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遗体捐赠个案分析

作者

缑知心

长江大学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在遗体捐赠中的作用。通过对一例 遗体捐赠案例的深度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个案方法认为医务社会工作 可以进入遗体捐赠的行业,扩大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提高社 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和知名度,本文主要通过个案来 进行研究,以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技巧,达到案主的需求目标,同 时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提升公民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和 信任度。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遗体捐献;个案工作

一、研究背景

遗体捐赠是自然人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 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 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 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 。既然属于医学科学范围,那么它应该需要 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然而,2013 年8 月,原国家卫计委颁布《人体捐 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规定明确设立“人体器官捐献 协调员 ”职务,要求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和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师和 护士担任[2] ,将医务社会工作排除在外。所以,让社会开始关注医务 社会工作者是应该提上日程的,在以后社会领域发展中应该考虑是否将医务社会工作者纳入其中,提高社会民众对其的认知度。同时,遗 体捐献是一个对社会友好的行为,遗体捐献为解剖学教学与医学人才 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主 要来源[3] 。为解决大体标本的紧缺问题,应采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完善相关立法、规范相应管理、加强人文教育等措施,促进遗体捐献 [4] 。然而,在遗体捐献的具体工作中协调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人员 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和工作压力大等问题[5] 。医务社会工作依据自身 的专业性,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遵循专业的的服务理念,从而给遗 体捐献者及其家属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从而 改善目前的困境。

二、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遗体捐献的文献研究

遗体捐献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和社会接受度。在 美国,根据《统一解剖礼赠法》,任何 18 岁以上的公民均可选择在 生前或死后捐献自己的身体或器官用于医学研究或移植。此外,英国 也有相似的法律规定,如《人体组织法》[6]。

在社会接受度方面,研究表明,许多人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 身体或器官,以用于救治他人或科学研究[7] 。然而,也存在一些阻碍 捐献的因素,如对死亡和尸体处理的文化和宗教观念,以及对捐献程 序的误解和担忧[8]。

为了提高捐献率,许多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实施"默示同意" 政策,即除非个人明确表示反对,否则默认其愿意捐献[9] 。此外,通过教育公众,解释捐献的重要性和程序,也可以有效提高捐献率[10]。

2.国内关于遗体捐献的相关文献研究

由于我国遗体捐献事业起步比较晚,国内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遗 体捐献问题的专著[11]。就我国现阶段遗体捐献事业的制度滞后和立法 迟缓的问题,柏宁,孙福川,岳长红在《我国遗体捐献现状及其制约 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遗体 捐赠法,因此某些医学院校、医学研究机构觉得无章可循[12],所以这 是我国现在还对遗体捐献存在无解的原因之一。20 世纪 70 年代,即 有志愿捐献遗体用于解剖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情况[13]。

遗体捐献的法律问题讨论已久。早在 1989 年,就已经提出了推 动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医学科研的进步、满足遗体捐献站的愿望三 宗旨,及捐献自愿、办理登记、尊重遗体、适当奖励四原则[14] 。对 870 例遗体捐献者的登记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显示,男性中 60~80 岁登记者最多,女性中以 50~80 岁最多;登记者以工人、干 部居多,农民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15]。然而制约中国遗体捐献事业发 展的原因主要有封建迷信思想、机构不健全、立法不完善、情感因素 等,应加强宣教、完善立法、建立基层接收登记站、加强解剖教学中 的伦理道德教育、合理分配资源[16] 。a

遗体捐献有着重要的社会学价值与医学价值,是解剖教学、科研 与临床的宝贵资源。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是近年来国内医务社会工作 涉足的全新领域,医务社会工作在该领域处于发展初期[17]。

3.文献述评

根据文献搜集的内容分析得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思想的不 断开放,遗体捐赠开始逐渐被社会群体所接受,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 的奉献精神在不断的流传,另一方面为未来的医疗行业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但是, 目前还会存在负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会封建迷信思想、 情感因素等,所以国家和社会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宣传和倡导,让社会 人群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遗体捐献,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遗体捐 赠。

三、理论研究和概念界定

1.理论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是指个体的行为意志由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 共同决定。其一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 抱持的“态度 ”;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 ”,即会影响个人 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 ”;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 ”。

通过个案工作方法,使得案主和儿子改变对矛盾点的态度,同时 借助外界的认识和讲解对主观规范行为进行干预,进而影响案主儿子 的感知行为,达到本次个案的服务目标。

2.概念界定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 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 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 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 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8]。

遗体捐献是一种无偿行为,没有补偿金。我国的遗体捐赠事业遵 从自愿、无偿的原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但是,遗体捐赠者及其 家属可能会得到一些人道救助经济补偿,如住院医疗费用的减免、捐 赠者家庭的医疗保险、困难救助、学费优惠等。此外,捐献者的家属 会得到一份遗体捐赠证书以证明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善举。

3.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 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 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

访谈法:是指通过专业调查人员和被采访者进面对面的交谈后了 解和收集相关问题资料的过程,访谈法是采用较多的资料收集方法之 一,它以简单叙述的特点使得收集资料方便而较多使用。

四、研究设计

(一)个案介绍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个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接案的步骤,随 后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实地访谈和 资料调查研究对案主 L 进行较为全面的资料搜集。

案主是一名退伍军人,年龄是73 岁,有一个老伴和一个儿子, 儿子有自己的家庭,只有案主和老伴在一起生活,老伴患有阿尔兹海 默症,在家照顾一段时间后,老伴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从最开始的丢三落四到现在的记不得人,情况越来越差,案主年龄的增长加上体力 精力不足的原因,且案主前段时间刚做过手术,已经没有办法再将他 放到家中照顾,不得以将老伴送到养护院照顾。

对案主的问题进行初步的了解,案主捐献的动机主要是不想要死 后麻烦儿子,同时不想要侵占祖国美好的土地,把遗体捐献给国家供 给医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在死后做一些微薄的贡献。案主已经做好捐 献遗体的准备,但是问题是对于这个问题儿子总是避而不谈,导致现 在父子关系比较紧张。主要表现在:每次讨论这个问题儿子要不就打 断父亲的话,要不就选择离开谈话的地点,但是案主对遗体捐赠这件 事非常的坚决,他希望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个事情,在儿子 同意父亲遗体捐赠的前提下让父子关系改善。

最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初步的方案,突出 自身的专业性,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案主的要求。

(二)专业的服务过程

1.  明确案主的目标期望,找到矛盾点

医务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态度,例如在倾听过程中 采用尊重、同理和非评判的专业方法。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案主想 要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让儿子同意案主进行遗体捐赠的行为,并且 改善父子之间的关系,既然要解决双方存在的矛盾,那就必须“对症 下药 ”,医务社会工作者开始对案主儿子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到案主 儿子到底对老人进行遗体捐赠有什么想法,以及为什么不愿意父亲接 受遗体捐赠的根本原因。

2.  访谈并合理实施方案,化解矛盾

首先,搜集相关的有关遗体捐赠的资料,明确遗体捐赠的具体内 容。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相关政策的收集和分析,找相关遗体捐献 的成功案例和科学的宣传资料,帮助案主的儿子明白父亲为何要做捐 献的选择,从而更好的把握双方进行沟通的要点,更有效地化解矛盾。

其次,理清整体事件的出发点,找到双方沟通的渠道。医务社会 工作者通过对案主的儿子的访谈,了解到案主儿子对此事的看法,在 医务社会工作者提出“为什么不愿意父亲接受遗体捐赠 ”这个问题时, 他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 ’道,我不想让别人说我不孝,而且 我的父亲还健在,现在就来讨论死后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让我很不舒 服,我对这个东西很忌讳,更重要的是,中国每年的清明节不就是对 死后的家人进行纪念吗?要是我爸把他的遗体捐赠了,我到哪里纪念 他,后半生岂不是没有个可以说话的地方了。”通过与案主儿子的谈 话,医务社会工作者逐渐明晰了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点是案主儿子对遗体捐赠的认识带有文化与传统忌讳,缺乏对遗体捐 赠事件本身客观冷静的分析;第二点是儿子认为遗体捐赠后缺少对父 亲的情感寄托,无法向父亲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缺乏对遗 体捐赠事件的相关政策的了解。正是通过访谈让医务社会工作者明白 二者关系改善的重点就是双方的父子亲情,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更好 地达到目标。

再次,运用专业方法,消除案主与儿子之间的矛盾。通过医务社 会工作的介入,现阶段需要做的是要运用专业方法让案主儿子对遗体捐赠忌讳这件事改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执行。

一是通过科普宣传,如遗体捐献对医学教育的贡献和成功案例, 纠正“遗体捐献=不尊重生命 ”的错误认知;二是引入矛盾信息,例 如,指出“保全遗体 ”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医学进步的冲突,促使 案主儿子重新评估原有观念;三是若案主儿子强烈反对遗体捐献,可 引导其关注其他贡献方式,如活体器官捐献、资金支持医学研究“, 缓解认知压力;四是通过讲述杨慧玲老师捐献遗体帮助桓泽和复明的 事迹或医学院对捐献者的尊重仪式,以情感化叙事打破刻板印象;五 是对于无法寄托的思亲之情,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替代性疗法延伸, 认为案主儿子可以找到代替性的物品对其父亲进行纪念,用来缓解对 父亲的思念,从而化解此次矛盾。

最后,安排2-3 次“父与子 ”之间的谈话,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 场景对话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双方各自交换立场,让其站在父亲的角 度理解为何要做遗体捐献的决定,同时让父亲明白儿子因不舍父亲才 导致矛盾的产生,通过交流沟通理解各自的初衷,让儿子明白父亲进 行遗体捐赠的初衷,而后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对问题产生进 行历史回顾,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解决矛盾以及解决问题过程 中运用的方法,让案主和儿子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整件事情 的因果,从而让他们明白在问题出现时,要能够剖析问题,将自己从 当时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分析问题,能够更好的解 决矛盾,达到个案目标。

(三)跟踪回访并开展相关的活动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矛盾双方的桥梁。在完成目标后,医务社会工 作者邀请其他进行遗体捐赠的老人和亲属举行了一个互动小组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医务工作者让案主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当初为什 么要做这个决定,让案主儿子和其他家属进行交谈,可以帮助他解答 心中的疑惑以及以后如何做提供一些建议,从而为案主和家属提供了 情感支持。

五、结论与讨论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遗体捐赠中能够起到“润滑剂 ”的作用,能够 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面支持,以科学的服务方法解决问题,不 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案主的问题,还为医务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和未来研 究产生影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困境。

1.  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规模和应用领域

医务社会工作虽然是社会工作的分支领域,但其提供的服务是现 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尽管国家明确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有 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统筹协

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相关部门要在人员岗位编制上予以相应的支持。 但针对医院市场化的生存环境,医院内医务社工人数少,未能满足患

者需求的现实问题,增加来自社会服务机构的医务社工在一定程度上   也可以缓解压力,因此国家需要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规模和应用领域, 让以医务社会工作被广泛认知和使用,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2.  社会应加强对遗体捐献的宣传

从本次的服务案例中,可以看出案主儿子不愿意父亲进行遗体捐赠主要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制约和情感无处寄托的困扰,社会要加强  对遗体捐赠方面的讲解宣传,使得社会群体对遗体捐赠形成正确认知, 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扩大社会对遗体捐赠的可接受程度,为未来  的解剖和医疗事业打下深厚的基础。

3.  建立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

医务社工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公众对其认知度较低,在其需要帮  助时难以主动向医务社工寻求帮助。改变这种局面需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是医疗卫生系统通过官方媒体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增加其曝光率,让公众逐步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其次是医务社工建立 自身的媒体平台,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宣传,树立自身“助人自助 ”的形 象,扩大社会影响。最后是促进医疗机构内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提高 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有利于其明确医务社工的定位,  共同为潜在捐献者及家属提供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 分配管理规定(试行)》 的通知

[2]Habicht.JK,Kiessling  C,Winkelmann A.Bodies  for  anatomy  education  in medical  schools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s  of  cadavers  worldwide[J]Acad  med, 2018

[3]林如英,赵小贞,徐剑文.关于有效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标本来源的思考 [J].解剖学研究,2014,

[4]柏宁,尹梅.对我国器官捐献协调员行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5]Caplan, A.  L.  (2006).  Organ  transplants:  the  costs  of  success.  Hastings Center  Report,  36(6),  13-17.

[6]Shaw,  D.  (2012).  Creating  a  market  for  body  parts.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8(11),  688-691.

[7]Rosenblum, A.  M.,  et  al.  (2012).  Worldwide  variability  in  deceased  orga n  donation  registries.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5(8),  801-811.

[8]Sque,M.,  et  al.  (2008).  Why  relatives  do  not  donate  organs  for  transplant s:  ‘sacrifice’ or  ‘gift  of lif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1(2),  134-144.

[9]Shepherd,  L.,  et  al.  (2014).  The  role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f actors  in  the  uptake  of  deceased  organ  donation  registration  behaviors.  Transpla ntation,  98(5),  518-525.

[10]Siminoff,  L.  A.,  et  al.  (2006).  Public  policy  governing  organ  and  tissue procur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organ  and  tissue  p

rocurement  stud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5(4),  246-254.

[11]齐晓辉. 遗体捐献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12]陈旦;李建平;黄菊芳;Daniel O Graney;潘爱华;.基于国内外比较的我 国遗体捐献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解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05).

[13]柏宁,孙福川,岳长红.我国遗体捐献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中国 医学伦理学,2005(04):63-64.

[14]雷兴虎,肖伯符.我国遗体捐献立法刍议[J].现代法学,1989(03):65-6 6.

[15]刘俊华,张会保,汪爱国等.870例遗体捐献者登记资料的统计与分析[J].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04):226-228.

[16]柯荔宁.遗体捐献障碍分析及改进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17]马凤芝.社会治理创新与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下)[J].中国社会工 作

[18]陈旦,李建平,黄菊芳等.基于国内外比较的我国遗体捐献工作的问题及 对策解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