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对莫言《蛙》中的生命价值探索

作者

王玥琪

延边大学 吉林延吉 133000

引言

“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2009 年, 莫言的重要代表作《蛙》在《收获》上刊登。《蛙》作为莫言的第十一部作品,相比较于之前 幻现实的成分减少,平铺现实的成分增多。内容层面 故事。2015 年二胎政策开放,2021 年三胎政策开放。 实意义。我们也认识到,莫言在紧扣社会脉搏的同时 多次出现,其意义并不仅是指青蛙 更是东北高 娲造人的隐喻,这更加揭示了作者试图在作品 殊政策下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目光直达人类与 实现了对于生命理解的升华。

一、蛙的意象解析

小说《蛙》中,蛙这个意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作品中,人们对于蛙的态度非常的奇妙,譬如秦河宁愿被打也要阻止人吃青蛙,他认为“吃青蛙的人会变成白痴”。小跑也曾说“我相信我们家族的人宁肯饿死也不会吃青蛙。”文中的灵魂人物姑姑更是对青蛙具有超乎常理的,深入灵魂的畏惧和恐慌。文中人们对于青蛙种种超常的态度使得蛙的深层含义具有了被探究的价值。同时,把握住蛙这一意象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才能抓住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和思考。

(一)作为母神图腾的“蛙”

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千万年,不论社会如何发展进 和繁殖是永远的生命主题。西王母、女娲、妈祖、观音等形象的产生就揭示了人 动物在历史中也有着图腾痕迹。从“蛙”到“女蛙”的演变, 强大的繁殖能力,其多子的特性与人类对繁衍后代的渴望 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具有高繁殖力象征的蛙被赋予 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这种崇拜的融合。例如法国南部 以长着蛙形曲折型四肢的孕妇形象呈现,这或许暗示着当 将蛙视为母体生育力量的种神秘来源。

同时,蛙具有周期变形性以及超强的生育能力。这意味着新生,创造,生生不息,这些都加强了蛙与母性的联想。所以蛙在小说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小跑家是饿死也不会吃蛙的,亲手迎接又亲手毁灭无数生命的姑姑也对蛙害怕恐惧至极。

(二)作为时代变革见证者的“蛙”

在小说《蛙》的情境设定下,“蛙”还充当了时代变革的见证者这一重要角色。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是一项影响深远且极具时代特征的举措,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蛙”的意象与计划生育政策紧密交织。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因政策而发生巨大转变,从最初迎接新生命的“送子娘娘”,到后来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生育的执行者。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阻止出生的婴儿,在姑姑的内心深处以及小说的一些情境描写里,仿佛幻化成了“蛙”的形象。

这一方面体现了生命在时代变革的强大外力下,那种原本如蛙所象征的自然繁衍、生生不息的状态被强行打断。蛙原本寓意着新生与创造,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许多潜在的新生命却无法顺利诞生,“蛙”见证了这种生命进程被改变的无奈与悲哀。

另一方面,“蛙”以这种特殊的意象存在, 也反映出人们 时代变革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姑姑对“蛙”的恐惧,不仅仅是因为她亲手扼杀过生 时代政策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自身命运转变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映。 示着普通民众在时代浪潮中,对传统生育观念被冲击的一种坚守与 一定程度上表达着对过去那种自然繁衍、以蛙为母神图腾所代表的生育文化的缅怀,同时也凸显出时代变革给整个社会和人们内心带来的深刻印记,“蛙”就这样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与发展。

二、从不同人物上解析《蛙》中对新生生命价值的书写

(一)对新生盲目的追求——以王仁美、小狮子为例

1、王仁美人物分析

王仁美的人物形象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在计划生育的首波浪潮中,她是实打实的受害者。她的思想承袭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的思想,但是偏又生在了计划生育政策下思想不够先进的农村。可是时代政策和伦理传统的夹缝还是没有她的一席之地,最终她还是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追捕以及自己不计代价的躲藏中不幸去世。

在《蛙》中,王仁美为了保护自己未出世的孩子能在政策下逃过一劫,东躲西藏,豁出性命,这样的对新生生命的执着与伟大着实令人动容不已。但是同时,也让人不禁思考,为何一定要生下如此多的孩子,为了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冒险赔上自己的性命究竟是对新生的渴望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保障的贪婪和虚荣。

计划生育中千千万万不计代价超生 女性以及背后支持着的男性有着“老祖宗怎样,我便怎样,绝不会出错”的思想。这样的思想牢笼在 理直气壮”的体现。在这样理所当然的思想中,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是缺位的,同时也 于新生的追求和守护是迷茫的,是盲目的,甚至是缺失的。而也正是这样的思想牢笼最终害死了王仁美们。

2、小狮子人物分析

小狮子的人物形象虽然缺少一些时代典型特征,但是却充满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普世形象。小狮子是跟在姑姑身边做事的,是受到过一定教育和姑姑思想熏陶的女性,可以说她是具有一定的对自我价值思考的能力的。但是同时她也受到了姑姑被时代扭曲的人格的影响,有一定偏激的因素。但是她却依旧将拥有一个孩子作为自己成为一个完整女人甚至是完整人的标准。她对孕育新生的渴求是扭曲且疯狂的,在得知自己无法生育后,代孕公司就成为了她解脱痛苦的手段。同时由于她对孩子扭曲疯狂的渴望,竟让她也“十月怀胎”甚至分泌乳汁。

可以说,孕育新生对于小狮子以及千千万万对成为母亲有着强烈渴望的女性来说,是生命价值的实现,是生命的延续。新生生命能够为让自己得到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新生生命与孕育它的和养育它的生命之中是一种互相滋养,互相成就,互相实现价值的过程。

(二)对新生矛盾的作为——以姑姑为例

1、母神的化身

姑姑万心是一位了不起的妇科医生,在卫生知识方面等待开化的新中国农村,姑姑就好像母神降世,拯救了在愚昧接生婆手中处于水深火热的新生儿和出生率。

50 年代,由于政策鼓励,国家需求,以及人们获得和平安定生活后对子嗣延续的渴望,大量新生儿呱呱坠地,生产密度就如同青蛙产卵,生生不息,此起彼伏。

在时代大环境下,姑姑的形象是圣洁的,神性的,是充满了大爱的光辉的,只要她把手放在产妇的肚子,便能安抚产妇们的身心,此时姑姑的个人“图腾化”的人物形象已经远远大于其职业素养和个人身份。在受她照拂的村民的拥护下,姑姑已然成为了母神的化身。

这是姑姑的黄金时代,姑姑科学的接生手段和过硬的胆识为那个时代的家家户户都带去了新生的希望。同时那时的姑姑本身也是一个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人。她无视阶级矛盾,为地主家的媳妇接生,跨越物种限制,为母牛接生。在妇产医生这个为人们带去新生和希望的身份上,她是拼尽全力的。

2、阎罗王的化身

60 年代,由于大量的新生儿落地 国家下达了新的政策,“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的口号逐 优秀专业水平,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在村民中的威望, 自身经历和家庭影响,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是 ”,姑姑感到很荣光!对那些计划内生育的,姑姑焚香沐 空猛劈一掌——决不让一个漏网!”所以姑姑在当时的政策条 的实施是使命必达,也是自愿为之。

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姑姑“追击”“抓捕”了无数的超生产妇,扼杀了无数还未出世的婴儿,从母神的象征一下子跌落为阎罗王的化身。在这一层面上,姑姑是铁一般政策的代表,而她手下为了保护超生儿一尸两命的产妇则是底层女性在政策和冷漠人性的逼仄下牺牲的典范。鲜活的生命在铁一般的政策下显得没那么鲜活,也没那么重要了。

3、忏悔与自我救赎

姑姑的忏悔并不是随着工作的减少或是政策的放松而产生的,而是在晚年一次醉酒后走在寂寂蛙声的田间夜路里,突然迸发的。田间蛙声凄鸣,犹如孩童啼哭,宛如梦魇般对姑姑穷追不舍。姑姑这些年来刻意封印在所谓正义之下的愧疚和忏悔终于与恐惧一同迸发了。

为了赎罪,为了减轻身上血腥的生命之重,姑姑嫁给了泥塑大师郝大手,她为自己亲手扼杀的孩子塑了泥娃娃,每日供奉,祈求他们早日超度投生。但是破损污皱的白纸再不可能复原,姑姑的灵魂已经沾上了杀戮和鲜血,已然是扭曲的了。在姑姑决心忏悔之后,却又帮助小狮子抢夺了陈眉代孕的孩子,最终导致陈眉疯了,

自己也再承受不住灵与肉的煎熬,上吊自杀了。

生命之轻是可以被忽略的,生命之重是可以逼死人的。姑姑完全体会了时代浪潮下人海沉浮,生命轻不可闻,也在风平浪静之后,见到了浮出水面的被血色侵染的灵肉,最终不堪重负自杀了。生命就是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弥补,不断的自我救赎,生命的价值在其中体现,也在其中消散。生命只能向前走,千百般的忏悔与弥补也再难回到最初了。

三、从不同人物上解析《蛙》中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书写

(一)传统女性生命价值的实现——以万小跑的母亲为例

在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万小跑的母亲是极具代表性的新中国“旧母亲”形象。她深植于中国传统女性的文化土壤,承载着诸多典型的特质。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审视,她的观念体系牢固地建构在传统性别角色范式之上。在她的认知里,照顾家庭与生育后代是女性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观念背后蕴含着传统儒家文化中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规范要求,即女性需服从于家庭中的男性权威,将自身的生命意义与家庭的维系紧密相连。

她坚信女性生命价值的实现路径在于对家庭的依附、全身心的奉献乃至自我牺牲,并且坚定地认为回归家庭是女性唯一的归宿。尽管新中国的成立在制度层面为女性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就业权等众多权利,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范围,但万小跑的母亲依然执着于传统观念的窠臼。她将传宗接代奉为女性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在她的观念世界里,这不仅是家族延续的关键环节,更是女性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最优途径。这种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固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责任感与母性的光辉,但也限制了她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发展与多元价值的探索,反映出传统性别观念在社会变革时期的顽强延续与深刻影响。

(二)“新时代”女性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姑姑为例

在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下,姑姑堪称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新时代女性,尽管其经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时代个例特征。从女性主义的社会角色重塑理论来看,她突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诸多藩篱。身为村里医术精湛的妇产医生,在计划生育政策尚未推行之际,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迎接新生命的神圣事业中,将此视为自身生命价值的核心体现。她既满足了村民对新生命降临的期待与需求,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与自我认同感,构建起了独立于传统家庭角色之外的身份标识。

当遭遇未婚夫王小倜叛党叛国并抛弃自己的沉重打击时,她并未遵循传统女性在情感挫折中易陷入长久悲痛与自我否定的模式,而是凭借着强大的心理韧性与自我修复能力,迅速从情感的泥沼中挣脱出来,继续坚定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这体现了现代女性在面对困境时,不再局限于依赖男性情感支持的旧有框架,而是能够依靠自身内在力量重新定位人生方向,契合了女性赋权理论中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自主掌控命运的理念。

姑姑在个人生活轨迹中也彰显出新时代女性的特质。她主动将自己从传统家庭结构的束缚中独立出来,在农村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坚持多年不婚,勇敢地挑战了世俗的婚姻观念与社会舆论压力。尽管最终因内心的愧疚而步入婚姻殿堂,但这一过程充分表明她在婚姻选择上并非遵循传统的社会规范与家庭压力,而是基于自身内心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在其扮演“母神”与“阎罗王”的复杂角色历程中,尽管她的某些行为在伦理道德层面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始终以一种自主、自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抉择,她实现了从单纯女性生命价值追求向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的生命价值探索与实现的跨越,突破了社会对女性基于性别而预设的刻板印象与价值局限,在新时代女性价值实现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且极为复杂多元的一笔。

四、总结

在时代汹涌奔腾的洪流之中,个体仿若沧海一粟,无人能够超脱其裹挟,安然独善其身。莫言将平凡的小人物置于生活的艰难困境里,真实呈现他们的挣扎、反抗、奋起或堕落。这种不加刻意美化或掩饰的描写,使我们能直面生命的本真状态,感受其复杂与矛盾。在蛙声的此起彼伏中,领悟生命的庄严与深沉,进而敬畏生命的伟大与脆弱。莫言以深刻笔触,对时代的无奈与局限予以详尽书写,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进行深度探秘,为读者提供了对特定历史时期生命现象与价值内涵全面且深入思考的珍贵文本,启发我们在时代变迁的宏大语境下去重新审视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取向,促使我们进一步挖掘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伦理与人性密码,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联及其相互映照。

参考文献:

[1] 陶明玉. 论莫言《蛙》《丰乳肥臀》的身体象征和文化含义[J]. 百家评论,2021(02):113-

] 王雪 . 莫言《蛙》中蝌蚪的叙事意义研究 [J]. 名作欣赏 ,2021(08):137-138.

[3] 蒋晶晶. 从莫言《蛙》中姑姑的形象来分析生命的拯救、毁灭与救赎[J]. 今古文创,2020(15):12-13.

[4] 李颖. 群像共性下的多重反思— —论莫言《蛙》的“母亲”群体 [J]. 大众文艺 ,2019(17):47-48.

[5] 沈勇 , 王海珺 . 试论莫言《蛙》的隐喻艺术中社会矛盾的冲突构织 [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9,33(03):88-91.

作者简介:王玥琪(2001——),女,汉族,吉林长春市人,硕士在读,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