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小提琴与钢琴的二重协作性
宋飞
河南大学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引言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广泛涉猎众多题材,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音乐大师之一。他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的兴起与衰退等变革事件,这些变革对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技法、音乐色彩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他创作的音乐元素。贝多芬一生创作了10 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第五号最为著名。这首作品创作于1800 年下半年,正值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法国成为了当时整个欧洲首屈一指的国家,期间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正好与贝多芬追求人人平等的理念一致,[1] 受此影响,这首作品生动明媚、鲜活惬意、充满生机与希望,展现了贝多芬乐观向上、充满朝气的个人风貌。
《春天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本文重点分析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两声部间的二重协作性。
一、《春天》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与演奏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F 大调,快板,结构图如下:

1、关于呈式部
第 1-25 小节是呈示部的主部乐段,1-10 小节是作品的主题。作品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这三个乐句中前一乐句的结尾音是其后一乐句的首音,构成了“鱼咬尾”的形式,连绵不绝的旋律给人以温暖抒情之感,联想到潺潺的溪流和春日乍暖的阳光。作品开端的主题旋律在小提琴声部,在演奏时要注意进入的第一个音 A,琴弓与琴弦如果贴的太紧,可能会出现紧张的音效,如若贴的太松,难免音效发飘,笔者建议放松右臂肌肉,尽量把音色奏出从容惬意的舒心感;钢琴声部采用连贯的分解和弦来丰富音乐的和声感和音响效果,在此处为了突出小提琴的主旋律,钢琴演奏者可以适当减少力度,尽量弹奏出轻柔连贯缠绵的感觉。第 11-25 小节,主题转到钢琴声部,不仅仅是完全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音阶列、加花等形式,使音乐更加丰盈生动。
连接部是 26-38 小节,f 小调,以钢琴声部紧凑而又坚定的一串十六分音符展开,以四个四分音符引出小提琴声部歌唱性的旋律,在这一乐段中,贝多芬赋予两种乐器生命,像是对话问答式的音乐进行,钢琴声部也像小提琴一样独立发展起来,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声部在发展时要注意强弱的对比,由弱至强循序推进,赋予音乐激昂的色彩。
接下来进入呈式部的副部 38-86 小节,采用 C 大调,色彩随着音乐的流动变得明亮又昂扬,小提琴跨小节的切分音对应钢琴声部丰满浑厚的柱式和弦,表现出坚毅的音乐感情,两个乐句之后,进入46 小节:
小提琴声部采用了三次上行的旋律作为三个乐句的开始,并运用跳音的技法,仿佛是种子破土而出一般,给人一种斗志昂扬的情绪,“春天”的艺术形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关于展开部、再现部、结束部
87-123 小节是作品第一乐章的展开
第 87-97 小节,展开部由两声部间的齐 感情基调,紧接着小提琴声部的逐渐向上的旋律线,让色彩越来越明亮,所对应 的动力性,在提琴声部做休止的时候,钢琴声部采用下行的八度 对比。钢琴演奏者在弹奏这两个乐句时,要注意弹奏装饰音要清 97 小节时,右手的八度音程要干净整齐,不碰到其他音,不断加强指 果, 左手保持八分音符和弦的动力进行,连贯有力量。
98 小节后,小提琴声部 乐氛围,此材料持续了四个乐句,不断向前推 分的音型与钢琴声部逐渐上行的三连音竞 音时要注意音色的紧张感和力量感, 时要注意右手指法的合理分配,尝试不同的指 16 小节,两声部由 sf 的力度突然转弱 部先交替进行颤音演奏,再一起进行。在实 的不统一,练习时可以先放慢速度,跟随节拍器,与另 度上的整齐统
再现部是 124-209 小节,再现了 F 大调的呈式部,结构与呈式部一致,且所需要注意的演奏细节也一致,不同的是这次由钢琴声部先奏主部主题,副部变为主调的再现。
210-247 小节是结束部,F 大调,在再现部结尾营造的宁静氛围中,结束部先展开了以小提声部为首的问答式的乐句,两声部一问一答,轻松融洽。
第 212 小节至第 219 小节两声部进行齐奏,从弱至强,依句递进,演奏时两声部间尤其要注意配合,做到和声的干净整齐,同时进入同时结束,练习的时候尽量放慢速 声部演奏者间的默契。从 231 小节开始,小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交替使用三 连音为另 声部作伴奏节 力度表情逐渐增强,最后两声部齐奏以紧凑有序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形象塑造地辉煌坚定,以三个短而有力的八度音激昂地结束了第一乐章。
二、《春天》第一乐章二重协作性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所以在小提琴演奏者和钢琴演奏者合作之前,双方不仅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春天奏鸣曲》的历史背景,还要 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只有做到理解上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音乐间的合作。通过上文对贝多芬创作背景的简要分析,可以感受到他所创音乐中所蕴含的倔强、自信蓬勃,二声部在演奏时要充分展现出贝多芬赋予《春天》独特的精神风貌。
1、关于主奏与伴奏
主奏与伴奏是指在二重奏演奏过程中,一个乐器演奏主旋律,占主导地位,另一乐器给予织体伴奏,处于相对伴奏地位。[2] 双方都应以突出音乐主题为目的,不能抢主题声部的旋律线,使听众在欣赏作品时沉浸于和谐融洽的主题中不被伴奏声部干扰,主奏与伴奏都十分的重要,拥有其所特有的音乐特点和特殊性。在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有许多伴奏与主奏协同演奏的乐段,下面用呈式部的主题加以分析:
第 1 小节开始呈式部的第一次主题旋律,由小提琴担任主奏, 演奏时要注意虽然谱面标记有弱的记号,但作为主奏要在钢琴声部之上,柔美又坚定, 可以稍自由些, ,使旋律舒张有度,展现音乐色彩,钢琴声部作为伴奏,演奏时要在小提琴声部之下,织体要 动性,右手弹奏分解和弦时,触键尽量做到干净,符合节拍节奏,但又不可作机械化的消极伴奏, 伴奏也要赋有细腻的感情,为主奏起到较好的衬托作用。第 11 小节处,两声部的演奏者要迅速敏捷地转换自己的身份,主题交换到了钢琴声部,钢琴演奏者在弹奏主奏时,要改变衬托者的观念,做好主导作用。
2、关于齐奏
在器乐的演奏形式中,齐奏是指两位以上的演奏者,按相同音高或八度音程同时演奏同一旋律。因个人的差异性,齐奏过程中的最难攻克的点在于多位演奏者能整齐统一地奏出相同的旋律,不管是在气息、语气、节奏、拍点上都要有准确的对位。
在贝多芬这首《春天奏鸣曲》中,采用了多处小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齐奏颤音,突出了作品古典主义风格特点。颤音的齐奏,音型细碎且快速,想要达到好的演绎效果时十分不易的,一旦出现任何语气、对位、节拍上的差异,没有达到齐奏的要求,就会出现混乱,破坏韵律的美感。
第 122-124 小节是典型的二声部颤音的齐奏,小提琴声部与钢琴演奏者的左右手声部形成了三个声部的颤音齐奏。钢琴声部的演奏者要注意双手的配合,不光要做到自身左右手在演绎音型间的整齐对位,手指触键要敏锐自如、干净有流动性,还要仔细听辩小提琴声部;小提琴声部在演奏颤音时,左手应保持松弛,抬指不可太高,以便于抬指后迅速下落按弦,自身技术上做到音律平均、音色干净后,再与钢琴声部配合。双方在齐奏的过程中都要保持敏捷的听觉,以达到韵律起伏间的整齐统一。
3、关于重奏
在二重奏的室内乐中,重奏是最常见的演奏形式,《春天奏鸣曲》中大部分的乐句都是以重奏作为主要的演奏形式,重奏要求不同声部的演奏者在协作时做到和谐统一,不可变为其中一个声部的炫技,小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在重奏时能够突显音乐的和声性,更能表现出音乐的色彩色调。下面用其中一段重奏乐句进行分析:
如谱例所示,该乐句中小提琴声部与钢琴双手声部共同形成三声部的重奏,这三个声部互相独立却又相互影响交融,第 54 小节小提琴声部持续的上行琶音与第 56 小节钢琴右手声部下行的八度音程琶音突显出强烈的对比,而此时的钢琴左手声部用整齐连续的八分音符形成动力感强的低声部,为旋律提供涌动力量,在协作时值得注意的是,小提琴声部将乐句推向高潮点时承接尤为重要,此时的钢琴声部要饱满、激昂,使衔接部分自然,达到昂扬乐观音乐的统一。
图 2.3.1

结论
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丰富、动人,此文分析了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中透着贝多芬对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热情和对美好 旋律优美,动人心弦,是小提琴作品中最值得学习的奏鸣曲之一 。笔者通 该作品时协作关系的重要性,演奏者在提高自身独奏技术的同时,还要运用 同声部间的联系,不同声部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 作者要 美上的共识,在演绎时通过不断调整音色、力度等音乐表现力,发挥出二重协作性的作用,让作品听起来更加细腻饱满。
参考文献:
[1] 杨瑞雪. 论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钢琴声部的演奏研究[J]. 黄河之声,2012.
[2] 蒋衍.《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J]. 北方音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