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盐城市农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胡明星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5

1 引言

乡村振兴进入高质量阶段,对“人—地—业—治”系统提出协同升级要求。体育正从“配套项目”转变为“牵引工程”,是提升健康、带动产业、涵养文明与改进治理的关键变量。盐城生态良好,县域经济与公共服务有承载力,但城乡体育资源存在结构性失衡、效率不高等问题。推动农村体育从“设施供给型”转向“价值创造型”,以低成本实现高公共价值,是盐城面临的现实课题。本文兼顾问题与价值,提出有盐城特色的方案。

2 农村体育与乡村振兴理论溯源

2.1 概念与功能

农村体育是在乡村以农民为主体、以健康与发展为目标的公共与准公共体育活动、设施与产业综合体。其功能应从单一“运动—健康”重构为“健康提升—社会整合—产业增值—生态涵养—治理提效”五维谱系:改善体质、强化村社纽带;通过赛事与场景带动消费与品牌;导入低碳生活;借助标准化、数字化服务提升基层治理。

2.2 赋能机理

乡村振兴强调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农村体育通过三条路径赋能:其一,健康资本路径,以运动干预降低慢病风险、提升劳动生产率;其二,文化重塑路径,以传统体育与节庆赛事承载乡土记忆、重塑共同体认同;其三,制度—技术路径,以数字平台、数据治理与社会参与提升效率与透明度。三条路径合力带动生态振兴,形成协同增益。

3 农村体育价值耦合分析

3.1 健康保障:促进生活富裕

科学健身能降低因病返贫风险,减少医疗支出,提高出勤与作业效率。结合农时与年龄结构,开展分层训练与体医融合筛查,形成“预防—干预—随访”闭环;在村级阵地嵌入步道、健身点与简易器械,叠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带练与家庭指导,把健康资本转化为收入能力。

3.2 文化传承:激活文明基因

渔盐文化、湿地生态与农耕传统为项目活化与节庆赛事提供富矿。将民俗体育(秧歌、拔河)与大众项目(跑步、骑行、定向)融合,打造年节赛事与村赛联赛;以“体育 非遗”“体育+乡风文明实践所”助推移风易俗与村规民约,强化公共精神。

3.3 生态优化:驱动绿色生活方式

以步行、骑行、皮划艇等低碳项目导入绿色出行;将田野步道、堤岸骑行廊道、湿地徒步线路纳入国土绿道,拓展运动空间并带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环保标准、垃圾回收与“无痕赛事”,塑造“低碳—健康—美丽乡村”。

3.4 治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村级体育组织网络,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社会组织协同,提供经常性公共活动与协商空间;赛事与活动组织化、标准化与公开化,促进资源透明与绩效导向;通过预约、评价、场地开放监测等数字化手段,为监督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4 盐城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困境

4.1 现状诊断

盐城农村体育呈现“底盘稳、动能起、特色显”:县乡两级设施逐步完善,村赛与镇级联赛活跃,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志愿者壮大,运动旅游与生态运动场景与地方文化结合;部分乡镇探索“体育+农业+文旅”复合业态,形成节事活动与周末经济客群;“智慧健身步道”“村级体育角”等应用落地,信息逐步线上化。

4.2 发展困境

一是主体单一,政府供给占主导,社会组织与市场主体参与不足,村民组织化参与不高。二是政策碎片化,相关部门缺乏一体设计与统筹,导致重复建设与标准不一。三

是认知滞后,将体育等同“场地+器材”,忽视组织与服务供给、数智化运营与产业链延伸。四是治理不科学,立项与考核偏重“数量—规模”,数据采集与用户画像薄弱,运维保障与第三方评估不足,造成“建用脱节”。

5 盐城市农村体育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

5.1 培育特色体育产业

以渔盐文化与滨海湿地生态为基础,通过“活化—品牌—市场—制度”四环推进,打造具有“盐味”特色的乡村运动会、节庆赛等赛事 IP,带动农副产品和文旅消费;孵化骑行、徒步等轻资产项目,构建“体育+文旅+康养+研学”多元场景;以县域年度赛事和乡镇周末赛稳定客流,实行“一赛一案”管理;并通过人才培养、土地与税费支持、完善保险与财政引导等措施,提升项目抗风险能力,构建以赛事为引擎、场景为载体、产品为支点的体育产业集群。

5.2 构建“数字+实体”复合服务体系

以“盐城农村体育云”为底座,打通体卫、文旅、农业与基层治理数据,形成人群画像与项目偏好。线上集成预约、报名等功能,线下完善步道等设施,以五维指标闭环联动。建设乡村运动地图与救援“电子围栏”,实现导航打卡与应急联动。引入联合运营模式,采用混合服务模式,并以数据安全等为底线保障。

5.3 建立专项基金与动态监管

设立“农村体育振兴专项基金”,以财政引导、社会资本为主,建项目储备库与三年滚动计划,推广“财政引导+社会跟投+PPP(可经营)+绩效付费”融资模式;构建立项到退出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第三方评估+群众随手评+信息公开”监督,将绩效结果与资源配置挂钩;完善安全标准与应急预案,落实强制保险与风险分担;对高效项目“以奖代补”,对低效项目整改或转化功能。

5.4 实施“科学健身下乡”工程

以体医融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双轮驱动”,推动科学健身“直达农户、精准到人”。针对老年、妇女、青少年及务工青年等重点人群,开发分层课程与标准化教案,配套短视频和移动手册。依托家庭医生和乡镇医院开展风险筛查、开具运动处方、实施慢病干预,并提供农忙防护训练。打造“院落操—田埂跑—工间操”等日常锻炼场景,倡导“每天一小时、每周三次”微习惯。由医生、康复师、指导员及体育教师联合指导,将科学健身纳入公共服务与签约服务包。

6 结论

农村体育是盐城乡村振兴的“新基建、硬抓手、强引擎”,旨在以公共价值为导向,提升健康资本、激活文化基因、重塑生态方式并提效基层治理。未来,盐城应依托数智化牵引、制度保障和产业融合,推动“产业—服务—治理”协同升级:打造特色赛事与场景塑造县域品牌,借助“数字+实体”提升服务体验,通过专项基金与绩效管理确保公平可及,并以“科学健身下乡”夯实健康基础,以此“小切口”实现“大变化”,使农村体育成为盐城振兴的韧性底盘与持续引擎。

参考文献:

[1]王慧文,黄晓灵. 中国体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关系与推进路径[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5, 49(2): 84–97.

[2]任海.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1): 1–8.

基金项目:2025 年度盐城市政府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5skB254;2025 年度盐城市自然科学软课题,项目编号:yckxrkt2025-102

作者:胡明星(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