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践逻辑与行动框架
周虹妤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626100
引言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短缺等原因,语文教育整体质量相对滞后,存在教学内容传达浅、课堂互动弱、学生语言发展慢等问题。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成为突破时空限制、推动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方式。初中语文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在远程环境下如何保持教学的温度、深度与张力,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尽管各类平台工具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持续推进,但若缺乏一套系统的、面向质量提升的实践逻辑与操作框架,远程教学很难真正实现“提质增效”。因此,本文从教学本质出发,聚焦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堂,提出涵盖目标设定、教学组织、资源匹配、互动机制、评价反馈五位一体的行动体系,并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探讨其在真实教学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与效果表现。
一、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育的基本现状与挑战特征
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远程化的快速发展确实缓解了教师短缺和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挑战。一方面,教学组织方式尚未脱离传统“授课—练习”范式,在屏幕前呈现出的仍是“讲解 + 答题”的线性流程,缺乏基于学生视角的互动设计;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部分以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为主的学生在普通话语境下学习语文,容易出现认知断层与表达障碍。此外,课程资源虽然技术层面已实现远程接入,但内容层面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理解背景,导致文本分析与情感体验常常流于表面,学生缺乏学习的真实关联感。教师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远程教学培训,部分教师无法在技术平台上实现有效组织、指导和调度,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学生端参与度不足亦是一大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状态松散等情况普遍存在,进一步削弱了远程语文教学的效果与针对性。
二、远程语文教学的提质逻辑: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重构
要真正实现远程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重构”,构建完整的教学目标链条与实践闭环。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应强化综合语文素养导向,将文本理解、语言运用、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等融为一体,避免只关注知识点传授。其次,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进行精细化安排,教师应主动筛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理解的文本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进入文化,从字句走向思维。
课堂组织上,要充分利用远程平台的互动功能,通过弹幕提问、分组语音讨论、实时作答系统等方式,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积极思考的参与意识,避免单向讲解形成“空对空”。在教学策略上,应构建“主讲—反馈—表达”循环结构,每一次教学活动应包含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与系统反馈三个层次,打破传统“讲完即止”的单元式教学惯性。同时,应建立与课堂同步的课后支持机制,通过作业布置、朗读打卡、小组分享等形式,延伸语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语言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教材资源与文化理解在远程语文教学中的适配实践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其选择与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在民族地区,教材内容的文化背景与学生成长环境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资源适配与教学策略调节来实现“文化对接”。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中的《春》为例,作为朱自清先生描绘自然之美与生命律动的名篇,其语言细腻、情感丰富、结构优美,颇具语言训练与审美体验双重价值。
在远程教学中,主讲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资源展示不同版本的《春》朗诵音频,甚至结合短视频素材模拟春景场景,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而辅导教师则可根据学生语言基础组织针对性任务,例如基础层学生进行关键词语归纳与比喻句模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进阶层学生则尝试从文章结构出发完成段落小结或情感线索梳理,提升文本整体理解能力。课后可设计分层作业任务,如让学生拍摄一段家乡春天的视频并用语言描写呈现,增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连接感。这种既尊重文本深度,又贴合学生文化经验的教学路径,使得远程课堂真正实现“教得下去、学得起来、用得出来”。
四、构建提质增效的语文远程教学行动框架
基于上述逻辑,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学的提质增效需要从宏观到微观构建一个可操作的行动框架。该框架可包括五个核心维度:一是教学目标再定义,明确语文远程教学不仅是传授文本知识,更应聚焦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理解与思维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课堂结构再组织,围绕学生认知节奏设计“导学—互动—表达—反馈”的模块化结构,打破信息输入的单一性;三是资源内容再适配,加强教材文本与地方文化资源、生活经验之间的连接,提升学生理解的情境真实感;四是教学机制再分工,明确主讲教师、辅导教师与平台技术的职责分配,协同构建多角色参与、多场景融合的教学共同体;五是评价体系再设计,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将学生朗读、参与、作业、表达等行为纳入数据采集与反馈流程,实现语文学习的动态可视化。
在实施中,学校层面应建立定期教研、作业共建、教学观摩制度,引导教师逐步积累远程语文教学设计经验;技术平台应持续完善语文专属功能模块,如语音评测、文本批注、语段仿写推荐等;管理部门则需制定针对民族地区的专项激励政策,推动本地语文教师与优质教师协同备课、联合授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五、结论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应止步于“接入平台”“资源共享”的表层阶段,而应进入以提质增效为导向的深度优化期。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体系、文化适配的资源处理策略、系统支撑的课堂组织机制与评价反馈机制,远程教学完全有能力突破当前的教学瓶颈,真正实现“教得精准、学得有效、评得合理”的综合育人目标。实践证明,只有将“实践逻辑”嵌入具体教学流程,将“行动框架”落实到教学细节之中,民族地区语文教育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稳步前行,走向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萱萱 . 信息技术在西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西藏大学 ,2023.DOI:10.27735/d.cnki.gxzdx.2023.000134.
[2] 裴欢欢 . 面向西藏地区初中远程教育的语音语料库构建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9.
[3] 孙秀红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8):106-108.
本文系 2022 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 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追求提质增效的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应用实践研究- 以泸定县第一中学为例》(编号:川教函[2022]6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