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河北省民办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书法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任熠

河北美术学院

一、引言

当前高校书法学科建设面临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书法教育发展的共识,是深化其文化内涵、拓展学术视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综合类高校可依托其丰厚的人文学科资源实现融合,而民办艺术类院校却普遍面临中文、历史、哲学等支撑学科匮乏的困境。这一矛盾在河北省民办高校书法专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正如高治军、笪可宁等学者所指出的,学科分化导致教学设置失衡;黄惇强调书法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宋立则揭示了地方高校书法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范荟、秦凯凯、常敏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凸显了交叉学科视野对高等书法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书法学专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与挑战,提出“书法课程与文史类学科交叉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本项目立足于民办高校实际,旨在破解资源局限,构建一种可操作、可推广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书法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并为民办艺术院校的书法教育改革提供实证参考。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书法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与核心价值

书法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艺,其诞生、发展与审美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与文学、历史、哲学、文献学等文史学科血脉相连。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文学与书法双璧合一的典范;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本身即是文学家、学者与书家的统一体。“文人书法”传统深刻印证了文史修养对书法境界提升的决定性作用。

单一的技法训练易使书法沦为“写字匠”的技艺,缺乏文化深度的支撑。交叉融合是深化书法学科内涵、提升其学术地位的必由之路。秦凯凯等学者明确提出在交叉学科视阈下建设“书法学”学科的构想。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社会不仅需要能写好字的书法家,更需要具备文化研究、策划传播、文物保护、美育推广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单一技能型毕业生就业路径狭窄,竞争力不足。

民办高校书法教育的特殊意义:对于缺乏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生态的民办艺术院校而言,主动打破壁垒,将文史元素系统化融入书法专业课程体系,是弥补先天不足、形成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策略。其核心价值在于:滋养文化根基:弥补文史底蕴不足,赋予书法创作与理论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拓宽学术视野:引导学生超越技法层面,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维视角理解和阐释书法,培养跨学科思维。

提升实践与服务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文化展览策划、古籍整理研究、公共文化教育等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可面向更广阔领域就业,如文博机构、出版传媒、文化策划、艺术教育、文创产业等,突破传统书法教学与创作的单一出口。

三、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对现状的深刻分析和对融合价值的清晰认识,项目团队构建了以“课程融合”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导向、以“实践检验”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文史元素深度融入书法课程体系,融合原则:强调“全面融洽”,避免生硬拼凑。在书法教学各环节自然渗透文史知识,寻找内在逻辑关联点。书法创作 + 文学理论:在创作教学中,引入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夺胎换骨法”、唐代皎然“钝贼说”等文学创作观念,引导学生理解书法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将创作视角从单纯笔墨技巧提升至艺术构思与意境营造层面。例如,分析文学意象如何启发书法章法布局与情感表达。书法史论 + 历史背景:在讲授字体演变(如隶变)、书风变迁(如北碑南帖)时,深度融入相应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史背景(如北齐造像刊经碑书风与佛教传播、社会动荡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书法风格不仅是艺术选择,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书法实践 + 文献学基础:在临摹与理论学习中,强调对碑帖源流、版本校勘、文字训诂等文献学知识的了解。例如,学习《石鼓文》需结合金石学知识,临写敦煌写经需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本内容。这赋予实践以学术深度,避免盲目摹形。书法欣赏 + 文学经典:在赏析书法名作(如苏轼《寒食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时,紧密结合其文本内容(诗词、文稿)的文学价值与情感表达,体会“文墨相生”的意境,提升审美感知的综合性。

2. 方法:多元教学方法保障融合效果

实践教学法:将融合理念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确文史知识的融入点和教学目标。

案例研讨法:选取兼具高超书法水准和深厚文史价值的经典作品(如《兰亭序》、《书谱》)进行多维度解读和研讨。

项目驱动法: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如“为某首古诗创作书法作品并撰写创作阐述”、“调研某地域书法遗存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促使学生主动整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社会调查法:追踪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文化产业相关岗位对书法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变化,为课程调整提供依据。

3. 支撑:强化实践与文化服务能力

校内实践平台:组织主题书法展览(如“诗词中的书法”、“地域书风探源”),要求学生在创作基础上撰写作品说明或小型研究文案。

校外实践联动:积极与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古籍修复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布展策划、公共教育讲解、文献整理辅助等实践机会,将所学文史知识与书法技能应用于真实文化服务场景。

竞赛与项目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结合文化主题的书法竞赛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深化融合认知。

在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书法学专业走向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是必然趋势,对于资源相对受限的河北省民办高校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实现特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书法课程与文史类学科交叉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通过系统设计“课程 - 教学 - 实践”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着力破解学科壁垒和资源瓶颈,其核心在于将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知识有机、深度地融入书法专业核心课程的全过程,旨在培养技艺精湛、学养深厚、视野开阔、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新型书法人才。

该模式的探索意义重大:它不仅有效回应了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文化诉求,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服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民办艺术院校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的书法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清晰、务实且可资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范荟 . 交叉学科视野下的高等书法教育发展——从书法社会学谈起[J]. 书法教育 ,2021.

[2] 秦凯凯 . 交叉学科视阈下“书法学”学科建设的相关思考 [J]. 中国书法 ,2022.

[3] 常敏,马佩,陈辉 . 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本科生专业课授课的实践与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3.

[4] 黄惇. 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历史担负[J]. 中国书法,2012.

[5] 宋立. 地方高校书法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艺术教育,2020.

[6] 高治军,笪可宁,寇福生,周鹏 .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