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标准与实践

作者

林浩

东江干部学院培训中心(东江干部学院后勤保障中心) 广东惠州 516336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地位愈发关键。本文深入剖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标准,并详细阐述成本控制的实践策略,旨在为建筑企业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参考,通过对项目前期、施工过程及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把控要点分析,揭示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及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成本控制标准;实践策略

在建筑领域,造价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核心环节,而成本控制作为造价管理的关键部分,贯穿于建筑工程从规划设计到竣工交付的全过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不仅能够保障项目资金的合理利用,还能提升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等特点,给成本控制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明确成本控制标准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标准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本控制标准并非单一维度的设定,而是一个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体系,从成本构成角度看,涵盖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建筑材料、施工人员薪酬、施工设备租赁及购置费用等,这些成本直接与工程实体建设相关,其控制标准需基于市场价格波动、工程质量要求以及施工工艺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比如对于主体结构施工中使用的钢材,需依据不同规格型号的市场实时价格,结合设计要求的钢材质量等级,制定合理的采购成本标准,并虑到施工过程中的损耗,需设定一个合理的损耗率范围,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参考指标。间接成本则包含项目管理费用、临时设施搭建及拆除费用、水电费等,对于项目管理费用,可根据工程规模大小、管理团队配置及管理难度,按照一定的比例标准分摊到单位工程造价中,临时设施费用则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工程建设周期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标准来确定,在制定这些成本控制标准时,还需参考行业规范、类似项目经验数据以及当地政策法规要求。

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实践策略

(一)强化项目前期成本规划与预算编制精准度

项目前期的成本规划与预算编制犹如建筑工程的基石,对后续成本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项目策划阶段,需全面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交通状况等,这些信息将影响到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以及施工场地布置,进而对成本产生影响,比如,若项目所在地地质条件复杂,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地基处理方式,这无疑会增加工程成本,在成本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潜在因素,制定多种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详细的成本对比分析[1]。对于预算编制,要组建专业的预算团队,成员应涵盖造价工程师、各专业工程师以及熟悉市场行情的采购人员等,造价工程师负责统筹预算编制工作,各专业工程师依据设计图纸详细核算本专业的工程量,采购人员则提供准确的材料、设备市场价格信息,在核算工程量时,要严格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计算混凝土工程量时,要准确扣除门窗洞口、预留孔洞等所占体积,对于材料价格,要综合考虑不同供应商的报价、运输距离及运输方式等因素。采用询价、招标等方式获取合理的材料采购价格,并在预算中预留一定的价格波动空间,以应对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要对预算进行多轮审核与优化,通过与类似项目的预算数据对比分析,查找差异并进行合理性判断,以此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度。

(二)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人工及设备成本

1材料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材料成本往往占据工程总成本的较大比重,因此材料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在材料采购环节,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查、信誉评估、产品质量检测以及价格比较等多方面考核,筛选出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和付款条件[2]。例如,对于用量较大的主要材料,可采用集中采购模式,通过批量采购获取价格折扣,并要加强材料的验收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验,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及成本增加。在材料使用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工艺,精确计算单位工程量所需的材料用量,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损耗情况进行调整,通过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施工班组的材料领取量,对超出定额的领料要进行严格审批,并分析原因,定期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盘点,掌握材料的实际库存情况,避免材料积压造成资金浪费。

2. 人工成本控制

人工成本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人员配置方面,要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和施工工艺要求,合理安排各工种人员数量及进场时间,避免出现人员闲置或不足的情况,造成人工成本的浪费或延误工期,并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培训,使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操作规范,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返工及质量问题,从而间接降低人工成本。对于人工费用的支付,可采用多种灵活的薪酬方式,如采用计件工资制,根据施工人员完成的合格工程量支付工资,这样能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 设备成本控制

施工设备的租赁或购置成本也是施工成本的一部分,在设备选择方面,要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价格、租赁成本及维护费用等因素,对于使用频率较低、价格昂贵的大型设备,可选择租赁方式,以降低设备购置成本和设备闲置风险。对于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要制定科学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正确使用设备,减少设备故障及损坏率,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安排专业的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潜在问题,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修成本[3]。

(三)完善竣工结算阶段成本核算与偏差分析机制

竣工结算阶段是对整个项目成本控制成果的最终检验,在成本核算方面,要以合同为依据,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全面、细致的核算,收集整理与工程结算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施工图纸、设计变更通知、工程签证单、材料采购发票、设备租赁合同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计价方式和结算条款,对已完工程量进行核对与计算。完成成本核算后,要进行成本偏差分析,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计算成本偏差率,分析成本偏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设计变更、材料价格上涨、施工方案调整还是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通过成本偏差分析,总结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从明确成本控制标准,到在项目前期强化成本规划与预算编制精准度,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材料、人工及设备成本,再到竣工结算阶段完善成本核算与偏差分析机制,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效果。只有建筑企业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工作,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标准与实践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银花.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标准与实践 [J]. 大众标准化, 2025, (06): 152-153+156.

[2]黄普阳. 建筑工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实践探究 [J]. 建材与装饰, 2019, (28): 170-171.

[3]刘红艳. 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实践思路 [J]. 绿色环保建材, 2017, (08): 171. DOI:10.16767/j.cnki.10-1213/tu.2017.08.151.

作者简介:林浩(1997.02-),男,汉,广东梅州,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工作:建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