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作业设计
薛辉
沈阳市实验学校旭东小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关键字:同伴关系、核心素养、作业类型、作业评价;
引言:2021 年“ 双减” 政策出台,强调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成为教育关注重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具有关键作用,需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强化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传统作业偏重知识记忆,忽视实践与情感体验。以《我和我的同伴》单元为例,该单元位于第二学段(3-4 年级),围绕“ 自我与同伴” 主题,设《我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你我他》《我很诚实》《同学相伴》四课,依次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践行诚实、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也为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 同伴关系内涵
1.1 关系构成要素
同伴关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其核心要素包括道德修养、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在道德修养方面,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个人品德影响同伴间的认知与交往,诚实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信任,促进良好关系。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诚实汇报进展有助于任务完成并赢得合作意愿。健全人格中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与友爱互助同样关键。自尊自信者能积极展现自我,吸引他人;理性平和者能包容表达,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保持情绪稳定;友爱互助则增强同伴间的情感联结,如主动帮助困难同学,提升彼此感情。责任意识中的主人翁精神也至关重要,具备责任感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为荣誉努力,赢得同伴尊重。综上,道德修养、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共同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推动儿童社会性发展[1]。
1.2 儿童社交特征
三年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同伴交往表现出独特特征。他们初步认识自我,但尚不清晰,既渴望展现自己,又易因认知不足而产生困惑。部分学生因成长环境影响,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缺乏观点采择能力,难以理解和尊重同伴差异,导致交往障碍。一些学生存在交往退缩行为,害怕交流或缺乏倾听表达技巧,影响良好关系建立。同时,他们在交往中表现出选择性,倾向于与兴趣、性格相投的同学互动,虽体现对情感共鸣的追求,但也可能限制社交经验的拓展。
二、 作业设计原则
2.1 生活化导向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导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原则,由学科性质和学生认知特点决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需依托现实生活。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提升理解与应用能力。以《我和我的同伴》单元为例,作业设计紧密围绕学生生活。“ 我是独特的” 一课引导学生从不同场景认识自身特点,如协助老师、承担家务,发现优点与不足;“ 不一样的你我他”帮助学生认识个体差异,学会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如在班级活动中各展所长,体现包容与欣赏;“ 我很诚实” 则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诚实价值,如承认错误获得谅解,强化诚信意识。生活化作业不仅促进知识内化,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与法治理念[2]。
2.2 互动性要求
互动性是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有助于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互动性作业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类作业如《我和我的同伴》单元中的“ 同学相伴” 课,要求学生分组策划班级活动,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协作与友谊。情感体验类作业如“ 不一样的你我他” 课中的“ 角色互换” 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身份,增进理解与同理心。此外,互动性作业还可通过自评与互评方式实现,如在“ 我很诚实” 作业中,学生分享经历并相互评价,促进交流与批判性思维发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性作业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综合素质。
三、 作业类型分类
3.1 实践观察类
实践观察类作业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与生活性特点设计,旨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观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在《我是独特的》一课中,可通过观察同学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等差异,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学会欣赏他人并反思自身。《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则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与交往习惯,如方言、饮食、节日等,理解文化多样性,增强尊重与包容意识。对于《我很诚实》这一课,学生可观察考试中是否遵守规则、生活中是否言行一致等现象,从而深刻体会诚实的重要性。在《同学相伴》一课中,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体育活动中的互助与协作,学生能感受到同伴同行的意义,初步形成群体意识,懂得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3]。
3.2 角色扮演类
角色扮演类作业通过让学生代入不同角色和情境,提升其理解他人感受与需求的能力,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在《我是独特的》课程中,开展“ 独特角色展示” 活动,学生扮演如开朗舞者、文静书虫等角色,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展现个性,加深对自我与他人独特性的认识。针对《不一样的你我他》,组织“ 文化交流角色扮演” ,学生模拟不同国家或地区代表,分享文化习俗,如美国感恩节或藏族传统节日,提升跨文化理解与包容能力。在《我很诚实》课程中,设计“ 诚实困境角色扮演” ,创设捡钱归还、考试举报等情境,引导学生在抉择中思考诚实价值。对于《同学相伴》,开展“ 班级活动角色扮演” ,模拟春游场景,分别扮演班长、后勤等角色,明确职责分工,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四、 作业实施方法
4.1 课堂协作方案
课堂协作方案是作业实施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升学习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的作业实施中,可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合理划分小组,根据学生性格、能力、兴趣等因素,每组4-6 人,体现多样性。其次,明确小组任务,依据学习内容布置具体作业,如在“ 我很诚实”一课中,组织讨论诚实与说谎的情境及后果,并进行分工合作,避免“ 搭便车” 。再次,引导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意见,拓宽思维视野,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最后,开展小组展示与评价,展示形式可多样化,如汇报、表演、手抄报等,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给予建议。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认识自身进步与不足,并借鉴他人的长处。
4.2 家校联动路径
家校联动是作业实施的重要保障,能促进家长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教育合力。在《我和我的同伴》单元作业中,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家校联动:首先,建立沟通机制,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等方式反馈学生作业情况,介绍设计理念并听取家长意见;其次,引导家长参与作业评价,发挥其作为学生成长陪伴者的作用,如对“ 我是独特的” 作业进行补充评价;再次,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如亲子共同完成“ 同学相伴” 相册,增进情感交流;最后,提供家长教育指导,推荐相关书籍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提升对学生交往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通过上述路径,家校协同推动作业有效实施,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
五、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作业设计,紧密围绕课标、教材和学情,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涵盖多种作业类型,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促进身心发展。作业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包括道德修养、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美德,学会友好相处。作业分为前置与课后两类,包含想象创造、团队协作、情感体验与调查实践,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内容系统连贯,以“ 一叶一树一果一家” 为线索,从认识自我到形成班级凝聚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评价方式多元,含自评、互评、面对面交流与个性化评语,并邀请家长参与,实现家校共育。尽管实施中可能存在理解与评价客观性问题,但整体有效支持教学目标达成。未来应持续优化设计与评价方式,更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媛,林晓俊.基于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21, 7(6):3.
[2]刘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学行动研究——以 S 小学三年级 A 班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25-06-18].
[3]赵琳琳.《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