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气排放治理与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何宏瑶 陶羿毅
垫江县生态环境监测站 408300
一、引言
工业生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伴随而来的工业废气排放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气排放量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工业废气排放治理,采取有效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对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工业废气治理仍面临技术、管理和政策等多方面挑战,需要深入探究有效的治理路径。
二、工业废气排放与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工业废气排放形势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工业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复杂化学反应,形成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从排放源看,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是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区域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强度高,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季节变化方面,冬季采暖期燃煤量增加,导致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上升,形成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监测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有所下降,但部分区域和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高,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形势依然严峻[1]。此外,工业废气排放还具有跨界传输特点,单一地区的治理措施难以彻底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亟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治理措施。
三、工业废气排放治理与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环境监管
政策法规是工业废气治理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工业废气排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类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和控制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监管体系。首先,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基础性法律,提高工业废气排放标准,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限值。其次,建立健全工业废气排放许可制度,对所有排放工业废气的企事业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2]。同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整合环保、工信、发改等多部门力量,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对违法排污行为实施"零容忍",依法从严从重处罚。此外,还应建立工业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废气排放合规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与信贷、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挂钩,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和强化环境监管,可以为工业废气治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二)推广污染控制技术,提升治理水平
污染控制技术是工业废气治理的关键。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气,应采用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在末端治理方面,推广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如湿法脱硫、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电袋复合除尘等技术,可有效去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可采用吸附、催化燃烧、生物降解等组合技术,实现 VOCs 的高效去除。在过程控制方面,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如钢铁行业的干熄焦技术、水泥行业的低氮燃烧技术、化工行业的密闭生产技术等,从源头减少废气产生量。同时,推广应用在线监测技术,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24 小时连续监测,实现废气排放的实时监控和数据传输,提高环境监管效率。此外,还应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治理设施稳定运行,避免出现"建而不用、用而不达标"现象。通过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工业废气治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三)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能源结构是影响工业废气排放的根本因素。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是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的长远之策。首先,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策,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其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于工业企业,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替代煤炭,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如高效电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在工业园区层面,实施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替代分散的小型燃煤锅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此外,还应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产生量。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加强公众参与,构建共治格局
公众参与是工业废气治理的重要基础。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首先,开展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工业废气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3]。其次,在工业企业周边社区,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企业废气排放数据和治理情况,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设立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对举报违法排污行为的公众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环境议事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决策,表达环境诉求,促进企业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在企业内部,加强员工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环境管理。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可以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废气治理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合力。
四、结论
工业废气排放治理与大气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推广污染控制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加强公众参与等多种路径,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形成系统完整的治理体系;企业要切实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加大环保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废气排放;公众要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氛围。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工业废气排放的有效控制和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叶海平. 工业废水废气治理技术探讨[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4):142-144.
[2]王冻,李玉娇,牛建萍.工业废气治理中的技术问题与治理措施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4):123-124+127.
[3]徐刚强,张珂,刘涛.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治理措施研究[J].青海环境,2024,34(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