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漏磁、涡流与超声的管道内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董训长 常镇伟 胡丙生

塔里木油田公司 辽河油田公司

1. 引言

某油田作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关键产区,其管道网络在油气输送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油田生产运营的 “ 生命线” 。历经长期开采,油田管道长期处于复杂地质环境与恶劣自然条件下。沙漠区域的管道,遭受高温、强风沙侵袭,昼夜温差大,致使金属材料性能改变;穿越山区的管道,需应对地形应力变化和地质活动的挤压、拉伸。这些因素使管道面临腐蚀、裂纹、变形等安全隐患,严重威胁油气输送安全与稳定。

在此严峻形势下,管道内检测技术成为保障管道安全的关键手段。漏磁、涡流与超声技术因各自独特的检测原理和优势,在管道内检测领域广泛应用。深入研究这三种技术在某油田的实际应用,对及时发现管道缺陷、科学评估管道安全状况、制定有效维护策略意义重大,能为油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1.1 漏磁内检测技术

漏磁内检测技术基于铁磁性材料的特殊磁特性。当外部强磁场对管道磁化时,若管壁存在缺陷,如腐蚀坑、裂纹,磁力线会在缺陷处泄漏,形成漏磁场。检测设备中的高灵敏度传感器捕捉漏磁场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分析电信号的幅值、相位、频率等特征参数,结合算法模型,可确定缺陷的位置、尺寸和形状。

该技术优势显著。检测速度快,能在管道不停输的情况下进行长距离快速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对油田生产的影响;对管道表面一定程度的污垢和杂质耐受性较好,轻微污垢不影响检测结果。

然而,漏磁内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仅适用于铁磁性管道,对非铁磁性管道无法检测;缺陷定量分析精度不足,对复杂形状缺陷的判断易出现偏差,难以精确获取缺陷真实尺寸和严重程度。

1.2 超声内检测技术

超声内检测技术依据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声学特性。检测设备发射的超声波在管道材料中传播,遇到缺陷时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通过接收反射波,分析其传播时间、幅度和相位等信息来确定缺陷情况。根据传播时间可计算缺陷与探头的距离以确定位置,反射波幅度与缺陷尺寸相关,相位变化能反映缺陷性质和形状。

超声内检测技术对微小裂纹和缺陷检测灵敏度极高,适用管道材质广泛,包括金属和部分非金属管道。

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检测结果易受管道表面粗糙度、耦合剂使用情况等因素干扰;检测速度相对较慢,限制其在大规模管道检测中的应用效率;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例如,在表面粗糙度较大的管道检测中,粗糙表面会使超声波产生散射,导致反射波信号杂乱,增加了准确判断缺陷的难度。同时,不同类型的耦合剂对超声信号的传输效果差异较大,若选择不当或涂抹不均匀,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涡流内检测技术

涡流内检测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定律。通入交变电流的检测线圈靠近管道时,使管道表面感应出涡流。当管道表面或近表面存在缺陷时,涡流分布和大小改变,进而引起检测线圈阻抗变化。通过测量和分析线圈阻抗变化,可判断管道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位置和大致尺寸。

涡流内检测技术检测速度快,采用非接触式检测,不受管道表面油污、杂质影响,尤其适用于导电材料管道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检测。

不过,该技术检测深度有限,一般只能检测几毫米深度范围内的缺陷,对管道内部较深位置缺陷无能为力;对缺陷形状和方向敏感,检测结果解读和分析复杂,需要专业人员和先进软件处理。

2. 三种技术在某油田的应用

2.1 漏磁内检测技术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应用

在某联合站 40 多公里原油集输管道检测项目中,检测前需对管道全面清管,清除残留杂物,避免干扰检测信号。清管后,将漏磁内检测器放入管道,其配备高精度传感器和稳定动力系统,能在管道内稳定运行并实时采集漏磁信号,检测过程通过远程监控确保正常。

检测结束后,技术人员运用专业软件和方法分析大量数据,发现 80 余处腐蚀缺陷,部分严重缺陷接近管道壁厚安全极限。依据检测结果,油田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评估并制定修复措施,对较小腐蚀缺陷补焊,对严重部位更换管段,有效避免管道泄漏事故,保障原油输送安全和油田生产连续性。

2.2 超声内检测技术在站内工艺管道的应用

在某联合站的天然气外输管道检测中,检测前先清管保证超声信号传播。清管后,检测人员按规程用超声内检测器开展管道超声内检测,根据管道结构调整探头角度和位置,确保全面准确检测。

检测发现几处焊缝的微小裂纹缺陷,这些缺陷在天然气输送压力下可能扩展引发事故。联合站立即组织专业维修团队,采用玻璃钢复合补强技术对缺陷部位进行补强,确保质量达标。修复后经定期复查,确认管道未出现新缺陷,消除安全隐患,保证集输管道安全稳定运行,避免管道停输事故,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

2.3 涡流内检测技术在金属管道表面缺陷检测的应用

对于天然气输气管道这类对表面质量要求严苛的金属管道,某油田采用涡流内检测技术检测管道缺陷。检测前清管清除杂质,清管后将携带涡流检测探头的内检测器放入管道,沿管道内壁移动检测。

在一次天然气集输管道检测中,通过涡流内检测精准发现一处微小裂纹。若不及时处理,裂纹可能扩展导致管道破裂、天然气泄漏。发现裂纹后,油田立即组织专业人员采用玻璃钢复合补强等技术修复,修复后再次检测确保裂纹彻底修复,保障天然气管道输送安全。

3. 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复杂环境对检测技术的影响

某油田地域广阔,管道穿越多种复杂地形,面临恶劣自然环境。高温可能使检测设备电子元件故障,低温影响电池性能和机械部件性能,强风沙会侵蚀设备外壳和传感器,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加大研发投入,采用耐高温、耐低温、抗风沙的特殊材料制造设备,运用先进防护技术封装设备。同时,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体系,定期校准和检测设备,确保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3.2 检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随着检测技术发展,某油田管道检测数据量剧增,且不同检测技术的数据格式和类型多样,增加了数据融合和分析难度。

解决这一问题,需建立专业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和分析数据。构建科学数据模型,综合评估管道安全状况,预测缺陷发展趋势。此外,加强检测人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培训,提高其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3 检测技术的成本控制

先进的管道内检测技术成本较高,给某油田运营带来经济压力,包括设备购置、检测作业和后期维护成本。

在选择检测技术和设备时,应综合考虑检测需求和成本效益,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对于常规检测任务,优先采用成熟、成本低的技术;对于关键管道和重要部位,采用高精度、高可靠性技术。同时,加强与检测技术供应商合作,通过技术共享和联合研发降低成本,提高油田经济效益。

4. 结论

漏磁、涡流和超声技术在某油田管道内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各自在不同类型管道检测中具有优势,共同保障管道安全运行。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复杂环境、数据处理和成本控制等挑战。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应环境的设备、运用先进数据处理技术、合理控制成本等策略,能提升管道内检测技术应用水平,为某油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保障。随着科技进步,管道内检测技术将朝着多技术融合、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油田管道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