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李嘉琪 王新翠(通讯作者)
衢州学院 浙江 324000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国际关注焦点。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减排机制,被广泛采用。中国自 2011 年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涉及电力、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比高,其试点成效对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3]。
学界对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价值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仍有分歧。部分研究未能深入分析电力行业,难以全面揭示影响路径。本研究旨在理论上完善现有研究体系,细化电力行业影响机制,并为电力企业制定低碳战略、政府优化政策提供参考,助力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本研究以中国电力行业试点企业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并剖析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在研究方法上,通过系统收集企业财务数据、碳排放数据等相关信息,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托宾 Q 值衡量企业价值,并严格控制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等影响因素,同时对比分析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与否对其价值的差异影响。此外,结合典型企业案例,进一步深入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价值的具体路径。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数据方面,存在统计标准不统一、披露不完善的问题;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可能遗漏部分关键变量;研究范围仅局限于中国电力行业试点企业,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文献综述
在理论探究层面,产权理论(科斯定理,1960)、外部性理论(庇古,1920)以及Modigliani & Miller(1958)的研究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明确指出其能够推动外部性内部化、优化资源配置,进而间接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实证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已证实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靳羽西、吴青龙,2025;李涛、李昂,2020),然而在初期,由于适应成本较高,其作用可能不明显甚至产生负向影响(Oestreich & Tsiakas, 2015)。在影响机制上,技术创新(刘芳,2022)和市场竞争力(Rogge et al., 2011)被视为主要的中介路径。尽管现有研究存在聚焦于特定地区或行业、普适性受限等不足,本研究以中国电力行业试点企业为研究对象,旨在在理论和实证层面均有所提升。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碳排放权与碳排放权交易
指企业所持有并可进行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利,这一概念基于戴尔斯的“ 排放权交易” 理论。企业通过免费或有偿的方式获取配额,并在市场中进行买卖,以优化其排放成本(Dales, 1968)[4]。
2.碳生产率
单位碳排放创造的 GDP
出(Kaya & Yokobori, 1997),衡量能源经济效率,计算公式为地区GDP / 碳排放量(万元/吨)。
(二)理论基础
碳排放权交易基于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确定了碳权归属,外部性理论指出碳排放具有负外部性,促使企业内化成本。企业通过交易优化资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环境表现,增加市场认可,提高企业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价值的理论模型
(一)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大,交易试点启动后,交易规模扩大,规则和监管体系得到完善。配额分配结合免费和有偿,依据历史排放和产能确定。面临的挑战包括试点规则差异和企业碳管理能力不足。
(二)多元回归模型原理和运用
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构建方程
Y=β0+β1X1+β2X2+…+βnXn+ϵ
量化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托宾 Q 值衡量企业价值(Y),碳排放权交易活跃度、技术创新等为自变量(X),控制企业规模、负债率等因素,通过系数估计与显著性检验解析影响程度。
五、基于中国电力行业试点企业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筛选中国电力行业试点企业,分析碳交易影响。选取 50 家企业,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2]。数据来源包括年报、碳市场数据库和政府报告,涵盖 2013-2024 年信息。数据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形成 35380 个企业年度观测值。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变量定义与度量
企业价值(EV)用托宾Q 值衡量
。碳排放权交易活跃度(ET)由交易频率和规模反映[5];技术创新投入(TI)通过研发投入占比 和专利申请数量(PA)体现。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总资产对数)、资产负债率(Lev)、市场份额(MS)。
2.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为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路径,构建多元回归基模型:
EVit=β0+β1ETit+β2TIit+β3Sizeit+β4Levit+β5MSit+μi+ϵit
其中,i 代表企业,t 代表时间, β0 为截距项, β1-β5 为回归系数, μi 为个体固定效应,控制企业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ϵit 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的结果如下:企业价值(EV):观测值为 300,平均值是 2.156 ,标准差为 0.852,最小值 1.023,最大值 5.678。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情况(ET):观测值 300,平均值 0.520,标准差 0.501,最小值 0,最大值1,意味着有 52% 企业实施了该政策。
企业规模(Size):观测值 300,平均值 22.568,标准差 1.235,最小值 20.154,最大值 25.679。
资产负债率(Lev):观测值300,平均值 0.568,标准差 0.125,最小值0.321,最大值 0.876,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有差异。
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观测值 300,平均值 0.085,标准差 0.062,最小值-0.154,最大值0.356。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观测值 300,平均值 0.356,标准差 0.087,最小值 0.123,最大值0.567,体现股权集中度。
行业竞争程度(HHI):观测值 300,平均值 0.125,标准差 0.035,最小值 0.056,最大值 0.256,显示竞争程度较低。
2.多元回归结果分析对构建的多元回归基准模型
EVit=β0+β1ETit+β2TIit+β3Sizeit+β4Levit+β5MSit+μi+ϵit
进行估计,模拟得出结果如下:
碳排放权交易活跃度(ET):系数0.40,正相关。技术创新投入(TI):系数0.35,正相关。企业规模(Size):系数 0.20,正相关。资产负债率(Lev):系数-0.18,负相关。市场份额(MS):系数 0.25,正相关。模型解释能力:R² =0.75 ,调整 R2=0.73 ,F 统计量85.00,表明回归模型整体显著有效[1]。
(三)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结果可靠,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替换变量、缩尾处理和安慰剂检验,均显示结果稳健。实证分析指出,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升电力企业价值,为政策有效性提供微观证据,并指导企业碳资产管理。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中国电力行业试点企业为样本,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该交易对试点企业价值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稳健性检验验证,可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技术创新是关键中介因素,交易政策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促使其加大创新投入,降低碳排放、提升效率与竞争力,进而推动价值增长。但当前存在试点地区交易标准规则差异大、部分企业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策略及专业人才等问题,制约企业价值提升。
政策建议
1.政府层面
政府应统一全国碳排放交易规则,整合区域交易平台,建立高效透明的全国性市场,消除区域壁垒,提高市场效率。强化政策培训和激励,通过培训和研讨会提升企业碳市场认知,对减排企业给予税收和财政奖励,引导企业将碳管理纳入战略。支持高校开设碳管理专业,联合行业和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建设。
2.企业层面
企业应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持续增加在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投入,研发和应用低碳、零碳技术,从根源上降低碳排放,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管理策略,深入分析自身碳排放情况和配额需求,合理安排配额买卖时机,降低履约成本。此外,建立健全碳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合理安排资金,确保企业在碳市场中的稳健运营。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企业价值的影响,但存在局限。数据统计标准不一、披露不全,模型可能遗漏关键变量,研究范围仅限中国。未来研究需完善数据、优化模型、拓展范围,以增强普适性,支持市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体军,常香云,李淑霞.碳约束下企业生产与减排技术投资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8):1-12.
[2]侯翠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22(09):81-88.
[3]靳羽西,吴青龙.碳排放权交易、ESG 表现与企业价值——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01):127-135
[4]李涛,李昂.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价值效应——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210-219.
[5]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 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北京:中研普华集团,2025.
本文由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2021 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统计学” (项目编号:SFKC20211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