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上册命题设计
薛辉
沈阳市实验学校旭东小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关键字:设计范畴、教学特征、核心素养、道德品质;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上册教材定位明确,内容编排紧扣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深度较低年级有所提升,注重法律条款、案例介绍及道德观念的初步形成,为命题设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命题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并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依据。研究命题设计的主要路径包括: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知识与价值重点;研究学生学情,了解学习优势与困难;参考优秀命题案例,借鉴题型设计与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经验。综合以上路径,为四年级上册命题设计提供了全面支撑。
命题设计目标体系
1.1 知识掌握标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上册命题设计中,知识掌握标准是重要考量因素,涵盖基础概念、社会规范和国家常识。基础概念方面,学生需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与责任,尽管约 80% 的学生能说出家庭成员构成,但对其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仍薄弱,应在命题中体现。社会规范方面,如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排队等候等行为,仍有约少数学生未能很好遵守,命题应加强对该类知识的考查,促进教师教学引导。国家基本常识方面,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能识别国旗颜色和图案,一半学生能准确表述其象征意义,表明命题需关注学生对国家认知的薄弱环节,以提升爱国意识。命题设计应紧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强化重点难点提升教学实效[1]。
1.2 价值观培养点
价值观培养是命题设计目标体系中的关键部分。诚实友善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在小组活动中,有学生为本组利益说谎,反映出对学生诚实友善教育的需求。命题可设计相关情景,如小明发现小组成果存在抄袭时该如何应对,以此考查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责任感的培养同样重要,涵盖学习、家庭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在家庭中,通过分担家务培养责任感,调查显示仅 50% 四年级学生能主动承担简单家务。命题可围绕此类情景展开,如小红看到妈妈辛苦时应如何行动。社会责任感方面,可通过环保类情景命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例如面对街道垃圾应如何处理,从而增强其责任意识。
二、 命题设计基本依据
2.1 学情特征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表现出特定学情特征。认知方面,其思维正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能初步理解“ 尊重” “ 责任” 等抽象道德概念,约 60% 的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辨析。情感态度上,他们开始形成对社会现象的初步看法,对公平、正义等价值观感知强烈,如能识别班干部选举中的不公行为;好奇心强,对法律知识兴趣浓厚,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时课堂参与度可达 80% 以上。行为习惯方面,此阶段是习惯定型关键期,受同学模仿和家长言传身教影响较大,注重品德教育的家庭,其子女良好行为表现率可提高约 30‰
2.2 教材结构适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结构严谨,为命题设计提供了依据。教材按单元主题划分内容,如四年级上册“ 与班级共成长” 单元包含班级规则、班级荣誉等板块,命题应据此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教材知识点设置循序渐进,从基本法律常识如交通法规逐步深入至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复杂概念,命题需契合这一递进逻辑,避免低年级考查过高难度内容。教材还注重案例与理论结合,每个知识点均有相应案例辅助讲解。命题时可基于教材案例改编,例如将诚信案例中商人面临的契约与诱惑情境调整,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对诚信的理解与判断。此类命题方式既贴合教材结构,又有效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2]。
三、 命题内容模块划分
3.1 法律常识模块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命题中,法律常识模块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法治意识,了解社会基本规则。命题内容涵盖宪法基本权利与义务,如平等权、选举权等,常以案例形式出现,如“ 小明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对待” 引导学生理解平等权。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重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如“ 老师不能体罚学生” 体现学校保护范畴。调查显示部分学校仍存在体罚现象,此类命题能增强学生权益意识。交通安全法规同样纳入命题范围,针对学生独立行动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如“ 过马路应走什么线” 强化对斑马线的认知,保障生命安全。
3.2 道德养成模块
道德养成模块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上册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关键作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是基本道德要求,如命题“ 小红总是打断别人说话,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 即考查学生对尊重的理解。爱护环境同样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命题如“ 在公园里,看到地上有垃圾,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诚实守信作为道德核心,常从多角度考查,例如“ 小明答应朋友的事情没有做到,他这样做对吗?” 旨在强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信的重要性。这些命题设计均体现了道德教育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实际意义[3]。
四、 评价标准制定
4.1 知识维度评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命题评价中,知识维度评分至关重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国旗法相关知识,若学生能准确回答国旗为五星红旗、红色旗面配五颗黄色五角星等内容即可得分;在道德规范方面,如知悉图书馆内应保持安静等行为准则,也体现良好掌握。评分通常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基础等级指识别和记忆知识点,如正确说出家庭成员称谓可获基础分;中级等级要求理解知识间联系,如明白节约水电与环境保护的因果关系;高级等级则强调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根据道德知识判断特定场景下正确行为并解释原因。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基础等级正确率达 70% - 80% ,但中高级等级正确率显著下降,分别为 30%-40% 和 10‰ 。这表明教学需加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关联并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4.2 行为维度观察
行为维度观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中同样重要,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践行所学规范。例如在校园中,可通过学生是否主动问好、听从教导等细节判断其是否尊重师长。若多数学生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教育成效良好。在社会公德方面,应观察学生在社区中是否爱护公共设施、参与环保活动。调查显示,部分小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但也存在少数破坏公物的行为。在家庭中则需关注学生是否主动承担家务,如扫地、洗碗等。数据显示约 60% 的孩子偶尔帮忙, 30% 较少参与,反映出家庭教育仍有提升空间。行为观察不能依赖偶然,应建立长期机制,通过教师、家长及社区多方反馈,全面准确地进行评价。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四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可更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达 30‰ 。例如,在家庭关系教学中模拟家庭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家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应广泛应用于教学,尤其在法律法规讲解中,能提升学生兴趣约 40‰ 。学校间也应加强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如“ 道德与法治小课堂进社区” 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教材内容需与时俱进,及时纳入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新议题,70% 教师认为更新速度应加快。教师专业素养仍需提升,尤其在教材深度解读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方面, 20% 教师存在结合困难。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完善,除考试成绩外,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建立观察档案以全面评估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美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以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J].新课程, 2024(33).
[2]王柏霖."四真"设计,有效学习——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为例[J].新教师, 2021(6):2.
[3]凌歆慧.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路径——以五上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为例[J].天津教育, 2024(1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