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钱军
衢州呈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绿色施工技术已成为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对提升工程管理质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有显著作用。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探讨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重点分析其在节能降耗、环保控制、材料优化及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文章旨在通过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的结合,提升建筑项目绿色化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现实支持。
关键词:绿色施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色施工理念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导向。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绿色技术的实施不仅关系到环境影响,也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工程成本控制。为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高效落地,必须从管理机制与技术路径两个层面协同推进,构建绿色工程管理体系。
一、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背景
(一)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政策驱动与市场导向
国家层面“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各级政府通过出台绿色施工管理办法、节能环保评价标准等政策文件,引导企业在工程建设中落实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求。政策不仅体现在建设环节的规范限制上,还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引导等方式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在项目中的实际落地。在市场层面,绿色建筑认证体系逐渐成为工程项目获取市场认可的重要指标,建筑开发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愈发注重项目的绿色形象与社会责任。
(二)绿色施工理念对工程管理模式的重塑作用
绿色施工理念强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全过程管理,这对传统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与革新要求。在项目管理流程中,绿色理念推动了管理目标的多元化,不再仅以工期和造价为核心,而是将节能、环保、安全、健康等综合因素纳入管理考量。施工组织方式因此发生转变,要求项目团队在技术选型、设备使用、材料采购等环节全面考量其环境影响。这一理念促使管理人员在制定施工计划与调度方案时,更加强调前瞻性与协同性,力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污染最小化,从而提升管理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工程的社会价值。
(三)绿色施工标准体系对施工全过程的引导价值
绿色施工标准体系在推动工程管理标准化与科学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标准体系围绕施工前期准备、现场管理、材料控制、能耗控制等核心环节设定了具体指标与技术要求,为施工企业在不同阶段开展绿色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标准的制定不仅提升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也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环保达标提供了评价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标准体系强化了施工过程的制度约束力,使得管理者能够依据标准开展自检、巡查与评估,及时纠正不符合绿色要求的作业行为。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实践路径
(一)绿色节能技术在施工现场的系统化应用
绿色节能技术在施工现场的系统化应用是实现建筑项目低碳运行的重要基础,关键在于构建以能效为核心的能源管理体系。施工阶段的临时设施、机械设备及照明系统均为主要能耗源,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系统控制。现场临时用电应优先采用高能效变频装置和自动感应照明系统,降低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大型机械设备在选型阶段需优先考虑节能等级高、污染排放小的型号,并配置能耗监测模块,实现用能实时分析与精细管控。施工现场动力系统如塔吊、搅拌机等应统一布设能源计量装置,形成数据闭环,支撑能耗分析和优化调度。为保证节能措施的落地效果,还需建立能源责任制,明确各作业单元的节能管理职责与考核指标,推动节能技术与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形成常态化融合,提高整体施工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
(二)绿色建材选择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机制
绿色建材的合理选择和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需通过科学的材料管理机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建材采购环节,应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先选择具有环保认证、低能耗生产背景和可再生特性的材料,并将环保性能作为招采评审的重要依据。在材料运输与储存阶段,应避免二次包装与浪费,推进材料的统一配送与集中堆放管理,减少现场污染与资源损耗。对于现场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应通过分类收集、定点堆放、统一回收等制度措施,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可重复使用的模板、脚手架、钢筋边角料等进行再加工处理,并纳入材料循环台账管理,提高资源周转率。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体系与信息化建材管理平台,建立绿色材料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推动施工资源由线性消耗向循环利用转变,为工程节约型和环保型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三)施工过程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周边生态与居民生活质量,需要建立多维度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扬尘控制是污染防治的重点环节,可通过采用喷淋降尘系统、硬化道路、封闭运输等措施,从源头减少粉尘产生与扩散。噪音污染治理应针对机械运行和夜间施工两个方面,采用低噪设备、设置隔声屏障并优化作业时间,控制施工噪声在合理范围内。污水处理方面,施工现场的生活污水与施工废水应分流处理,经沉淀净化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应建立规范的分类存放与转运机制,避免二次污染与违规堆放。在环境保护责任机制中,应设置专职环保监督员,负责污染物排放记录、环保措施落实及违规行为整改,并通过监测设备实现数据化监管。
(四)智慧建造技术对绿色施工的集成支撑作用
智慧建造技术的引入为绿色施工提供了全方位的系统支持,尤其在信息集成、资源调度与动态管理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BIM技术构建施工全过程的数字模型,可在项目初期识别资源浪费节点与能耗高峰时段,提前制定绿色施工方案。物联网传感系统部署在现场关键节点后,能够实时采集能耗、扬尘、噪声等环境数据,系统分析后形成自动预警与智能响应机制,提升施工活动的环境感知与动态干预能力。智能设备的使用,如自动喷淋系统、节能照明、智能配电柜等,不仅降低人力依赖,还优化能源结构与使用效率。调度管理平台结合AI算法,可根据工期、能耗、天气等参数,动态调整施工计划与资源配置,避免因重复作业或施工冲突造成的资源浪费。
(五)绿色施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策略
构建科学的绿色施工绩效评价体系是推动技术落地与管理优化的重要手段,应以过程管控与结果导向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形成可量化、可追踪、可比对的评估机制。评价体系应涵盖能耗控制、材料使用效率、环保达标情况、资源回收率等核心指标,并细化至每个施工阶段与作业单元,通过建立指标权重模型衡量不同环节的绿色表现。在操作层面,可结合日常巡查与专项评审数据,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动态评分与分析,实时反映项目绿色施工执行效果。绩效结果应与项目奖惩机制、承包单位信用评估及后续招投标资格挂钩,强化考核结果的管理应用价值。为保障体系运行,应设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定期开展审计与数据复核,提升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与客观性。
三、结束语
绿色施工已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选择,而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战略任务。在绿色施工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其在节能减排、环保管理、资源优化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推动绿色施工高效落地,需要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标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建筑行业可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应在实操层面深化应用探索,使绿色施工在更广范围内实现制度化与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徐鹤羽.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5,46(06):12-14.
[2]王涛.建筑工程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实践[J].建筑,2025,46(04):15-17.
[3]庞会语.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质量,2023,44(0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