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行鼓· 乐狮” 韩城古城公共艺术设计

作者

王晓琪 刘瑞 张斌 柯纯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 710000

0 引言

公共艺术以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永久装置到临时展陈,从庄严肃穆到互动活泼——通过雕塑、建筑等多样手法满足公众审美需求。在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发展的当下,韩城古城虽底蕴深厚,却面临公共艺术同质化、缺乏文化深度等问题,亟待通过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来提升传播效果。

中国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从概念引入到实践探索仍处于发展阶段,其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我国公共艺术设计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定位已发生深刻转变.

本研究探索公共艺术与地域特色文化相融合的创新路径。以韩城古城为实践场域,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本研究主张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使其既保持文化本真性,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以韩城古城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面临着时代挑战。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传播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能让参观者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1 设计区域调研

韩城古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其南面临居水,西面临梁山,东北为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地势险要。古色古香的古街,建筑,庭院,都被保留了下来。韩城是一个温暖带半干旱的地区,具有季风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这里的气候很好,阳光很好,雨量也很多,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但降雨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份,春季、夏季容易出现旱情,夏季降雨强度大,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陕西韩城位于关中和陕北交界处,与山西隔江而立,是陕西的“ 东大门”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陕西省乃至整个国家,韩城市的文物数量之庞大、数量之丰富,堪称是世界上少有的。韩城古城,与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齐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近年来,京津、苏杭、川渝三省的文化、旅游产业都很发达,开发了大量的旅游资源,但韩城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却没有人知道,和丽江、平遥这两个城市相比,实在是太可惜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城市的产业布局,到产品的宣传,再到资金的运作,产品的设计,营销,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旅游业不断扩大,而当地的公共艺术以及文化传承存在个性不鲜明、宣传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社会和相关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怎样巧妙的结合韩城古城的现状及文化给设计进行定位,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转译,并与公共艺术合理结合,设计既不能脱离保护传统文化的核心,又必须让公共艺术设计具备一定的现代感,时尚感,要进行创新型设计是本次的主要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设计以公共艺术为设计载体,将韩城行鼓艺术形式中的人物分别与当地形态各异的的石狮子结合,设计出韩城古城的独有 IP 形象。将潮玩形式与传统文化结合,结合当代潮流,用潮玩形式引起审美共鸣,形成本次公共艺术的设计来源。设计作品应用于公共装置和其它公共设施,古今对话,潮流与传统的结合。成为韩城古城独有的公共艺术形式,使得韩城古城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对韩城古城的文化遗产起到了宣传和促进意义。

3 设计成果

本研究以韩城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创作根基,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文化符号——韩城行鼓与地域特色石狮作为核心设计元素。本研究通过创新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践,探索历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设计以韩城古城为研究对象,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 IP 设计理念相融合,旨在构建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传播模式。

a“ 行鼓·乐狮” 形象IP 设计:将这些人物逐一与韩城古城中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进行组合,人物做成可爱的小孩模样,大大的眼睛和胖乎乎的肚子与手臂,狮子外形也进行一些改造,圆润为主。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包含当地历史文化与特色的同时又可爱有趣,紧跟潮流。

b.公共设施设计:本次韩城古城公共艺术设计在打造核心 IP 形象的同时,特别注重公共设施的系统性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功能与美学并重"的设计理念,对包括照明系统、街道家具在内的各类公共设施进行整体改造。本研究基于空间认知理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古城导视系统设计方案。导视系统作为空间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优秀的导视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信息层级、视觉表达、地域特色以及无障碍设计等多重因素,同时融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交互体验。针对韩城古城的特殊需求,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导视设施:

垃圾桶设计了两款,一款是比较简洁的,一款是带有立体 IP 形象的,都做了垃圾分类.

4 结论

本研究立足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以韩城古城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意义。前期调研表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城知名度虽有所提升,但暴露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文化传播效能不足,难以形成深刻的游客记忆;二是场地缺乏特色鲜明的视觉标识,无法充分展现古城独特魅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创新性地以公共艺术为载体,将古城传统文化精髓与地域特色元素相融合,同时注入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打造既保留文化底蕴又具有时尚气息的公共艺术作品。这种设计策略不仅突破了传统古城公共艺术的同质化局限,更能通过年轻化的艺术表达吸引新一代受众,在提升古城视觉识别度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活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蔡煜.国.21 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前瞻[J].建筑师,2003

[2] 张洁.苏州古城区公共艺术的地域特色研究[J].大舞台, 2015(12):2.[1]

[3] 倪璐.韩城行鼓的历史源流及其社会特征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2(3):3.

[4] 陈超.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烟台为例[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5(5):3.

[5] 杨宁.现代公共艺术在古镇改造中的运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6):2.

[6] 刘海丽.传统民族图案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以大理古城为例[J].才智,2012(2):1.

[7] 张欣.从韩城行鼓看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图书馆,2018(9):4.

[8] 林印吉.公共艺术的多元化趋势与特征[J].美术, 2021(9):2.

[9] 王茹.四川东山客家文化特色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10] J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ean Cities[M]. NewY ork:RandomHouse,1961.

[11] Tan C W, Y ang K Z, Peng Z H .Devel Opment of Ancient Cultural TouristProduct ——A Case Study of Luoyang City[J]. Human Geography, 2001.

[12]Kevin Lynch.Urban image [M].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1.

[13]Alan B. Jacobs. Great Street [M].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9.

[14]Public art,cultural representation,and the just city.2020,42(7):998\~1013基金标注:本文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 20241070203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