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体融合时代影视导演的创作技巧探索

作者

屈婷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610000

引言

影视导演展开各类艺术创作时,可结合各类影视制作技术与媒体技术,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银幕表现形式。这一特性也带动影视导演在实际工作当中要把控好节目剧本的整体制作效果,利用各类创作技巧突出影视作品的艺术张力,进而有效渲染影视作品的整体氛围。同时,影视导演还要结合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各类新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呈现方式展开创新,不断探索各类创作技巧从而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立优质的影视作品。

1 媒体融合时代对于影视导演创作方式的影响

1.1 技术进步促进创作手法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导演们如今可以使用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和后期制作工具,帮助影视导演探索各类新型创作手法的同时也推动影视作品创作模式向着数字化、沉浸化方向发展。从这方面也可明确,技术工具的革新不仅拓展了导演表达语言的维度,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内容构思、拍摄执行与后期呈现的创作流程,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高动态范围成像(HDR)与实时渲染引擎等先进技术的普应用,使导演在前期视觉构思阶段可全方位预览影像画面效果,此时影像本身的色彩还原度以及细节表现效果可得到对应提升,影像艺术语言的表现边界此时被不断突破,视觉表达的精准度与感染力随之实现质的飞跃[1]。

从影视作品画面呈现的角度上来看,引入虚拟拍摄技术导演创作突破物理空间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虚实融合的拍摄创新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影视作品所具备的创作自由度。影视导演可在技术人员协助下利用 LED 屏幕虚拟影棚、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在拍摄现场直接构建高拟真的虚拟场景,此时演员可在真实光影条件下与虚拟元素进行自然互动,充分克服传统绿幕拍摄中的存在的环境失真、深度缺失等问题。

将各类技术用于影视作品创作创新的过程当中,高度强调导演自身所具备的艺术思维与创新创作理念,推动影视导演从常规的单点创作思维向跨界融合思维方向转变。新媒体平台、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技术促使导演在创作之初,便需要考虑当前内容是否具备内容的传播适配性,做到创作过程兼顾大银幕、小屏幕、VR 头显等多终端适配性。由此也可明确,影视导演若想要创作出符合群众喜好且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作品,则要在故事设计阶段关注其互动性,避免影视作品呈现方式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产生脱节,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叙事体验。

1.2 多平台发布与观众互动

媒体融合时代,影片的传播工作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电影院及电视台,这要求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艺术表达的专业性与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平台传播特性,根据受众接受习惯的差异来调整各项处理细节。此类变革推动创作路径由常规的线性闭环结构转向动态循环,而多平台发布也要求导演从单一的“ 创作者” 定位转向“ 内容运营者+用户沟通者” 复合角色转型,其创作内容也要在电影院线、网络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个媒介场域内分批次发放,并且不同平台对于影视作品内容会提出差异化较大的技术要求以及审美标准,导演在创作初期便需要规划差异化版本的剪辑策略、封面设计等传播要素,使作品能够在多渠道协同传播中最大程度覆盖目标受众群体[2]。

不同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会对导演创作思路带来影响,要求导演深入理解各影视平台的数据分发逻辑与用户画像结构结合时下热门的内容标签来调整作品的创作方式,使其全面契合平台的推送算法。导演在进行影片制作方面的工作时,也要综合考虑观众在不同平台上的观看习惯,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针对手机屏幕的竖屏观看模式,要求导演在前期构图阶段,根据竖屏呈现方式调整拍摄角度与构图方案,做到画面视觉效果与观赏度达到相对统一的状态。

2 影视导演在创作当中常遇到的问题

2.1 创作主题不鲜明

从影视导演的培养角度上来看,部分影视导演认为其创作的影视作品应在内容上达到丰富多样,因此会尝试将各类元素结合到作品之中,此类方式虽可丰富影视作品的整体内容,但是在实际放送过程中与观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以及娱乐活动需求之间存在有明显差异。创作主题的不鲜明整体表现为影片在叙事推进、价值传递等方面缺乏统一的中心思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难以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核心立意,此时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便会遭到削弱。此类问题主要源自导演自身创作理念的模糊性、对题材的理解停留在浅层面上,使得影片在叙事逻辑方面容易出现主次关系不明确的现象。

而缺乏结构性统领的叙事容易使影片陷入情节发展误区,导演在前期创作当中若未对剧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控,便会产生剧情拖沓与主题偏移等现象。此类情况常见于一些多线并行、群像塑造的题材之中,不同任务故事线与情节之间未能构成闭环,观众在观影当中也会因缺乏明确的主题引导而丧失影视作品观看兴趣。导演若对时代背景的认知深度较浅,同样会致使作品在主题立意当中缺乏现实穿透力,难以形成引人深思的创作主旨。创作主题是否鲜明,不仅取决于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更取决于导演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洞察,通过艺术提炼加工来丰富影视作品的具体内容[3]。

2.2 创作技巧相对常规

媒体融合时代为影视制作行业带来了全方面的技术创新,帮助影视从业者拓展工作模式的过程当中开发对应创作技巧。但是部分影视导演在前期学习当中容易固守传统影视工业化生产体系的既有模式,未能根据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规律及技术发展现状,对自身创作技法进行对应的协调改进。此类情况外化表现为作品艺术手法的保守过时,难以满足当代受众对于多元化、沉浸化、互动化影视作品的审美需求。

叙事手法方面存在的相对单一性,同样属于现阶段影视导演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媒体融合环境中碎片化信息已成为主流,节奏缓慢、信息冗余的影视作品难以适应年轻群众所产生的观影需求。而现代观众在多屏切换、非线性信息输入的媒介环境中也具备了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观众在与影视内容接触的前几分钟内,如果未能体验到信息密度与情感强度的有效刺激,此时观众便会出现跳转或放弃观看的情况。

导演对新媒体传播规律与受众接受心理的认知不足,同样会阻碍其创作技巧进行现代化转型,这是由于传统影视教育体系中更多注重经典艺术理论、技术规范与工业化流程的内容讲解,对于媒体融合时代下产生的信息传播模式缺乏系统化更新。这种情况的存在致使影视导演未能深入理解当代影视传播生态中的底层逻辑,其作品在传播效率方面将落后于其他导演。

3 媒体融合时代影视导演的创作技巧要点

3.1 采取跨媒介创作模式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导演不仅需要精通传统的电影制作技巧,还需具备跨媒介创作的综合能力。影视导演在前期学习当中需要主动打破单一媒介表达所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建立跨越不同媒介形态与用户交互场景的多线叙事创作体系,使创作成果不仅限于传统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的线性传播,而是能够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传播环境中形成有效联动。对叙事设计进行跨媒介整合,则是达成跨媒介创作的核心环节之一,导演需要在剧本创作阶段设计适用于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容分支,形成以主叙事为核心、衍生叙事为补充的多层次叙事架构。

除常规叙事形式之外,影视从业者还可通过短视频、幕后纪录片等多种媒介形态扩展叙事空间,使观众能够在不同平台上获得与主叙事相关联但又不完全重复的信息增量。这种跨媒介叙事设计要求导演在剧本创作阶段便构建出完整的叙事结构,明确哪些情节主要放置于大银幕传播,哪些背景交代、人物心理刻画或平行故事适合通过新媒体媒介,以碎片化、轻量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帮助当前影视作品的内容叙事在不同媒体平台上实现互补。

而影视作品内容的跨媒介延展,则强调导演通过不同媒介平台进行多维度构建立体形象角色,使其在观众心中不仅局限于银幕上的表现,而是能够在其他媒体领域得到更加丰富的展示。影视从业者可将视听语言与技术手段相互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作品多平台传播力,这方面工作要求导演在影视作品创作之中兼顾不同媒介展示所需要的拍摄手法,使作品不仅在电影院大银幕上呈现出艺术张力,还可在手机以及电脑等不同尺寸的屏幕上保持相对良好的视觉表现力[4]。

3.2 数据驱动创作决策

媒体融合时代,影视行业越发强调各类数据的分析效果,利用数据指标判断观众的行为及喜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掘观众所产生的兴趣发展需求,结合深入挖掘观众心理从而达成影视节目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共赢。从高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工作需求上来看,引入数据驱动创作决策的理念与方法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媒介生态下创作与市场的深层互动关系,还能培养其跨学科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传统影视艺术表达规律的同时,具备运用现代数据工具对创作进行科学评估、定向优化与动态调整的专业能力,由此为后续进入影视行业打下相应实践基础。

高校在培养影视导演人才时,需要基于数据驱动的创作决策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数据思维培养体系,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影视创作叙事技巧与导演设计的过程当中,逐步掌握运用数据工具分析受众需求、预测市场趋势以及评估创作成果的各项方法。具体创作当中影视导演必须建立实时数据反馈机制,通过监测剧本围读、分镜设计、拍摄进程等环节的测试数据,实现对当前叙事结构的优化以及完善调节。叙事结构在前期调整当中可借助情感曲线分析工具,对剧本段落、情节转折点的情绪张力进行量化评估,判断观众在此节点上的反馈从而控制后续剧情节奏。

艺术本身所具备的自主性维护,强调导演深刻理解不同数据的工具属性及其局限性,明确数据仅可用以反映受众的既有偏好与显性需求,而无法预测影视作品的创作突破效果。由此相关工作者在数据应用当中需要主动保留对于艺术创新的追求,建立数据解读的批判框架,在这一基础上警惕数据样本存在的偏差问题,做到保留清醒价值判断能力的同时,使数据真正成为服务于艺术表达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力量。此时影视导演不但可提升自身在影视市场当中的竞争力,还可全面强化作品与观众之间存在的情感连接,由此做到影视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3.3 互动体验设计

互动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观众越发强调影视作品的互动感,她们希望在影视作品之中实现情感共鸣并满足自身娱乐需求,因此影视导演可构建以观众为核心的非线性叙事生态,将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拓展影视作品的叙事空间,从而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影视作品。此类设计理念要求导演主动突破线性叙事的结构框架,主动引入跨媒介叙事结构、情感化交互设计等新型创作方法,将技术逻辑与人文体验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既可承载艺术表达形式,又能够满足用户参与需求的复合型叙事体系,由此做到艺术价值与观众体验的双重提升。

进行场景营造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导演借助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手段,打造出具有高度真实感且多感官整合性的虚拟场景,帮助观众可在视听触觉等维度感受影视作品。沉浸式的环境空间在前期构建当中,也需要导演将叙事空间从二维平面拓展为三维立体,充分调用动态生成技术来刺激观众的感官。此类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5D 电影模式,影视导演在前期设计当中可预留反馈窗口,根据电影的实际呈现效果去调整影院内互动方式,发挥 5D 电影模式优势的过程当中拓展电影创新形式。影视作品内容创作方面,也可通过设置多个结局等形式,让观众根据自身选择来影响后续故事走向,关键时刻观众只需要根据自身偏好进行对应选择,便可决定后续剧情走向[5]。此类设计不但可提升观影过程所产生的紧张感,还能够帮助观众融入剧情之中,与影视导演等创作者之间实现共鸣,带动观众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从而形成口碑效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媒体融合时代影视导演的创作技巧进行研究及探索时,需要导演们不断进行学习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质影视作品。并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影视作品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赢得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庄云淏,冯晓临.解读影视导演思维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J].新楚文化,2025(23):39-41.

[2]王一星.“ 课程思政” 下戏剧影视导演类课程教改探析——以贵州大学“ 影视导演创作与理论 2”课程为例[J].传媒论坛,2024,7(16):83-85.

[3]何淼,李彬,周迪洋.混合式教学在影视导演创作课程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11):111-113.

[4]闵晖.影视导演艺术与艺术创作研究[J].电影研究,2024(03):51-53.

[5]李嘉豪.戏剧影视表演多元化训练方法的融合与创新——评《戏剧影视导演表演创作与教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