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北海广场东里社区景观设计

作者

程珊珊 张斌 邢程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 710016

0 引言

在当前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双重背景下,老旧社区改造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着力点。2020 年7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 十四五” 期间完成对 2000 年底前建成的 21.9 万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重点聚焦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以及推动智慧化建设。2023 年,住建部进一步发布了《扎实推进2023 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强调“ 以存量更新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的转型路径。改造工作的核心在于解决老旧社区设施老化、功能不足以及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践行“ 人民城市” 理念,积极回应群众“ 急难愁盼” 的问题;其二,激活存量空间价值,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其三,据住建部测算,形成约 4 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对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

1、研究案例地

北海广场东里社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中街街道,是该街道下辖的社区之一。该社区地处老城区,属于典型的老旧住宅区。社区内建筑密度较高,公共空间呈现碎片化,绿化程度明显不足。现有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且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停车位紧张等问题尤为突出。社区居民以常住人口为主,涵盖了多代际人群,但因缺乏全龄友好设计,老年人缺少足够的休憩空间,儿童活动场地不足,青年人的运动需求也未得到满足。

在景观空间的利用效率上,社区表现出较低的水平,硬质铺装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显著的热岛效应,以及普遍存在的边角地闲置问题。生态层面,植物配置的单一性以及排水系统的陈旧化,使得雨季期间频繁出现积水问题。此外,社区在文化展示方面亦显不足,缺乏体现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元素。同时,后期的管理维护面临资金短缺以及居民占用公共空间等多重挑战。

2、内容与程序

在北海市广场东里社区景观设计项目中,采用了实地调查法。通过深入现场观察、记录及数据分析,全面掌握社区现状、居民需求及环境特征,为后续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初期,围绕社区景观改造的核心需求,确定了调查的重点。主要聚焦于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绿化现状、基础设施、植被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在实施阶段,通过空间踏勘和环境数据采集,记录了社区道路系统、节点空间的使用状况,并标注了人流量密集区与闲置区域。同时,识别乔木、灌木的分布与生长状态,并分析了其遮荫效果。经过整合分析的调查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成果,如 CAD 底图、行为热力图和问题-设计对应表,以明确高活力空间与待优化区域。通过照片拼接对比现状与居民诉求的冲突点,建立调查结果与设计策略的映射关系。

3、调查结果

在对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后,发现该社区内共有景观植物约32 种。乔木层植物种类约 12 种,包括小叶榕、樟树、小叶紫薇和假槟榔等。小叶榕主要分布在社区主干道及中央广场,其庞大的树冠提供了良好的遮阴效果;小叶紫薇和假槟榔则零星种植于道路两旁,为社区景观增添了多样性。乔木作为社区景观的骨架,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广场周边及宅间绿地,构成了社区的主要林荫空间和视觉焦点。灌木层植物种类约 6种,但覆盖度不足 30‰ 。以九里香、福建茶和红花檵木为主,其中九里香多见于宅前花坛,偶尔作为绿篱使用;福建茶局部用作绿篱隔离停车区,但其生长状况不一;红花檵木在广场东侧有少量种植,红叶景观较为突出,但现有植株密度过低,未能形成明显的色块效果。社区中灌木层植物分布不均,多呈零散斑块状,未能有效衔接乔木层与地被层。地被层植物种类约14 种,以沿阶草和马尼拉草为主。马尼拉草耐旱耐贫瘠,但冬季枯黄期较长,导致景观萧条;沿阶草耐阴性强,适合在乔木下种植,但现有覆盖率不足 10% ,只在树池边缘零星种植,未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存在大面积地表黄土裸露现象。

通过对商业业态的调研与统计分析,我发现餐饮业大约有17 家商户,主要分布在一级道路沿线。其中,早餐点有 5 家,集中于社区北门早市周边;快餐店和小炒店则主要沿中央商业街分布。零售业方面,共有约23 家商户,包括11 家便利店、7 家果蔬店以及其他类型的5 家。此外,服务业拥有约 9 家商户,其中理发店 4 家、维修店 3 家、其他类型 2 家。这些商户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 沿街线性集聚” 特征。

4、问题与优化设计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北海广场东里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住区,面临着系统性改造需求:在景观方面,植物配置单一、灌木覆盖不足、地被裸露严重,导致生态效益低下;在空间组织上,公共空间碎片化、硬质铺装过度引发热岛效应、边角地闲置;在功能设施方面,存在停车位短缺、全龄活动场地缺失、排水系统老化造成的雨季积水;建筑层面呈现外立面老化、屋顶隔热不足等问题;商业业态则存在同质化严重、油烟扰民等矛盾。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社区宜居度下降、空间活力不足的现状。

针对植物配置单一问题,采用"乔木-灌木-地被"三级优化:补植秋枫、黄葛树等乡土乔木增强遮阴,将灌木覆盖率提升至 50% 以上,引入虎耳草等耐阴地被治理裸露地。对碎片化公共空间进行整合,释放出的边角地改造为"口袋公园",并通过透水铺装替换 40% 硬质地面缓解热岛效应。重点改造中央广场,划分老年棋牌区、儿童游乐区、青年健身区,配置模块化设施满足全龄需求。排水系统采用"海绵社区"理念,在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结合植草沟形成滞渗系统。

建筑改造实施"外保温 + 立体绿化"复合更新:对马赛克外立面采用轻型保温装饰一体板翻新,平屋顶改造为种植屋面或架设太阳能板。商业业态推行"3+X"调控模式:保留便利店、果蔬店、维修店3 类刚需业态,淘汰同质化店铺,引入社区食堂、共享书房等新型业态。通过设置集中排烟管道解决餐饮油烟问题,并划定早市时段管理区。针对停车难题,利用宅间绿地改造生态停车位(植草砖),结合智慧停车系统提升周转率。

5、结论

北海广场东里社区的景观改造实践,以国家老旧小区更新政策为指导,针对社区存在的生态退化、空间低效、设施老化等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植物配置、植入海绵设施、整合碎片化空间打造全龄友好环境,并结合建筑外立面更新与商业业态调控,显著提升了社区生态韧性与宜居性。该案例表明,老旧社区改造需以居民需求为核心,通过“ 小而精” 的微更新模式,实现从“ 生存型” 向“ 生活型” 的转型,为城市存量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未来需加强居民参与和长效管理,确保改造成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笑楠.基于基因特征与图谱的陕南庙台子村景观提升研究[D].建筑科技大学,2024.DOI:10.27393/d.cnki.gxazu.2024.000692.

[2]宋若尘.当代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DOI:10.27061/d.cnki.ghgdu.2019.002700.

[3][1]郑璐阳.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9.DOI:10.27670/d.cnki.gcqdu.2019.003349.

基金标注:本文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编号:20241070203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