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王鲁云
德宏州水利局 678400
一、引言
自河长制实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河流治理的热潮,众多河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随着河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任务目标从“ 有名” 到“ 有实” ,再到“ 见效” ,河长制公共政策评估权重也从体系制度建设情况到履职情况任务落实情况再到河湖治理成效。至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河长制的实施效果,判断工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成为进一步提升河流治理水平、推动河长制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二、河长制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的选取应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准确反映河长制实施效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指标的定义应清晰明确,计算方法应严谨规范,来源应真实可靠,并合理分析确定指标权重。例如,在选取水质指标时,依据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标准和方法,选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指标,以科学衡量河流水体的污染程度 。
2.2 系统性原则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涵盖河湖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水环境质量到水资源保护,从水域岸线管理到水生态修复,再到河长制管理效能,各准则层和指标层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反映河长制实施的综合效果。例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而水生态修复又与水域岸线的保护密切相关,需统筹考虑,系统评估。
2.3 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指标应易于理解、便于获取和计算,尽量选用现有统计资料或通过常规监测手段能够获取的。避免设置过于复杂、难以量化或获取成本过高的指标。例如,在水资源保护准则层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生态流量满足程度等指标可通过统计部门和水利部门的常规统计获取,计算方法也相对简单 。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够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河流的河长制实施效果评估。
三、河长制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评估指标要结合河长制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能反映河湖健康状况,一般从以下五个维度选取评估指标:
1.水环境质量:水质达标率是衡量水环境质量的核心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是常见的水体污染物指标,其浓度高低直接影响水质状况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能够全面了解河流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改善情况。
2.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体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地区用水总量放映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反映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流量满足程度也是河流水资源调度的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情况。
3.水生态修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能够直观地体现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河道生态护岸比例反映了河道护岸的生态化建设水平 。这些指标用于评估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成效。
4.河长制管理:河长履职情况是衡量河长工作落实程度的重要指标;公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对河长制工作的认可程度;这类指标用于评估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和社会认可程度。
3.2 评估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下面以云南省某地区某河流河长制的河湖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河流情况:该河流为地区重要河流,流域内水系极为发育,水资源丰富,河道平均比降较大,有多座梯级水电站,水质常年在Ⅲ类以上。具有降水量集中、雨量大、干旱季分明等特点,地区三个产业结构比为29.1:29.6:41.3。
评估体系指标选取:此次评估准则层为水域岸线状况、水质和水量、生物状况、社会服务功能四个方面。指标层以及权重为岸线自然状况(0.1)、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0.1)、生态流量满足程度(0.15)、水质优劣程度(0.1)、水体自净能力(0.05)、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0.1)、鱼类保有指数(0.1)、公众满意度(0.1)、河湖长巡查制度落实情况(0.05)、管理范围划定程度(0.05)、防洪指标(0.05)、供水指标(0.05)等 12 项指标。根据河流水文特征、河段类型、水质状况、水生生物特征、水力学状况变异点以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河段划分和监测布设。
分析结果:按河段分析,乡村段为亚健康状态;有水电站天然段评分为亚健康状态、无水电站天然段评分为健康状态;城镇段为亚健康状态,湿地公园段为健康状态,与现状河段管理程度基本符合。按指标层分析,开发利用水域岸线程度、水质优劣程度、水体自净能力、管理范围划定程度、河长巡河制度落实情况、供水指标、公众满意度等指标处于非常健康状态,岸线自然状况指标处于健康状态,较为准确的反映了近年来该地区在水域岸线管理、河长履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成绩明显;同时,防洪指标处于不健康状态放映出该区域现有防洪能力不足,不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和鱼类保有指数处于不健康,也反映出梯级水电站对生物状态的影响,应加强电站管理力度;底栖动物指数亚健康状态说明部分河段出现了污染情况,应排查污染源。
四、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深入分析河长制实施的目标和任务,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完整的河长制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生态修复、河长制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河湖健康状况进行实施效果评价,能够准确评估河长制实施过程中的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并精准提出问题解决建议。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河流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河长制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也有所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评估需求。
4.2 建议
随着河长制工作进入新阶段,河湖管护目标任务不断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1.常态化评估。根据河长制目标任务,建立以实施成效和影响为重点的常态化评估机制,动态掌握实施效果,及时总结河长制的制度效用并诊断政策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评估执行成效。
2 强化科技赋能。科学技术管理应用要纳入评估指标体系考核,推进智能监测(视频AI 识别、无人机巡河)、大数据模型、自动监测预警等方面运用,提升河长制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拓展社会成效评估。响应建设幸福河湖目标,量化人民满意度、提升人民幸福感。同时把发展“ 水经济” 产业链,建立“ 治理-增值-反哺” 良性循环,拓展为评估指标。将修复后的河湖资源转化为碳汇、旅游等可交易资产,促进价值转化。
参考文献:
[1]苏世亮,吕再扬,王伟,等.河长制规划实施评估:概念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J].地理信息世界,2019,26(4):20-23.
[2]王晨.河长制实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0.
姓名:王鲁云,民族:汉族,性别:女,籍贯:云南芒市,单位名称:,单位省市:云南省德宏州 单位邮编:,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职称:高级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