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化学工程在新兴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前景展望

作者

黄阳

身份证号码:429001198908255660

引言

当前全球面临水体污染加剧、固废堆积泛滥、碳排放超标等严峻生态挑战,传统环保技术多依赖末端治理,存在能耗高、易产生二次污染、资源回收效率低等短板,难以适配源头减污、资源循环、低碳发展的现代环保需求。

一、绿色化学工程在新兴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

1.1 水污染治理领域

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绿色化学工程通过技术革新实现难降解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回收。针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难降解有机废水,传统处理工艺易产生二次污染,而基于绿色催化剂的高级氧化技术可实现污染物的深度降解:选用低毒、可循环的催化剂,在温和反应条件下激活氧化剂产生高活性自由基,快速破坏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水与二氧化碳,避免传统化学氧化法中有毒试剂的大量使用。

1.2 固废处理与资源循环领域

在固废处理与资源循环领域,绿色化学工程推动固废从无害化处置向高值化回收转型。针对电子固废中贵金属的回收,传统工艺依赖强酸强碱浸出,易造成严重的土壤与水体污染,而绿色浸出剂的应用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选用低毒、易降解的绿色溶剂,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实现贵金属的高效溶解,后续通过简单的分离工艺提取贵金属,减少化学试剂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提升资源回收效率。在塑料污染治理中,生物降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核心方向:利用可再生原料,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备可降解塑料,其在自然环境中可被微生物逐步分解为无害物质,替代传统难降解塑料用于一次性制品,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1.3 低碳环保领域

在低碳环保领域,绿色化学工程为减碳、固碳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工业尾气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诱因,绿色吸附材料的应用为碳捕捉技术注入新活力:研发具有高吸附容量、可循环使用的绿色吸附材料,如改性生物质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在常温下即可高效吸附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吸附饱和后通过温和条件实现解吸,回收的二氧化碳可进一步转化为化工原料,实现捕捉 - 转化的低碳闭环。在新能源材料制备中,绿色化学工艺大幅降低污染排放:传统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过程能耗高、污染大,而采用绿色合成工艺,以低毒原料替代传统有毒试剂,通过低温反应实现正极材料的精准合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在氢能储存领域,研发高效、安全的绿色储氢材料。

二、优化策略

2.1 技术研发

在技术研发层面,需聚焦核心瓶颈突破与技术适配性提升,夯实绿色化学工程的应用基础。加强关键材料与工艺的自主攻关,针对高效绿色催化剂、低能耗膜材料、高选择性吸附材料等核心技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壁垒,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将绿色化学工程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例如在水污染治理中,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变化,联动绿色氧化工艺自动调整反应条件;在固废处理中,利用 AI 算法优化绿色浸出剂的用量与反应时间,实现技术应用的精准化与高效化,进一步拓展绿色化学工程的应用价值。

2.2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层面,需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与激励,降低绿色化学工程产业化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于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对采用绿色化学技术的环保项目提供税收减免或贷款贴息,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同时,搭建产业化示范平台,选择典型环保场景建设绿色化学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实际应用效果展示技术优势,引导更多企业参与技术推广。

2.3 标准建设

绿色化学工程应用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标准,鼓励绿色化学技术应用;制定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评价标准,如能耗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等,防止伪绿色技术充斥市场;制定绿色化学技术应用的全过程标准,如应用原料、过程工艺、应用产物等,明确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检测方法,使得绿色化学技术应用真正具有环保效益;落实标准,监督和指导绿色化学技术应用,加强环保部门与产业协会的监督与指导力度,对采用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的企业进行不定期抽检,对绿色化学技术应用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改。

三、前景展望

3.1 技术融合

首先,绿色化学工程技术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融合,形成智能、精准的环境工程新工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将成为指导绿色化学新工艺的优化规律: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的环境工程技术数据进行解析并指导绿色化学工艺各参数的优化,在碳捕集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尾气中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对绿色吸附反应剂的使用量与反应温度等进行自动调节,捕集效率最高。大数据可以训练出指导绿色化学技术应用效果预测模型,提前发现绿色化学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因参数的不当引起的环境工程实施效果的不稳定。在环境工程中物联网技术将对环境工程过程进行全流程可视化:以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绿色氧化技术为例,在工艺实施的过程中,将物联网感知器件置于工艺中,实时对工艺中的绿色氧化反应进行数据采集,并将信息传递到云端服务器中,实施人员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随时监控工艺的处理进度与效果。

3.2 场景拓展

拓展场景空间是指绿色化学工程的发展由原来的环保行业不断拓展延伸到更多的新场景当中,涉及更高层次的复杂生态环境。在农田绿色化场景中可以开展相关的农业绿色化学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绿色化的农业环境:如高效生物农药降解技术,用于替代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高危农药,保障土壤和水资源的绿色健康应用,针对农田退水进行绿色化学技术的处理,去除非营养盐氮磷,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在海洋绿色化场景中可以开展绿色化学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撑,研发海洋溢油可降解吸附材料,对海洋溢油实现良好的吸附效果。

3.3 产业协同

从产业协同角度来看,发展绿色化学工程能够促进绿色化学工程在不同行业间开展联动、不同产业间形成循环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包括绿色化工业—绿色化环保业—新清洁能源业横向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绿色化技术基础研究机构—绿色化技术示范企业—绿色化工产品推广机构—绿色化工产品回收产业链纵向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结语

本文探讨了绿色化学工程在水污染治理、固废循环、低碳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以减污降耗优势突破传统环保局限,但技术稳定性、产业化成本等问题仍需突破。通过技术融合、场景拓展与产业协同,绿色化学工程将更深度适配环保需求。相信随着技术迭代与体系完善,其将成为环保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为生态治理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胡金龙. 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节能中的运用研究[J]. 清洗世界,2024,40(07):61-63.

[2]王强.绿色环保理念下的污水处理与中水利用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4,42(11):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