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黄添鼐
湖南省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宁乡市消防救援大队 410600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聚集场所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存在。公众聚集场所是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如商场、市场等购物中心;歌舞厅、影剧院、体育馆等娱乐、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文化活动中心;宾馆、饭店、酒楼等旅客住宿中心以及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中心等。由于公众聚集场所的存在,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方便的工作、娱乐和生活环境,但与此同时,也潜伏了越来越多的火灾隐患。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事故占比约达社会面火灾总数的 30% ,且易因疏散通道不畅、消防设施失效等问题导致群死群伤。传统消防监督模式依赖人工检查、经验判断,难以适应场所功能动态变化、新型消防技术应用等新情况,亟需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厘清监督重点、破解现实难点。因此,研究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的重点与难点,对提升消防监督质效、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的核心重点
(一)建筑防火设计的合规性监督
建筑防火设计是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的基础防线,监督重点包括防火分区划分、耐火等级匹配、防烟排烟系统设置等。防火分区需确保建筑面积与分隔设施符合规范要求,避免火灾蔓延扩大;耐火等级应与场所使用性质匹配,防止结构在火灾中过早失效;防烟排烟系统需保证火灾时烟气有效排除,为人员疏散创造条件。此外,安全疏散通道的数量、宽度及疏散距离设计,直接关系到人员逃生效率,需严格核查是否存在通道变窄、出口锁闭等隐患。
(二)消防设施的可靠性监督
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是火灾早期处置的关键,监督需聚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应急照明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网压力、喷头布置应符合标准,确保火灾时及时启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探测器灵敏度、报警响应时间需定期测试,避免误报或漏报;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照度、持续供电时间需满足规范,防止火灾时疏散引导失效。
(三)消防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监督
消防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监督涵盖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内容。场所需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防火巡查制度,定期检查电气线路、用火用电情况;从业人员需经过消防培训,掌握火灾预防、初期处置及疏散引导技能;应急演练需模拟不同火灾场景,检验预案可行性。
二、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的现实难点
(一)业态复杂性与动态变化的挑战
公众聚集场所业态多元化与功能动态调整,增加了消防监督难度。新兴业态如密室逃脱、室内蹦床馆等,其空间布局、装饰材料常突破传统规范要求,火灾风险评估缺乏成熟标准;场所租户频繁更替导致装修改造频繁,临时动火、电气改装等作业易引发隐患;复合型商业体中餐饮、娱乐、零售等功能混合,火灾荷载叠加效应显著,传统监督手段难以全面覆盖风险点。
(二)技术标准与监督手段的滞后性
消防技术标准更新周期长,难以适应新材料、新技术应用需求。新型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方法、新型消防设施的验收标准存在滞后,导致监督缺乏明确依据;传统人工检查手段难以发现隐蔽工程隐患,如吊顶内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防火卷帘导轨安装偏差等。
(三)监管力量与责任落实的矛盾性
消防监督力量与场所数量增长不匹配,导致监督覆盖率不足。基层消防救援机构人员编制有限,面对辖区内成百上千的公众聚集场所,难以实现高频次、高质量检查;部分场所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意识薄弱,存在“ 重效益、轻安全” 倾向,对隐患整改敷衍应付;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在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等复杂场所监督中,易出现职责交叉或监管盲区。
三、提升消防监督效能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智慧消防监督体系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监督智能化水平。在场所内部署智能烟感、电气火灾监测等设备,实时采集消防设施运行数据,实现隐患自动预警;利用BIM 技术构建场所三维模型,整合防火设计、设施分布等信息,为监督检查提供可视化支撑;开发消防监督管理平台,集成隐患排查、整改跟踪、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监督效率。
(二)完善联合监管与信用管理机制
建立消防救援机构与应急、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在大型商业综合体、节庆活动场所等重点区域,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解决业态复杂带来的监管难题;将消防监督结果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对隐患整改不力、违法违规的场所实施联合惩戒,倒逼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推行“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模式,提高监督的公正性与透明度,避免选择性执法。
(三)强化社会共治与技术服务支撑
培育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发挥第三方机构在隐患评估、设施检测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鼓励场所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定期检测,弥补监督力量不足;发动社区居民、场所员工参与消防安全监督,建立隐患举报奖励制度,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加强消防宣传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提升公众消防安全意识与自防自救能力,构建“ 政府监管、单位负责、社会参与” 的共治格局。
四、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一)监管技术的智能化升级
未来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将更深度融合人工智能、5G 等技术。AI图像识别可自动检测场所内违规堆放、通道堵塞等隐患;5G 技术支持消防设施运行数据的高速传输与实时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场所虚拟模型,模拟火灾发展与疏散过程,为监督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消防监督从“ 事后处置” 向“ 事前预防” 转变。
(二)监管模式的精准化转型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评估将成为监督重点,通过整合场所业态、火灾历史、隐患类型等数据,建立风险分级模型,实现“ 精准监管” 。对高风险场所增加检查频次,对低风险场所实施“ 非现场监管” ,提高监督资源配置效率;结合城市安全风险管控“ 一张图” ,将公众聚集场所纳入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实现与其他风险要素的协同管理,提升城市消防安全韧性。
结语
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需紧扣建筑防火设计、设施可靠性、安全管理等核心重点,同时直面业态复杂、技术滞后、监管力量不足等现实难点。通过智慧消防技术应用、联合监管机制完善、社会共治格局构建,可有效提升监督效能,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提供保障。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治理模式优化,消防监督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深入发展,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消防协会.消防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2]李引擎.建筑防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