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设计与应用
孙雷
身份证号:130132198307084731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进程加速、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深基坑工程作为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建设的基础,其应用愈发广泛。然而,深基坑施工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施工工艺繁琐等挑战,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土体变形、支护结构位移等问题。这些变形若未及时察觉与控制,可能引发基坑坍塌、周边建筑物沉降开裂、地下管线破损等严重事故,不仅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传统的变形监测和应急处置方式存在实时性差、预警滞后、响应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并有效应用于实际工程,对保障深基坑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深基坑施工变形的影响因素与危害
1.1 地质条件因素
地质条件是影响深基坑施工变形的基础性因素。不同岩土类型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显著,软土地基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特性,在基坑开挖时易产生较大沉降与位移;而在岩溶发育区域,地下溶洞、裂隙会破坏土体结构完整性,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而引发基坑变形。此外,地下水的变化对基坑稳定性影响重大,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土体固结沉降,水位上升则增加水压力,降低土体抗剪强度,促使基坑变形风险加剧。
1.2 支护结构因素
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深基坑的稳定性。支护结构类型选择不当,如未依据基坑深度、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合理选用排桩、地下连续墙或土钉墙等形式,会削弱其对土体的支撑效果。施工过程中,若支护结构材料强度不足、施工工艺不规范,如灌注桩成桩质量缺陷、锚杆锚固力未达设计要求,将导致支护结构变形过大,无法有效约束土体,最终引发基坑整体变形。
1.3 施工过程因素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会对变形产生影响。基坑开挖方式和顺序不合理,如一次性开挖深度过大、未遵循分层分段开挖原则,会打破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土体变形迅速发展。降水、排水措施不当,可能引起周边土体失水固结或地下水渗流破坏,造成基坑及周边地面沉降。此外,施工机械的振动、临时堆载等外部荷载,也会对基坑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加剧变形程度。
2.深基坑施工变形预警与应急处置现状及问题
2.1 监测技术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当前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多依赖传统人工测量方法,如水准仪、全站仪测量,存在监测效率低、误差大、无法实时获取数据等问题。虽然部分工程引入自动化监测技术,但监测设备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且不同设备间数据兼容性差。在预警体系方面,预警指标设定多基于经验值,缺乏科学性和动态调整机制,难以准确反映基坑实际安全状态,容易出现误报或漏报,无法为施工安全提供有效预警。
2.2 应急处置响应滞后
传统的深基坑施工应急处置通常在事故发生后才启动,缺乏超前预判和主动防范。应急响应流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信息传递不及时、沟通不畅,导致应急处置行动迟缓,错过最佳处置时机。此外,应急处置方案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多为通用型预案,未充分考虑深基坑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变形事故,无法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
2.3 缺乏智能化管理手段
深基坑施工变形管理中,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大量监测数据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难以挖掘潜在风险信息。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和传统方法,缺乏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无法实现对基坑变形的实时动态评估和科学决策。同时,施工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协同工作效率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合力,制约了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
提升。
3.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设计
3.1 智能监测系统构建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监测系统,综合运用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倾斜传感器等多种设备,对基坑土体位移、支护结构内力、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沉降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搭建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可视化展示,便于施工管理人员直观掌握基坑变形情况。
3.2 智能预警模型优化
结合深基坑工程地质条件、支护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化变形预警模型。通过学习大量历史监测数据和工程案例,挖掘基坑变形规律和潜在风险因素,动态调整预警指标阈值。采用多指标综合预警方法,综合考虑多个监测参数变化,提高预警准确性和可靠性。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邮件、声光报警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同时提供预警原因分析和风险等级评估。
4.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的应用要点
4.1 前期准备工作
深基坑工程施工前,做好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的前期准备。全面收集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支护结构设计图纸等信息,为智能监测系统传感器布置和预警模型建立提供依据。根据工程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和软件平台,确保其性能满足监测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使其熟悉智能监测系统操作、预警信号识别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4.2 施工过程中的实施与调整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保障智能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监测设备,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密切关注预警信息,一旦触发预警,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按流程开展工作。根据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变化,适时调整监测方案和预警模型参数,保证方案有效适应实际情况。加强各参与方沟通协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反馈问题,共同做好变形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
4.3 后期总结与改进
深基坑工程施工完成后,对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应用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分析预警信息准确性、应急处置措施有效性和各方协同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方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智能监测系统、预警模型和应急处置流程,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持续提升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技术和管理水平。
结束语
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是保障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的核心手段。通过构建智能监测系统、优化预警模型、设计动态应急流程和搭建协同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深基坑施工变形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高效处置。在应用过程中,做好前期准备、施工实施调整和后期总结改进工作,可充分发挥方案效能,降低施工事故风险。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深基坑施工变形智能预警与动态应急处置技术将持续完善,为深基坑工程安全施工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秋实.深圳市某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与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22.
[2]刘家粱.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动态评估及智能预警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22.
[3]毕闻轲,李金龙.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变形监测探讨[J].智能城市,2019,5(2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