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作者

李芳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生产活动涵盖危险化学品的研发、加工、储存与运输等多个环节,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显著,安全风险点分布广泛且相互关联,安全管理难度极大。近年来,化工领域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每一次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巨额经济损失,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破坏,引发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与担忧。因此,强化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成为化工企业保障生产运营安全、维护企业声誉、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提前察觉潜在风险因素,制定并落实合理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深入研究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和策略,对提升化工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

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其独特性首先体现在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上。从原料储存到化学反应,每个环节都可能因温度、压力等参数失控而引发连锁反应。比如某些剧毒化学品一旦泄漏,不仅会直接威胁操作人员安全,还可能通过空气扩散影响周边数公里范围。这种“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特性,使得化工安全必须考虑整个系统的关联性。

与普通制造业不同,化工风险的潜在危害往往呈现“ 隐性积累、突然爆发” 的特点。某些隐患可能潜伏数月不被察觉,但一旦触发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2015 年天津港爆炸事故就是典型案例,原本普通的硝化棉自燃最终引发了连环爆炸。这种非线性发展的风险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全天候的监测预警机制。

化工风险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多因素耦合上。设备老化、人为失误、自然灾害等单一因素可能不足以致灾,但当这些因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叠加时,风险指数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夏季高温时段的管道腐蚀、夜班交接时的操作疏忽、台风季的储罐加固等,都需要纳入动态风险评估体系。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化工安全管理不能简单套用其他行业的经验,必须构建专门的技术防控体系。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与技术

化工企业识别风险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础的是“ 经验判断法” 。老师傅们通过多年积累的行业直觉,能敏锐察觉设备异响、气味变化等细微异常。这种方法虽然传统,但在预防储罐渗漏、管道结垢等常见问题上依然有效。不过随着工艺复杂化,单靠人力观察已不足以应对新型风险,需要更系统的技术手段作为补充。

定性分析工具中,“ 安全检查表” 是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企业根据历史事故数据制定详细清单,像体检项目般逐项排查反应釜密封性、防爆装置有效性等关键点。某化工厂曾通过这种方式,在例行检查中发现冷凝器压力阀存在设计缺陷,及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蒸汽爆炸。更高级的“ HAZOP 分析” 则采用结构化讨论模式,由多专业团队假设各种“ 如果⋯会怎样” 的情景,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识别新工艺中的潜在危险。

定量技术方面,风险矩阵将事故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坐标定位。比如将环氧乙烷泄漏概率与人员伤亡范围量化评分,最终落在矩阵的红色高危区域,这种可视化工具能帮助决策者快速锁定优先处理事项。现代企业还引入“ Bow-Tie 模型” ,像绘制蝴蝶结般左侧分析事故诱因,右侧推演后果路径,中间聚焦关键防控点,使复杂风险变得一目了然。

技术进步为风险识别带来新突破。红外热成像仪能提前发现设备过热点,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工检查高空装置,AI 算法通过分析十年事故报告预测薄弱环节。某跨国化工集团应用的数字孪生系统,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应急方案效果,大幅提升风险预判准确性。但要注意,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判断,去年某智能监测系统就因误判腐蚀信号导致误报警,最终还是靠工程师现场复核才确认设备状态。

特殊作业风险识别需要专门方法。动火作业前采用“ JSA 工作安全分析” ,把切割焊接分解为十几个步骤评估;受限空间进入执行“ 气体检测五步法” ,确保氧气、可燃气体、有毒气体三项指标全部达标。这些标准化流程就像手术前的消毒程序,看似繁琐却能阻断 90% 的作业事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识别方法都要随工艺变更动态更新,某企业改造生产线后沿用旧检查表,结果漏检了新安装的泄压装置,险些酿成事故。

三、风险控制的关键策略

化工企业控制风险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工程技术措施是最直接的防线。在设备层面,采用“ 本质安全设计” 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比如用低毒溶剂替代苯类物质、安装连锁保护系统防止误操作。某农药厂将反应釜的冷却系统改为双回路设计后,即使主泵故障,备用系统也能立即启动,有效避免了数十起可能的超温事故。对于无法消除的危险源,物理隔离是关键,防爆墙、泄爆片这些“ 硬屏障” 就像给危险工序套上防护罩,去年某化工厂的氯气储罐区因加装双层密封系统,在台风袭击时成功阻断了泄漏。

管理措施构建了风险控制的制度框架。“ 作业许可制度” 把高风险活动关进制度的笼子,动火作业前必须经过申请、审批、监护三重把关,就像手术需要主刀医生、麻醉师、护士各司其职。某石化基地推行“ 五分钟安全确认法” ,要求班组交接时必须共同检查设备状态,这个简单举措使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下降了近四成。人员培训要避免“ 走过场” ,采用 VR 模拟事故场景让员工亲身体验,比单纯背诵操作规程更能培养风险意识。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制度不能一成不变,某企业每季度组织“ 最差实践分享会” ,让员工分析近期行业事故,据此更新自己的管控清单。

应急响应是风险控制的最后屏障。分级预警机制如同给企业装上“ 风险雷达” ,将泄漏、火灾等事件按影响范围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对应不同的处置权限和资源调配。去年某化工厂环氧乙烷泵房发生微小泄漏,因触发黄色预警,五分钟内就完成了区域疏散和专业堵漏。应急演练要突破“ 剧本化” 局限,采用“ 双盲测试” 在不通知时间地点的情况下突然拉响警报,某次演练中暴露出应急物资柜被杂物堵塞的问题,促使企业建立月度检查制度。与周边社区建立应急联动同样重要,定期组织居民开展防护知识培训,确保事故发生时能有序撤离。

风险控制策略需要动态优化。引入“PDCA循环”持续改进,某氯碱企业通过分析近三年所有未遂事件,发现70%与阀门操作相关,于是研发了防误操作智能锁具。跨部门协作也至关重要,设备部、生产部、安环部每月召开“风险联防会”,像拼图般整合各自掌握的风险信息。对于新出现的纳米材料等特殊风险,要建立专项管控方案,某涂料厂为石墨烯车间单独制定防爆除尘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这些策略如同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放过细微隐患。

四、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构建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从顶层设计人手,将零散的管理措施整合成有机整体。许多企业采用“四梁八柱”式框架,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梁,支撑起标准规范、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等八大支柱。某大型石化集团实施的“体系融合”项目,把ISO45001职业健康标准与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嫁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轨运行模式。这种体系不是静态的规章制度集合,而是像生命体般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每月通过“管理评审会”诊断运行效果,去年就据此优化了承包商准入流程。

标准化建设是体系落地的关键环节。制定《岗位安全操作手册》不能简单照搬行业模板,而要像定制西装般量体裁衣,某农药厂针对中控室开发的“三色操作卡”,用红黄绿区分紧急、常规、禁止操作,即使新员工也能快速掌握要点。数字化平台让标准“活”起来,某企业开发的“安管通”APP将三百多项规程转化为短视频和交互题库,员工扫码就能获取设备操作指南。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执行需要文化土壤支撑,推行“安全积分制”把隐患排查与绩效考核挂钩,比单纯处罚更易激发主动性。

持续改进机制如同体系的“免疫系统”。借鉴航空业的“自愿报告制度”,鼓励员工匿名提交未遂事件,某氯碱企业由此发现的蒸馏塔密封缺陷,比常规检查提前了两个月。大数据分析能发现隐患规律,某园区整合十年事故数据绘制出“风险日历”,显示雨季触电事故高发,据此调整了防雷检测频次。跨企业对标也很有价值,参与“责任关怀”倡议的化工企业定期互查,去年某次互查中借鉴的“五分钟应急响应圈”方案,使应急效率提升显著。

体系优化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平衡。当引入新工艺时,某纳米材料厂采用“变更管理五步法”,从原料替代到废弃物处理全链条重估风险;而对于交接班、设备巡检等基础工作,则通过“标准化视频考核”确保执行不走样。这种既有弹性又保底线的设计,使安全管理体系既能适应技术革新,又不会在基础环节掉链子。最终形成的不是厚厚的文件册,而是融入每个操作动作的安全基因。

结束语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是一项涵盖众多环节、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工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深刻认识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要意义,灵活运用科学多样的风险识别方法,全面落实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控制策略,化工企业能够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合规运营和社会稳定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化工企业应持续加强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不断优化风险管控体系,积极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推动化工行业朝着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sφ

参考文献

[1]张苓利, 黄宏智. 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J]. 化工管理, 2021, (01):120-121.

[2]刘慧娟. 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J]. 化工设计通讯, 2020, 46(12): 126-127.

[3]刘晓红. 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J]. 化工管理, 2020, (31):122-123.

[4]冯建栋.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管理措施[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