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井研县村级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曾静

井研县委党校 四川井研 6131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战略,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乡村大振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 正” 向作用是关键。村一级的基层干部如果能充分发挥“ 正” 能量,就能推进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反之,如果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滥用权力,不仅不能推动乡村振兴,还很有可能造成乡村经济的倒退。如何让村级基层干部只发挥“ 正” 作用、杜绝“ 负” 作用呢?光靠规章制度和上级把控肯定是不够的,还要靠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来约束,这样才能保证广大村级基层干部行政方向正确,促使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出最大的“ 正” 能量。

井研县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全县辖14 镇1 街道119 个建制村(社区),近年来在村一级监督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监督体系:全县自上而下形成了多个层面的监管体系,已延伸至村小组一级。重点监管“ 乡村振兴” 、村级重大项目决策、惠农政策落实、村干部工作作风和贪腐行为、农村一事一议、村级财务等等领域;二是监督方式:除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日常检查、专项巡查、审计督查、法纪法规处罚、教育批评、质询建议、学习培训等形式外,对特殊、重点领域还不断采取措施、更新方式方法来实现有效监管;三是监督程序:对于重要惠农政策落实、重大决策事项、重点项目建设等,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纪律要求、严谨的办事流程等来约束。对落实步骤、决策程序、项目申报管理验收等在各个环节,都制订有明确的监管措施。对村级事务公开的时间、内容、格式、程序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要求;四是监督意识:利用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树立正确的监督管理意识。

一、存在的问题

1、监督合力不强。对村一级组织有监管义务和责任的部门很多,每个部门大多数的时候是各自为政,纪检部门对违纪违法,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水务对水利项目等,基本上各自只对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事务、项目进行监管督促,所以各个部门在常态下的监管一般呈条块化状态,监督力量因此较为分散,不容易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监督的效果自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2、监督力量不足。全县共有 119 个建制村(社区),如果事无俱细地全靠上级监管部门的全方位、全天侯来监督管控,肯定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到镇(街道)这一级,要想实现日常性的、精细化的监管肯定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每个镇(街道)本身事务繁杂、人手也不足,因而对村一级组织的监管还是只能靠专项检查、突击查来完成实施。最直接有力的监督本应该是来自村级基层群众的监督,但目前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孺儿童,他们即无能力、也无精力,完全无法做到对村级事务的有力监督。因此自上而下,总的说来村级监督力量还是存在不足的。

3、监督质量不高。主要是村一级的基层级监督质量不高。无论是村级监督委员会成员、还是农村基层群众,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老龄化严重。年龄大,文化少,很多东西他们都不容易整明白,因此监督的质量自然就不可能很高。

4、监督难度较大。目前大部分村干部是迫于压力被动地接受监督,而不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接受监督。虽然现在制定的规范村级组织运做的规章制度较为全面和完善,但是村干部们不主动学习、不积极掌握、不情愿配合执行,自然沦为形式。如:有些规章制度是“ 上墙” 了,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不尽如人意,成为摆设;还有些人和事是很难监督到位,村干部不是国家编制内的行政干部,约束国家公职人员的很多法律、法规、条例,大多难于对他们形成威慑,行政监督很难发挥作用;再比如有些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村干部为了应付检查、糊弄群众,会搞一些无关痛痒的村务公开,所以很多时候村民是不能及时地、透明地了解村级相关事务的,因此村民要履行民主监督权利也很困难。

二、对策建议

1、强基础,着重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日常监督、监管。

一是继续加强学习培训,从上层设计着手深入开展、定期轮训干部,让各级干部都树立起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尤其是村一级干部。

二是各镇(街道)要积极创新方式,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日常监督监管,把所有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汇编成册,把村级干部要注意些什么、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怎样接受监督、如何做到廉洁自律等等,精编成小册印发全体村组干部,让他们随时可以查阅了解,及时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

三是各村组干部要自觉利用各种途径,提高法纪观念,提升守纪守规意识,努力转变观念,把各方面的监督当成是对村级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对个人的尊重友好和保护。各村组监督成员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履职能力,提升监督效率,积极参与并敢于监督。

2、健机制,做到监督管理职责明确、细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各层级监督职能,明确职责边界、整合监督力量。各个监督职能部门,不仅要充分利用其权威性、专业化优势,发挥指导主体作用,履行好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监督职能,更要注重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将过去分散、独立地的监督向系统化、联合化监管转变,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联合监督机制。做为监管第一责任人的各个镇(街道)党委政府,要不断搞好本地村组的规范运作监管机制建设。要善于选拨培养村级干部,加强村组干部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建立一支公益心强、自律性高、清正廉洁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支专业素质好、履职能力强、正直敢言的监督队伍。要不断要依据管辖范围内的各村组的村务管理、干部作风、村级项目建设集、民风民情等具体情况,不断地革新、完善、实施、落实村级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要把村风村貌建设、村民满意度、村组干部作风作派等情况,作为衡量标准,增强监管有效性。要建立和完善村民参与监督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搭建好村民参与监督的平台,解决村民参与监督的后顾之忧,通过持续教育培养,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村级监督,成为村级监督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二是明确监督重点、细化职责内容。监督职能部门、镇(街道)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疏理整合监管相关的政策文件,重点研究村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多发问题,总结出监管工作得失,明确监管重点,细化监管主要内容。对村干部选举、惠农政策、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施、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管使用、村财务管理、村民矛盾协调化解、村务公开、村组干部廉洁自律、日常工作作风、考核等方面重点加强监督管理。把村务材料真实性、村级项目建设手续完整度,村级收支节约成效,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村民满意认可情况等方面为监管的主要考核内容。同时还要长期坚持村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工作总结上报、日常考勤等工作制度,形成监管的日常工作规范 。

三是重视防范,构建起完善的监督预警机制。镇(街道)、村组要协同“ 作战” ,共同构建完善的监督预警机制。镇(街道)要在各自管辖的村组合理布局基层监测点,设置专人专管,负责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做到适时防范,及时提醒。各村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好监督预警方案,设置预警等级,完善预警流程,细化标准及相应措施,做到预警及时,响应快速。

3、卡过程,致力解决监督过程中的各个薄弱环节。

一是坚持“ 三重一大” 民主决策机制。村级大额资金使用、重大事项,如:村集体土地征用、出租,村集体经济变更,村集体项目建设,村干部酬劳,村集体资产处置,“ 一事一议” 等,必须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全程接受村纪检组、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

二是严格监督村级支出,村纪检组或村民监督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责,重点卡控村组干部及相关成员的工资福利奖金发放、村级接待费、村组举债行为,村级财务支出过程,必须严格按财经纪律要求执行,对经手人、原始凭证有效性、用途明细的规范性、审批审核步骤、入帐程序、公开流程、接受群众监督上级审计检查等,都要坚持严格的、具体的规范。进一步规范重大村务事项的民主监督程序和村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程序,完善村务公开栏,创新公开形式,定期将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村干部收入情况以及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等及时公开,自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增强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完成阳光村务建设。

三是重视村小组干部的监督管理。一般对村级的监管重心往往都放在村“ 两委” 事务和村职干部履职履责上,村小组干部因为从不经手的资金项目,也不涉及农村重大事务,因此往往被认为没有什么监督的必要从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日常监督,成为监管的薄弱环节。但在实际的村级管理活动过程中,往往很多事务都离不开村小组干部们,如惠农政策享受人员推荐、享受政策落实到人、宣传解释到户等,这些深入到组到户的具体工作,都离不开村小组干部,他们的意见反馈对村级事务决策和重大项目实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在这方面缺失了监管或监管不到位,无所顾忌的村小组干部们就容易因为个人私利、沾亲带故等因素营私舞弊,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基层问题。所以还要特别强调加强对村小组干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