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当代婚礼中的回门礼俗及其演变

作者

陈玉婷

济宁学院 山东曲阜 2731000

回门礼俗作为中国传统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它不仅是新婚夫妇婚后首次共同返回女方娘家的仪式,更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意义。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传统婚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回门礼俗也不例外。济宁市作为鲁西南地区的文化重镇,其婚俗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受到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影响,成为研究当代婚俗演变的理想样本。

一、济宁回门礼俗现象调查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孔孟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地级市,济宁下辖 2 区 7 县 2 市,城乡差异明显,这为研究婚俗的区域差异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婚俗方面,济宁地区既保留了鲁西南传统特色,又因地处交通要道而受到多方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婚俗体系。

通过采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式方法,对兖州区、嘉祥县、曲阜市、邹城市等 4 个县级地域,从 2023 年 7 月到 2024 年 6 月期间进行调查走访,样本群体为 20—70 岁不等的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本地居民共 63 人,其中包含城市居民 38 人、农村居民 25 人,以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其进行询问关于回门礼俗的全部流程、与之对应的特定词汇以及这些词汇和含义的变化情况。[1]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特别关注三类词语:一是传统回门礼俗中的核心词语;二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词语;三是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词语。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的描述,分析词语变化的趋势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所有访谈内容均经录音后转写,并进行分类编码和分析。[2]

二、济宁地区回门礼俗的传统形态

济宁地区的传统回门礼俗具有完整的仪式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老年受访者的回忆,传统回门通常在婚后第三天进行,因此又被称为“三天回门”。这一习俗与古代“三朝回门”[3] 一脉相承。回门当日,新娘由新郎陪同,携带特定礼物返回娘家,完成一系列仪式活动。

在传统回门礼俗中,“认亲”是最核心的环节。新娘带领新郎一一拜见娘家长辈,新郎需按照新娘的称呼来称呼各位亲戚,这被称为“改口”。通过这一仪式,新郎被正式接纳为女方家族成员,双方亲属关系得到确认。“谢媒”也是重要环节,新婚夫妇要向媒人表达感谢,通常赠送礼物或红包。此外,通常还有“回门宴”,是由女方家长设宴款待新人及男方陪同人员,宴席规模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传统回门礼俗中的礼物交换也有特定讲究。新娘回门时要携带“四色礼”,通常包括糕点、酒、肉和布料,寓意生活甜美、长长久久、丰衣足食。女方家长则会准备“压箱钱”放在新娘带回的箱子底部,象征对女儿新生活的祝福和经济支持。这些礼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词语使用方面,传统回门礼俗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词汇系统。除上述提到的“认亲”、“谢媒”、“压箱钱”等核心词语外,还有“请期”(确定回门日期)、“接风”(女方家人迎接新人)等配套词语。这些词语准确描述了回门礼俗的各个环节,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和精细划分。

三、当代回门礼俗的演变与词语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济宁地区的回门礼俗发生了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在了相关词语的使用和更替上。

首先,回门时间更加灵活,“三天回门”的严格规定已被打破。许多新人选择在婚后第一个周末回门,因此出现了“周末回门”的新说法。究其原因,受访者表示,现在工作忙,请假不容易,周末回门更方便。这种变化反映了现代职场生活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在仪式内容方面,“认亲”环节虽然保留,但形式大为简化。传统的逐位拜见改为集体见面,“改口”仪式也变得随意,以前认亲要磕头,现在叫声爸妈即可。“谢媒”环节在城市地区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婚前支付媒人服务费,农村地区虽保留但形式简化。相应地,“婚庆公司”、“跟拍”等新词语进入回门礼俗词汇系统,反映了婚礼服务的专业化和商业化趋势。

礼物形式也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四色礼”被各种现代礼品替代,保健品、烟酒成为常见选择。“压箱钱”习俗虽在,但多改为直接给现金或转账,相关词语使用频率降低。

在词语消长方面,一些传统词语正在消失或改变含义。“请期”、“接风”等词语也较少使用,因相关仪式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蜜月旅行”、“婚纱照”等与回门无直接关联但影响婚俗整体的新词语出现,反映了婚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乡差异在词语变化中表现明显。农村地区传统词语保留较多,如“回门宴”在农村仍指特定仪式宴席,而在城市多被“聚餐”替代。年龄差异也很显著,年轻受访者对传统词语的了解和正确使用率明显低于年长者。一位 62 岁的农村妇女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压箱钱’是什么意思了,

我女儿回门时就忘了这个规矩。”

四、回门礼俗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回门礼俗及其词语系统的变化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结构变迁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随着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传统大家庭的亲属网络弱化,亲戚走动减少,导致“认亲”等环节的重要性下降。

经济因素对礼俗演变的影响同样显著。生活水平提高使传统礼物的象征意义减弱,人们更看重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四色礼”被高档商品替代,“压箱钱”变为直接经济支持,都反映了这一趋势。同时,婚庆行业的商业化催生了“婚庆公司”等新职业和新词语,改变了传统婚俗的自组织性质。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礼俗形成强烈冲击。快节奏生活使人们难以投入传统仪式所需的时间精力,回门时间安排和工作请假困难就是典型表现。居住流动性增加也导致婚俗地域差异缩小,一位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受访者说:“在城里住了十几年,老家的回门规矩都快忘光了,就按城里简便的方式办。”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韧性。尽管形式变化,回门礼俗的核心功能——确认新婚夫妇与女方家族的关系——仍然保留。相关词语系统虽然更新,但基本框架仍在。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典型路径。

总之,通过对济宁地区回门礼俗及其词语变化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代回门礼俗在保留核心功能的同时,形式发生了显著简化与商业化转变。传统词语系统部分保留,部分被新词语替代或重新定义,这一过程清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变迁。

回门礼俗的未来发展可能呈现两种趋势:一方面,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了解减少,某些仪式环节可能进一步简化或消失;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认同的象征,回门礼俗也可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被重新诠释和重视。无论哪种情况,相关词语系统都将继续记录和反映这些变化。

参考文献:

[1] 谢 小 娟 . 江 苏 赣 榆 县 小 口 村 渔 民 婚 俗 调 查 [J]. 江 苏 地 方志 ,2016(06):64-66.

[2] 王祥 , 孙剑艺 . 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 [J]. 民俗研究 ,2021(01):133-143+159.

[3] 王蕊 . 试论中日“回门”习俗的变迁 [J]. 赤峰学院学报 (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0(01):91-93.

作者简介:陈玉婷,女,(2004.8.22)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学

基金课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鲁西南方言民俗文化保护对策研究——基于对78 村的田野调查”(S202410454009)