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复杂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及防范策略探究

作者

赵陶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承担着信息传递与数据交互的核心枢纽作用,然而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安全威胁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隐蔽化的特征。因此,系统研究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安全威胁特征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对确保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复杂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一)外部恶意攻击威胁

外部恶意攻击是网络安全最直接的威胁来源,其手段不断升级且极具隐蔽性。黑客攻击作为主要形式,涵盖多种具体方式:DOS 攻击通过发送异常数据包、利用缓冲区溢出或发起分布式攻击,阻断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消耗系统资源以瘫痪网络服务,同时黑客还会主动挖掘系统漏洞,借助漏洞利用技术侵入网络,实现对数据的非法控制。病毒与恶意软件凭借快速传播特性对网络造成严重破坏,如木马、蠕虫等恶意程序可通过网络渗透至终端,不仅会占用系统资源、降低运行性能,还能窃取敏感数据,对个人隐私和企业机密构成威胁。钓鱼与间谍软件则通过伪装成合法软件或链接,诱导用户下载或点击,进而窃取隐私信息,甚至擅自篡改系统设置,破坏网络正常运行秩序[1]。

(二)网络自身缺陷引发的威胁

网络自身的技术缺陷为安全风险提供了天然温床。开放性网络风险尤为突出,部分公共网络为吸引用户采用无密码访问模式,导致无线环境安全性降低,攻击者可借此对用户活动进行监听,非法获取网络地址后实施恶意攻击与信息盗取。同时,TCP/IP 等基础协议存在安全缺陷,易被攻击者利用进行数据篡改或窃取;软件若未及时更新,其潜藏的漏洞会成为攻击突破口,随着软件迭代速度加快,未修复的漏洞持续暴露也进一步放大了网络被入侵的风险。

(三)管理与人为操作风险

管理机制的缺失和人为操作的不规范是网络安全的内在隐患。安全意识薄弱是普遍问题,员工往往更关注个人设备安全而忽视整体网络环境防护,对防护措施认知不足,操作上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如从非官方渠道下载软件为恶意程序侵入提供可乘之机。维护机制的缺失则加剧了风险,部分维护人员因客观原因关闭防护工具导致网络失去持续安全监测,且漏洞排查不及时、病毒库未定期更新,使系统难以应对新型威胁。最后,非法操作行为同样危害巨大,例如移动存储设备的滥用加速了病毒传播,未经授权的系统修改破坏了网络稳定性,而敏感信息的随意泄露则直接造成数据安全事故,对网络安全形成多维度冲击[2]。

二、复杂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

(一)强化技术防护体系

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攻击,需要通过优化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这两道核心屏障构建覆盖网络传输层与应用层的多层次防护架构,实现对网络出口点的集中管控。同时整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控流量变化,以识别并拦截异常数据包,从而动态关闭非必要端口以减少攻击入口。在反病毒和恶意软件查杀领域则应建立全周期防护闭环,即每日自动更新病毒库以识别最新变种,引入行为阻断技术实时监测软件异常操作并提前拦截恶意行为,部署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免疫系统模拟病毒传播路径并生成针对性防御方案,同时严格规范软件获取渠道,强制要求从官方或认证平台下载安装且必经安全扫描,从源头阻断入侵风险;最后,还需部署覆盖多传播渠道的钓鱼识别与间谍软件拦截工具,在邮件系统中启用智能过滤功能并通过关键词识别及发件人信誉评估拦截含钓鱼链接或恶意附件的邮件,对网页链接实施实时安全性验证并结合域名解析检测与历史风险库比对阻止访问钓鱼网站,同时加强软件权限管控,默认关闭非必要权限并对申请敏感权限的软件进行人工审核以防止隐私信息窃取。

(二)优化网络架构与协议安全

一方面,需提升网络封闭性:在接入层即强制公共网络设置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及特殊符号的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采用 WPA3 等高级加密标准对无线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监听;同时启用设备接入管控机制,通过MAC 地址白名单限制非授权设备接入并对新增设备严格执行申请 - 审核 -授权流程以杜绝非法接入风险。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协议与软件漏洞修复并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制定系统与软件更新计划、每周进行全面扫描、及时安装官方补丁,对无法立即修复的关键漏洞采取临时隔离措施;优先采用加密传输协议(在网页交互中使用 SSL/TLS、跨网络数据传输中部署 IPsec)以确保传输层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并定期对 TCP/IP 等基础协议进行安全加固,关闭不必要的协议功能以减少漏洞被利用的可能[3]。

(三)完善管理机制与人员培训

完善的管理机制与人员培训是安全策略落地的保障,因此需构建常态化渗透的安全意识教育体系。通过每月开展涵盖新型攻击手段和基本防护操作的专题培训、内部通报真实安全事件案例以强化风险认知、制定并纳入考核的统一操作规范手册(明确禁止条款和必做项)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同时,必须建立权责明确、流程清晰的常态化维护制度,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7×24 小时网络监控并实时分析系统日志与流量异常,每周执行全面漏洞扫描并对发现的高危、中低危漏洞及时完成修复,并预设故障应急预案以实现快速恢复。此外,需实施形成刚性约束的操作行为管控,限制移动存储设备使用权限(仅授权特定岗位使用加密 U 盘且接入前必须病毒扫描),建立对核心数据访问、修改、传输等敏感操作实行部门负责人与安全管理员双重审批的机制,并对所有数据传输过程强制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处理、确保仅授权人员可通过密钥解密,从而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复杂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且这些威胁相互作用给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因此未来仍需持续关注网络安全领域的新变化,不断更新防护技术与策略,切实提升计算机网络在复杂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为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金路锋 , 熊健辉 .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 [J]. 黑龙江科学 ,2019,10(14):142-143.

[2] 郝臻飞 , 高阳 .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 [J]. 计算机与网络 ,2025,51(1):50-54.

[3] 陈熙 . 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及防护策略 [J]. 中国宽带 ,2025,21(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