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 “ 时间隐喻” 在英汉诗歌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作者

马佳慧

天津科技大学

一、引言

时间作为一个抽象概念,难以直接描述和表达。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的方式,将时间与具体、熟悉的事物或概念相联系,从而形成时间隐喻。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更是广泛运用时间隐喻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英汉诗歌作为东西方文学的瑰宝,在时间隐喻的运用上各具特色。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诗歌中的时间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为英汉诗歌的欣赏、翻译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英汉诗歌中时间隐喻的共性

(一)时间隐喻为空间概念的普遍性

英汉诗歌都常常将时间隐喻为空间概念,通过空间的维度来理解和表达时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用 “ 前” 和 “ 后” 这样的空间方位词,将时间的过去和未来形象地展现出来。在英语诗歌中,如 T. S. 艾略特(T. S. Eliot)在《荒原》(The Waste Land)中写道:“ Footfalls echo in the memory / Down thepassage which we did not take / Towards the door we never opened” ,通过“ down the passage” “ towards the door” 等空间描述,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记忆中过往的轨迹。这种将时间隐喻为空间的方式,利用了人类对空间感知的直观性,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二)借助自然现象隐喻时间的相似性

英汉诗歌都喜欢借助自然现象来隐喻时间。在中国诗歌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以奔腾不息的河水隐喻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李白的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同样以河水的流动暗示时间的流逝。在英语诗歌中,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中写道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of Sand /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hand /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通过 “ a Wild Flower” 的生长、凋谢等自然现象,隐喻时间的短暂和永恒。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和变化性与时间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因此成为英汉诗人常用的时间隐喻源域。

三、英汉诗歌中时间隐喻的差异

(一)意象选择的差异

1.中国诗歌的意象特色

中国诗歌在时间隐喻的意象选择上,常常带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除了自然现象中的江河,还常用月亮、草木等意象。例如,“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亮的圆缺变化隐喻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用草木的枯荣循环暗示时间的更迭和生命的轮回。这些意象往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2.英语诗歌的意象特色

英语诗歌的时间隐喻意象更多地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神话等元素相关。例如,在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诗歌中,常出现 “ death” (死亡)的意象来隐喻时间的终结,这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对死亡和来世的关注密切相关。此外,西方诗歌中还常用沙漏、时钟等机械装置作为时间隐喻的意象,如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在《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沙漏或时钟,但通过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描述,暗含时间如机械般不可阻挡地流逝的意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精确性和机械性的认知。

(二)隐喻映射方向的差异

1.中国诗歌的隐喻映射特点

中国诗歌中的时间隐喻映射方向往往更注重时间与个人情感、生命体验的联系。诗人常常通过时间隐喻来抒发个人的感慨、哀愁或对人生的思考。如李清照的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通过时间流逝带来的“ 物是人非” ,深刻表达了个人的悲痛之情。这种隐喻映射强调从时间的变化到个人内心感受的投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 天人合一” “ 情景交融”的思维方式,将时间与个人的生命历程紧密结合。

2.英语诗歌的隐喻映射特点

英语诗歌中的时间隐喻映射方向更多地侧重于时间与宇宙、社会等宏观概念的关联。诗人常通过时间隐喻探讨人类的命运、社会的变迁以及宇宙的规律等主题。例如,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时间流逝的描写,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动荡和人类命运的无常,将时间作为探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维度,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注重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的思维特点。

(三)文化内涵的差异

1.中国诗歌时间隐喻的文化内涵

中国诗歌中的时间隐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受儒家 “ 入世”思想和道家 “ 顺应自然” 思想的影响,中国诗人在面对时间流逝时,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如曹操的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感叹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同时,表达了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同时,中国文化中对家族、历史的重视,也使得时间隐喻常常带有传承和延续的意味,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与眷恋。

2.英语诗歌时间隐喻的文化内涵

英语诗歌中的时间隐喻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体、自由和永恒的追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诗人在诗歌中通过时间隐喻表达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对自由的向往。例如,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借助时间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由和变革的渴望,希望打破时间的束缚,实现个体的解放。此外,西方文化中对永恒的追求也体现在时间隐喻中,诗人常常试图在短暂的时间中寻找永恒的意义,探讨生命与死亡、有限与无限的哲学命题。

四、结论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诗歌中的时间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英汉诗歌在时间隐喻的运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通过对英汉诗歌中时间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英汉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为跨文化诗歌研究、翻译和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语料范围,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诗歌流派中时间隐喻的特点和演变,以及时间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处理策略,从而推动跨文化诗歌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慧. 东西方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 以诗歌为例[J]. 海外英语,2023,(18):71-73+77.

[2]侯凤林.宋词中的时间隐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3]刘礼明.从古诗英译看英汉时间隐喻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