落实,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 教学评” 一致性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北师大版教材以其情境化、探究式的特点,为落实这一理念提供了良好支持。教师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准设计目标、优化教学活动、完善评价体系,使数学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 教学评” 一致性教学设计与思考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 (19): 87-89.
[2]王洪斌,王荣森.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 教—学—评” 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J]. 辽宁教育, 2023, (09):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