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后作业设计研究
王唯
遵义市第十一中学 563000
一、“双减”政策的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标志着“双减”政策的正式实施。这项政策的核心目标一是显著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校内作业负担,二是严格规范并大幅压减校外学科类培训负担。2 政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一定的积极成效,大多数家长对“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认为它减轻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3
而从更深层次来看,“双减”政策并非仅仅是教育体系的局部调整,而是一场旨在重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深刻性改革。“双减”意味着学校必须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通过优化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尤其是课后作业设计,来确保学生学业质量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有效替代过去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所以课后作业设计的改革是基础教育对双减政策的回应。
“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新要求
“双减”政策对课后作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政策明确指出要杜绝“题海战术”,倡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业练习。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作业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分层布置练习”和“精细量化作业内容”等科学化的教学安排,即使学生在校时间有所缩短,教学任务仍能达标完成,并显著提升家长满意度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作业,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营造良好的作业氛围 。
此外,政策还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整体设计课后服务方案,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这表明,“双减”政策通过“ 5+2 ”课后服务模式和对校外培训机构作业布置的严格限制,旨在将学校重新确立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核心阵地。这种政策设计要求学校必须内化并优化所有学习过程,包括课后作业的有效管理和设计,以确保在校内就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有效回应家长对学业质量的担忧,并减少对外部辅导的依赖。这种对作业精细化和分层布置的强调,也体现了教育从“一刀切”模式向个性化、高效能学习的转变,旨在确保有限的作业时间能够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因此,“双减”政策的推行迫使教育理念进行根本性转变,使教育回归其育人本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课后作业的设计也因该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理念的转变,要求课后作业从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转向更具探究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任务型学校,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原则与创新策略
(1)丰富作业类型,提升趣味性与实践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历史课后作业应突破传统单一的习题模式,实现类型的多元化 。应将习题类作业减少,这类作业只作为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识别学习薄弱点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作业”的代名词。同时适度增加实践类作业。这类作业涵盖调查、创作、体验和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置于真实或模拟的历史情境中,鼓励他们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核心学科素养至关重要。
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应注重“挖掘乡土资源,增强作业实践性”。将课堂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布置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实践性作业。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名人纪念馆、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并撰写参观笔记或制作宣传画报。这种实践性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通过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融合,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有效培养了“家国情怀”。
(2)分层布置作业,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发展
鉴于学生在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的差异,历史课后作业的布置应实行分层布置。统一的作业模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造成培育不足或作业过难。新课程改革倡导“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发展。这种做法不仅能减轻学业负担,还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3)优化作业评价机制:
作业评价与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盲点和不足。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评价机制应从单一的教师批改转向多元化,融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能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需要改进或强化的知识内容,并促进学生在互评过程中提高表达与协作能力。
四、“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成效与未来挑战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初中历史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变化。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政策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提升了家长满意度,同时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方面展现了积极作用。然而,政策的长期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诸多挑战。“双减”政策的成功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将政策理念转化为日常教学实践。这意味着需要持续赋能教师,使其具备设计和实施以质量为核心、以素养为导向的作业的能力。通过这些努力,历史教育才能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