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骆驼祥子》 第四章英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

马静轩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

一、原文分析:第四章的文学价值与主题内涵

《骆驼祥子》以人力车夫祥子的三起三落为主线,揭露了旧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第四章作为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讲述了祥子从兵荒马乱中逃回北平后,在海甸小店休养并获“骆驼”外号的经历,既延续了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暗含深刻的象征意义。

从内容来看,该章节通过三重维度塑造祥子形象:其一,生理状态的狼狈——“身上忽冷忽热,心中迷迷糊糊,牙床上起了一溜紫泡”,刻画了祥子历经劫难后的虚弱,暗示底层劳动者在生存边缘的挣扎;其二,“骆驼”外号的象征——祥子无名无姓,“骆驼”成为其身份标签,既呼应小说标题,又隐喻他如骆驼般坚韧却难逃被役使的命运;其三,精神韧性的显现——即便衣衫褴褛、身无分文,祥子仍坚持“整顿自己”再进城,体现了他对“买一辆自己的车”这一理想的执着。老舍在本章中以第三人称视角交织外在描写与内心独白,语言兼具口语化与隐喻性。如“就好像阴天的时候,不去看也知道天是黑的”,以生活化比喻浓缩了旧中国底层社会的绝望氛围。这种“形神兼备”的写作风格,对译者的文化感知与语言转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二、译者背景与翻译策略差异

译本的呈现效果与译者的文化立场、翻译理念密切相关。本文选取的三个译本因译者背景不同,形成了差异化的翻译策略。

施晓菁作为华人译者,兼具中国文化根基与西方学术视野。她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任职联合国译训班,深谙双语转换的精髓。其翻译理念以“语义忠实”为核心,主张“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保留文化意象的完整性”,这与她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目标密不可分。

Evan King 作为 20 世纪中期在华外交官,其翻译带有鲜明的“读者导向”特征。他认为“翻译需为目标语读者扫清文化障碍”,因此在译本中大量采用归化策略,甚至对原著情节进行改编(如将悲剧结局改为祥子与小福子“获得自由”)。这种策略虽使 Rickshaw Boy 在欧美市场广受欢迎,却引发了关于“翻译忠实性”的争议。

Jean M. James 的译本以“文体还原”为追求。她在序言中强调,老舍的语言“充满北京方言的鲜活质感”,因此其翻译注重“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的韵律与节奏”,尤其关注对话与描写中的地域特色词汇。

三、第四章英译本对比分析

(一)标题翻译:文化符号的取舍

小说标题《骆驼祥子》包含“骆驼”(象征意义)与“祥子”(人物身份)双重核心。施晓菁译为 Camel Xiangzi,采用“直译 + 音译”模式,既保留“骆驼”的意象,又通过“Xiangzi”传递人物本名,符合文化传播中“陌生化”与“可接受性”的平衡。Evan King 译为 Rickshaw Boy,以“人力车夫”这一职业身份替代原名,虽强化了读者对主角身份的认知,却消解了“骆驼”的象征意义。Jean M. James 译为 Rickshaw: 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将“骆驼”音译为“Lo-t’o”, 既未传递文化内涵,又增加了阅读障碍,显然不及前两者。

(二)文本细节的翻译策略

1. 人物形象的语言建构

原文对祥子的描写兼具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翻译需兼顾“形”与“神”。 如“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的进城 去”一句中,“干净利落”与“神头鬼脸”构成对比,凸显祥子的自尊。施晓 菁译为“regain his old spruceness, not wanting to arrive in town looking so down and out”,以“spruceness”(整洁)与“down and out”(潦倒)的反义关系还原对比, 同时“old”一词暗示祥子对过往状态的执念,贴合人物心理。Evan King 译为 “restore his cleanliness and tidiness: he could not go into Peking looking like a shoddy old ghost”“,shoddy old ghost”虽强化了“狼狈”的形象,却弱化了祥子的自尊感。 James 译为“get himself cleaned up immediately; he refused to enter the city looking like a wreck”,以“wreck”(残骸)概括“神头鬼脸”,虽简洁却丢失了原文的 形象感。

2. 修辞与情感的传递

原文中“热汤像股线似的直通到腹部”的比喻,是刻画祥子身体状态 的点睛之笔。施晓菁译为“the soup seemed to have threaded its way down to his stomach”,保留“threaded”(像线一样)的比喻,既贴合原文意象,又通过 “seemed to have”传递出祥子的主观感受。Evan King 译为“the hot liquid made its way like a warm thread through his insides”,虽保留比喻,但其前文将“馄饨” 改为“蒸蛋糕”,导致“热汤”与食物的逻辑断裂,破坏了语境一致性。James 译为“it finally went straight down to his belly”,直接省略比喻,使文字失去文学性。

四、结论

通过对比可见,三个译本因译者立场与策略不同呈现显著差异:Evan King的译本以“读者接受”为核心,虽传播效果显著,却在文化还原上有所欠缺;James 的译本执着于“文体忠实”,却因过度依赖音译影响可读性;施晓菁的译本在“文化传递”与“读者理解”之间达成平衡,既保留“骆驼”“馄饨”等文化符号,又通过精准的语言转换再现原文的情感与节奏,更完整地传递了老舍的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 段亚男 . 目的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

[2] 刘瑾玉. 方言翻译之管见:《骆驼祥子》英译本方言翻译分析( 英文) [J].语文学刊 , 15(2006): 112-116.

[3] 卢媛媛 .《骆驼祥子》的伊万·金(Evan King)英译本研究 [D]. 2008.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马静轩(2000-),女,回族,甘肃兰州,硕士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